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Jon  R.  Star  Kuo-Liang  Chang  朱迅宇  李俊 《数学教学》2008,(9):35-36
2004年8月《华人如何学习数学》的英文版率先由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在新加坡出版,时隔一年,该书的中文版也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由华人为主要作者,以西方研究方法研究华人数学教育,向世界数学教育界揭示华人数学教育的专著.出版至今,反响热烈,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Alan Bishopz在亚太教育杂志特意为该书撰写书评(译文见《数学教育学报》,2005年第2期),本刊2005年第8期也刊登了张奠宙、赵小平两位先生在此书诞生时的感想.  相似文献   

2.
《华人如何学习数学:局内者之研究》是一本从不同情景和角度出发,研究关于华人学生的数学教学的指南.全书分4个部分,20章,574页.它的出版表明数学教育可以从对相关国家在数学测试中的各自表现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进入一些更具挑战性和更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门以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掀开了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序幕。二三十年代,热衷南洋问题研究的学者又发表了一些有关华侨华人的著作。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侨华人研究只是一门不成规模的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至今,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使华侨华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华侨华人研究也应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的一门“显学”。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华侨华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并迅速与中国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相结合,不仅在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而且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旅欧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驱;旅日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使者;旅俄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生力军并协同共产国际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以人教社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先后出版的3种小学数学教材中"圆"的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广度、内容呈现和习题水平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3种教材的内容广度不断缩小,内容呈现特点明显、形式多样,习题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处在美国社会、政治、种族问题旋涡中心的加州华人的教育经历在美国华人中最具代表性。加州是早期华人的主要聚集地。1870年,美国有六万三千名华人,其中99%集中在西岸。政治上,他们身份尴尬,被认为是难以同化的异教徒,不得入籍,始终是外国人的身份。加州于1854年树立了一个拒绝华人申请归化的先例。19世纪70年代初,联邦法庭又正式否决华人归化美国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华人在一些国际性的教育评价项目,如TIMSS、PISA等的表现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回顾和审视华人数学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反思,对华人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问题给予关注与探讨,这是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美国特拉华大学蔡金法教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佘伟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光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等和众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华人数学教育的成果与反思进行深度对话,以期凝聚华人数学教育的力量,分享华人数学教育的成果,并对当前华人数学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以来 ,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研究东南亚华人历史的理论 ,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 ,其特点是把东南亚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民族认同论”、“民族融合论”等 ,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 ,探讨解决华人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数学与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二者的结合交融促进了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展,部分华人科学家在数学与物理学交叉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数学物理学关系思想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物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推动未来数学与物理学的继续结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近十多年,儒家文化圈、华人世界在TIMSS、PISA等大型国际教育评价项目的"突出表现",正在成为一种"显学"越来越引起各国政要、学术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本世纪初开始的中国大陆数学课程改革,无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产生了一系列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华人世界的数学教育有什么独特之处与优势?我们能为世界数学教育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未来中国的数学课程向何处去?……经多方面协商,决定召开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分享发展中的华人数学教育成果,凝聚华人数学教育力量,商讨华人数学教育发展事宜,激发起世界性的关于数学教育的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的培利运动,固然使得数学教育挣脱了《几何原本》高度形式化的束缚,但是也产生了否定数学教育思维价值的倾向.在美国有许多教育界人士反对在中学学习日常生活需要以外的数学.我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先生,在"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中国数学杂志》1952年2月)的著名论文中,对20世纪初  相似文献   

12.
初到澳洲的华人常常以数学作为衡量的尺度,很快就简单地下结论:澳洲中学的教学进度比中国慢一两年。这很片面,不仅低估了澳洲中学教授的知识总量,而且忽视了澳洲启发式教育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3.
引言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数学上也曾作出辉煌的贡献。进入20世纪以来,华人在科学上的成就,数学也许是最高的学科之一。像陈省身、丘成桐以及华罗庚、许宝騄都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与此同时,华人地区的数学教育成绩,也令世人刮目相看。让我们来看以下三件事实: ▲中国大陆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连获佳绩。1990、1992、1993年均获总分第一名,1991年为第二名。▲ 1981年第二次国际数学教育调查(IEA)的结果表明,日本在初中组名列第一,而香港在高中组位居榜首,领先于第2名的日  相似文献   

14.
华人数学课堂之透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同世界其它各地一样,华人地区的新数学课程改革也已经全面铺开,深入到课堂.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改革取向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中产生了激烈的震荡.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数学教育和教学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本研究在系统分析有关华人数学课堂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刻画华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最后,讨论如何在张扬传统优点的同时改进华人数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陈省身(1911.10.16—2004.12.3)是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也是目前唯一获得世界最高终身奖(沃尔夫奖)的华人。1984年的沃尔夫数学奖,证书文字为:“此奖授予陈省身,因为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成就,其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数学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刘兼1997年8月26日至28日,来自全国各地19个单位的31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主办、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华人地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大家...  相似文献   

17.
处在美国社会、政治、种族问题旋涡中心的加州华人的教育经历在美国华人中最具代表性。加州是早期华人的主要聚集地。1870年,美国有六万三千名华人,其中99%集中在西岸。政治上,他们身份尴尬,被认为是难以同化的异教徒,不得入籍,始终是外国人的身份。加州于1854年树立了一个拒绝华人申请归化的先例。19世纪70年代初,联邦法庭又正式否决华人归化美国的权利。尤其在排华浪潮初期,因清廷的软弱,华人无处伸冤,无论是美国联邦政府、加州政府,还是中国政府都不能为他们提供任何保障。在社会上,因为他们与白人明显不同的外表特征,穿着民族服装,留着…  相似文献   

18.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此后,以广东台山地区农民为主体的华人大批赴美。1850年,华人抵美者为447名;1852年增加到16378名;以后,华人每年均以四五千人的数目赴美,开采金矿。1880年,华人在美人数已达105465人。华人自抵美之初,便遭到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用与劳工阶级的排斥。在19世纪下半期美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制约下,50年代加州资产阶级与白人劳工的零散的排华运动,经过30年的演变与扩展,终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排斥华人的种族主义运动。1882年,《排华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排华运动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9.
实验几何在中学几何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萌芽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中学数学教育中,20世纪初在英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培利的倡导下,逐渐在欧美中学数学教育中开始普及.实验几何学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32年教育部制定的《初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中首次设置了实验几何课程,并确定了其教学目标和要求,这是中国几何教育的一大进步.当时,数学教育工作者翻译和编写出版十多种实验几何相关教科书,制作了详细的实验几何教学计划,并提出了关于实验几何教育教学的见解.民国时期的实验几何教育对今天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于1985年为我刊题辞:“廿一世纪数学大国”,对我国数学教育寄予厚望,欣闻《陈省身文选》出版,特予推荐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