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的出现,不仅为学生推开了一扇历史的天窗,更带给品德课程执教老师一次新挑战。如何让学生亲近历史、走进历史,使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走出烟雾弥漫的时间隧道,启迪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历史对话,笔者不断地思考与实践着……  相似文献   

2.
姜慧莉 《小学生》2013,(10):15-15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品德课应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所以,中华五千年历史与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根";而从教学方式方法来讲,"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则是小学品德教学的"根"。其实,品德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不是详细地讲述、分析历史事件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历史内容的学习。在解读教材时,要站在宏观的角  相似文献   

3.
“以知载德”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途径,即以社会常识为载体,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接受到品格教育。《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社会常识、史地知识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课改实施以来,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教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激活教材的过程,因此基于地域特色的史料是这门课程鲜活的课程资源。在开发和运用地域特色资源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海西文化”,通过教学实现教室里的学生的自我建构,达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品质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是我校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组积极探索的课题。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引入和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理念,能有效促进品德与社会学科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体验的重要性作为一线教师,要真正使学生从感受历史中深刻体会历史,简单重复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中,把体验看成是学生形成社会认识的重要途径。什么叫体验?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体验就是学生用全部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努力构建生本课堂,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让这一新的理念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今天就我执教的《乡风乡俗》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一、以课标为准则,呈现本土资源《乡风乡俗》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第三单元中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学科。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操作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如,在教学《珍惜时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一分钟内,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教师向学生明确交代下一步的活动内容,就是让同学们亲自操作一下一分钟到底能做哪些事。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投入使用后,不少教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地理类知识和原社会学科中历史地理类知识有何不同?怎样才能上好这一内容的课?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和原社会学科中的历史地理类知识的不同 1.比重不同 历史地理类知识在原社会教科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小学社会学科一共六册书,其中有四册涉及历史、地理,当然原社会学科本来就是小学历史和地理的综合(涉及一些法律知识),而现在的《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地理类知识所占比重已缩减.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二单元为例,“走进中国”包括三课:肥沃的黑土地、江南鱼米乡、美丽的宝岛.黑土地和江南分别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地域,而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课例选择是有特定意义的.相比较原社会教科书的第五册对中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有涉及,以11个课例的庞大队伍出场.  相似文献   

9.
郑河清 《考试周刊》2014,(9):118-119
<正>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基础。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下我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做法。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应创设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刘玉红 《家教世界》2012,(24):79-80
小学阶段,家长和学生重视学生的语数等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品德课的学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内容的教学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活"用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各个版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类题材占了不少比重。要实现对品德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教学,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类学科,随着国家对教育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创新,学校对教师在培养初中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上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课堂整合贯穿在一起,是新时代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一大重任。  相似文献   

13.
当今,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是历史教学尤其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必须要落到实处的根本任务。其中,历史解释能力是学生必备的重要历史素养。本文主要从历史解释能力的概念、规定、重要性等入手,略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措施,旨在为同行提供一点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尹璐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5):F0003-F0003
我国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将社会学科定义为:以奠定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的综合课程。然而,正是这种所谓的综合、全面导致许多相关教材中大多存在着德育内容与社会常识之间的简单罗列,各主题之间逻辑关系不明、连续性不强,既缺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系统性,又不利于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了解历史,认识世界是我们一生要做的课题。针对历史宏大、严谨、相对遥远的特点,本文以课例解读的方式阐释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教学需解读教材,着眼目标,让历史有价值;以事带史,经纬交织,让历史更立体;发掘细节,聚焦情感,让历史具人性;着眼发展,多元对话,让历史有辩理……以期在开放思辨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培育历史情感,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认为,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就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与社会学科,真正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历史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条件.品德与社会学科涉及很多历史内容,然而,历史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并非学生所熟知的,很难使学生广泛参与和产生共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拉近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进历史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刘李平 《广西教育》2012,(25):33-34
对于儿童来说,历史是进行品德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之一。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异常注重把人类积累的思想、智慧、阅历、经验等传授给下一代,使儿童在感悟历史真实、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理解人生的意义,完善心智,确定正确的生活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中小学品德课程要包含历史内容的教学。然而,在品德课堂中如何让历史题材教学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寻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历史题材的文本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的历史课,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活动性。而情景创设能借助媒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故事,激发道德情感;展开对话,促进沟通交流;回归生活,获得体验实践……在短时间内将历史中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难懂的道理等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心灵的沸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情景中互动、对话、感悟、体验、收获、升华,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董丽敏 《教育》2022,(13):71-73
传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实践存在以下现象:课堂教学单纯输出教材知识、任课教师专业知识单一、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本文建立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特色主基调上,以我镇地方资源的挖掘为突破口,详细分析了各类地方资源的特色,探究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关联点,拓展教学资源范畴,设计各类课内外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以期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的渗透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