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并以如椽巨笔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这些诗突显沉郁顿挫之气概,饱含忧国忧民之情怀。  相似文献   

3.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想不到又能重归草堂,心情比较愉快,但因长在外奔波,毕竟触物多感,遂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这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其中的《绝句四首》,清人杨伦在题下释之曰:“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杜诗镜铨》卷十二)所谓漫兴,就是触景生情,随遇所感,似漫不经心也.现在,我们来看《绝句四首》:  相似文献   

4.
绝 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内容梳理〕这首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令人目夺神迷。你看,满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鲜花朵朵,简直就像燃烧着的火焰,多么绮丽,多么灿烂!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施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点明时令。春…  相似文献   

5.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这首绝句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当写于唐代宗(李称)二年(764年)。原题《绝句二首),这是共「:、的第二首。自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段动扳乱以来,杜甫长期在外飘泊,过着颠沛  相似文献   

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情景相生,优美与壮美兼具,喜悦与忧郁并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上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  相似文献   

7.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8.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老师,我有个问题!"一声清脆的童音蓦地响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什么杜甫诗中不用‘蓝天'.而用‘青天'?"一个学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眼神中充满了挑战.其他同学也一下子抬起头,看着我.  相似文献   

9.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0.
<正>秋,悄悄地飞过一丛芦荻未说一句话我俯身从池沼中捞起一束湿了的白发心想还有什么可说的[赏析]大自然有它的秋天:落叶纷纷,荒草凄凄,枯蓬乱飞;人生也有自己的秋天:白发日增,皱纹渐深,忧思益切……此诗的佳处,正在于把大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联系起来,构筑在同一个关于"秋天"的意境之中,令人回味与深思。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7册第11课《绝句》一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作者以清新活泼的笔触描绘出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景色,情感含而不露,韵味质朴而隽永,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它,那么其中具有三种突出的“美”: 一、和谐的色彩美清代诗评家施扑华曾评说杜甫的景物诗善“着色”,此话不假。杜甫写诗喜用调和色,笔法明快而轻柔,色调鲜艳而高雅,使人读其诗犹如欣赏一幅雅淡滋润的水彩画。在《绝句》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几笔疏疏的翠绿中缀两撇黄  相似文献   

12.
<正>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褛的形象,叫无忧者发愁,痛苦者坚强。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汉语的灵魂要寻找恰当的载体,而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黄灿然)  相似文献   

13.
被后人誉为"诗圣"的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年代,他的诗作把整个浩大动荡的时代与他的个人遭遇合而为一,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事实。其诗内容多为"忧患国家兴亡"、"关注民生疾苦"、"慨叹  相似文献   

14.
有关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赏析文章,大都重在对诗歌写景状物、表达技巧方面的介绍而忽视了对该诗情感的分析。然而,写景毕竟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写作技巧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完整把握了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小李  相似文献   

15.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16.
一、《再别康桥》(徐志摩 )该诗的显著特色是情绪氛围的高度集中。诗的开头和结尾特精彩 ,用“××的我走了 ,正如我××的来”的特殊句式相呼应 ,再辅以“轻轻”、“悄悄”这样音韵感很强、情绪色彩极浓的词语修饰 ,为全诗设定了一种宁静优美而又迷惘的氛围 ,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此氛围中 ,诗人作别康桥时的种种情绪得以自然展开释放。无论是“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还是“榆荫下的一潭”都让诗人欣喜和依恋 ,无论是“寻梦”时想“放歌”的冲动 ,还是“别离的笙箫”吹奏出“沉默”的迷惘 ,都为全诗的情绪涂上了鲜活浓重的一…  相似文献   

17.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相似文献   

18.
一、《致大海》(普希金 )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于 182 4年 ,其时 ,诗人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已达四年之久。就在这一年 ,他又遭到政府的迫害 ,被遣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告别南方之前 ,普希金留下了著名抒情诗作《致大海》。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 :黄昏寂静时 ,大海温顺、宁静 ,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骄美的容光” ,仿佛在“忧郁怨诉”着心头的哀愁 ;波涛汹涌时 ,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 ,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 ,奔向自由的远方 ,同时又勾起他对失去自由的懊丧 :“你等待着 ,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虚…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史上有时可以看到,肯定被人们所否定的,或者否定被人们所肯定的,这对于那些浅薄狂妄的人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对于那些学养有素的人,则是对他们的胆识与眼力的一个严峻的考验。比如,在盛唐诗坛上,围绕着如何对待六朝以至初唐文学问题,曾经发生过一场争论。那些才薄力弱的后进之士,就曾一概否定六朝以至初唐文学,轻易抹杀包括庾信、四杰在内的所有六朝至初唐的著名作家的创作成就,甚至还对李白、杜甫进行诽谤和中伤。杜甫就这样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场争论。然而,历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顶峰。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把目光投向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社会,写下了《春望》、《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不朽的名篇,后人常用“雄浑苍劲”、“沉郁顿挫”等词来形容其特点。其实他的名篇中也不乏清新自然之作,《绝句(其三)》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