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希龄从戊戌变法期间襄助陈宝箴推行湘省新政开始,即致力于湖南近代实业的创兴和发展。驰名中外的醴陵瓷业,就是由他创兴和改革的。本文拟就熊希龄改革醴陵瓷业所开创的一条独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践进行评述,借此而展示出湖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侧面。醴陵之有瓷窑,始自清初雍正年间,直到二十世纪初年,经熊希龄改革创兴,建立瓷业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良土法生产,以制造精美优良之细瓷为目的,①方才具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和特征。醴陵瓷业的兴起,是熊希龄振兴湘省实业的产物。熊希龄是二十世纪初真正全面规划湘省近代实业创兴的第一人。帝国主义对湖南经济侵略的加剧,严重地刺激着熊希龄,使他立下了“决意专注实业”的大志,②适赵尔巽抚湘时,遇事都向他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熊希龄与醴陵瓷业》一文的补充论述。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改革创兴醴陵瓷业的步骤。指出改革创兴醴陵瓷业是熊希龄实业思想付诸实践的产物,并论述了其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二部分:筹措瓷业学堂经费。阐述了经费筹措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情形以及熊希龄为此所作的种种努力。第三部分:对学堂公司的治理整顿。论述学堂与公司遭受挫折后,熊希龄对其进行了治理整顿,通过各项有效措置,使公司学堂走上兴旺发达之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熊希龄与醴陵瓷业》一文的补充论述。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改革创兴醴陵瓷业的步骤。指出改革创兴醴陵瓷业是熊希龄实业思想付诸实践的产物,并论述了其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二部分:筹措瓷业学堂经费。阐述了经费筹措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情形以及熊希龄为此所作的种种努力。第三部分:对学堂公司的治理整顿。论述学堂与公司遭受挫折后,熊希龄对其进行了治理整顿,通过各项有效措置,使公司学堂走上兴旺发达之路。  相似文献   

4.
熊希龄(1870—1937年),字秉三,湖南凤凰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政治和社会影响的人物。本文谨就其在近代新闻事业上的活动和贡献,作一简要介绍。一、创办近代报纸 1898年,在全国维新运动高涨之际,湖南出版了闻名全国的《湘报》。这是湖南近代史上创办最早的近代报纸。《湘报》就是由熊希龄手创的。然而现有研究湖南维新运动的著述,但凡提到《湘报》,都只突出了谭嗣同.与唐才常,对熊希龄则很少有具体的论列,有的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5.
熊希龄(1870年——1937年),字秉三,湖南凤凰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在任湖南时务学堂提调时,曾力倡新政和新学,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辛亥革命后,熊希龄再度活跃政坛,曾在北洋政府中出任国务总理,财政总长等职。下野后转向  相似文献   

6.
熊希龄妙对     
清朝光绪年间,湖南湘西凤凰山城,有个机智过人很有才气的孩童叫熊希龄,小小年纪因为善于赋诗吟对,得了“湖南神童”的雅号。熊希龄考取秀才后,更加勤奋好学。有一次,先生出了一个上联,要求学生对下联。上联是:“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  相似文献   

7.
试论熊希龄     
湖南凤凰县虽属边陬,却出了个熊希龄。熊希龄以民国二、三年间出任国务院总理而名闻遐迩,却又因此而迭招物议,一直成为盛名之累。故迄今尚没有一篇足资征信的传记和恰如其分的评价。笔者有鉴于此,爱蒐集资料,整理校订,试作评论,藉供引玉。  相似文献   

8.
自晚清新政以来,熊希龄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民族实业的主张。其中注重实业和实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孙中山和熊希龄教育思想的异同。指出他们两位是我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十分注重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通过对孙、熊二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虽存在差异却有着更多的共识。同时对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事业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熊希龄集》(以下简称《熊集》)是国务院1982年批准的新编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之一。此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林增平教授和周秋光同志广为收集资料,悉心整理编辑了《熊希龄集》。《熊集》计约一百五十余万  相似文献   

11.
湖南人才群体与百年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并且形成了前后相承的一个个人才群体,在百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湘系经世派积极倡导经世思潮和推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世改革运动,并提出了"师夷"的口号,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序曲;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湘军集团积极发动和参加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为代表的湖南维新志士是近代改革运动中的激进派,为中国近代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等为代表的湖南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谭延闿、杨度等湖南资产阶级立宪派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立宪运动中也表现突出,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作出了伟大贡献.中国近代化的脚步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湖南人才群体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12.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13.
熊希龄教育思想是熊希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近年来对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社会实业教育思想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希望可以促进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15.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初 ,即确立了有利于振兴民族实业的施政方针。之后不久代之而起的北京政府在经济上仍然延续了这一政策趋向 ,制订了若干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为该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创造了一定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6.
熊希龄历史评价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希龄在湖南维新运动时期的激进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杀身成仁的谭嗣同与唐才常。他是《湘报》的创办与主持人,他的“洋人不可与之开衅”的主张不应当片面加以指丽,他在民国初年担任财政总长所经手的大借款是不得己而为之举措,也是唐绍仪内阁全体成员的一致决定,不应当由他一人承担责任,他在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的乱命上副署,虽是他难辞其咎的人生一大污点,却也是有原因和苦衷的,在指责他时也应当多一点理解。他晚年脱离袁世凯而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与抗日救亡,这是他人生最为闪光的一面,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理性慈善观和慈善教育同样匮乏的情况下,近代慈善之父熊希龄创办和主持香山慈幼院过程中所秉持的慈善教育思想,弥足珍贵。他推行贫富均等的教育,捍卫教育的公益性,开创了我国近代慈善教育事业;他以身许国,毁家兴学,奠定了我国慈善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他创建了小家庭制教养方式,弘扬天伦之教的慈善教育传统;他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起的八旗禁卫军、淮军、湘军、练军的洋枪洋炮装备和洋式操练;发展于80年代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全面推进于90年代至20世纪初年编练之新军(“北洋则有新建陆军,南洋则有自强军,是为创练新军之始”)。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他领域内的近代化的进程,同时又受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程度所制约。近代中国半个多世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为主导,幻想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从此,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科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等成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流,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更高的阶段,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1934—1936年间,为振兴江西景德镇瓷业,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改革家杜重远在景德镇进行了现代化的瓷业改革,在景德镇成立陶管局,并在九江创办光大瓷厂,对景德镇的传统瓷业生产及组织进行近代化的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革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景德镇瓷业落后的局面。杜重远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传统手工业市镇的发展逻辑与现代化工业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