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科高校如何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介绍四种合作模式吴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科高校是我国科技力量中一支重要力量,工科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的大小有重要影响。而要实现迅速转化,关键是高校的科研工作要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机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这为我国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如何通过深化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科技和经济的一体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是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以坚持科技创新为方针积极引导、鼓励和推进科技创新是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科技工作方针时,应着重做好以…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开展科技合作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是各国科技、经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不仅是人才的宝库.更是知识创新的基地。走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道路是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力量。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我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讨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多层次、多渠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途径。为地方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企业,与企业合作,寻求新的经费来源,拓宽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壮大办学实力。就当前来看,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为企业服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培训、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三类。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州国际科技园5家软件企业的调查访谈,从企业视角探讨了中小创新成长型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转移中的合作经历、模式,以及企业对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评价和需求.提出了高校与中小科技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许岩 《华章》2013,(24)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半数以上,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社会科技服务发展的源动力,应充分立足本校特点,结合地方社会科技服务业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方向,以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和对外交流与合作为纽带,以政府为依托,依靠企业支持,全面联合多方面力量,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地方社会科技服务业战略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界关于校企合作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美国校企科技合作及其与大学治理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文章基于校企科技合作的概念,从企业影响增强、政府干预增加、大学行政扩权、教师力量分化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校企科技合作对大学治理的影响;从高校研发经费来源、企业研发经费结构和大学基础研究经费比重三个维度,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校企科技合作的特点,强调我国校企科技合作经费的额度更大、占比更高,但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建议进一步健全制度、深化改革、分类指导和因校制宜。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经贸委提出的关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指示精神,以及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快全省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浙江"的要求,教育部高校杭嘉湖科技开发联络协调小组办公室与浙江省杭嘉湖技术开发公司自2001起在在互联网上联合推出专业科技合作网站<高校--企业合作网>.其宗旨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源善 《教育》2006,(14)
赵沁平:教育部继续推进高校科技创新“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科技创新主题论坛6月中旬在清华大学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出席会议并致词。他表示,教育部将继续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推进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合作,开创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新局面,为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合作教育之“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作教育是科技、经济与教育“合作”的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合作”的必由之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体现为政府行为,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校与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进行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利益需求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目前合作教育的开展需要高校、企业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即:高校主导、企业参与、政府协调。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本文在对天津市高校教师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天津市高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高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根据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当前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上,探讨校企合作对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的战略意义,提出为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企业要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有活力,有创新的活力。虽然企业已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都苦于自身能力有限,而无法实施。这时就需要寻找合作的伙伴,高校无疑是首要的选择。 一、高校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优势 1.高校聚集了丰富的高技术、高学历、高智商的“三高”人才。由于我国过去的体制形成了特殊的人才流向,即科技力量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而企业中的科技力量仅占10%,但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服务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地方高校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也多种多样,有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作、建立科技专家工作站等.本文就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加强产学合作是加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刘业翔,徐建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企业的发展逐步转向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进程中,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建立高校和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客观需要。在最近召开的"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上,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高校与企业的领导、专家畅谈高校与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联合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成果,交流推广成功的合作模式和经验,探讨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在合作中出现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新战略、新要求,以推进中国高校和大型企业合作向纵深发展。下面是部分领导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8.
建立高校和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客观需要。在最近召开的"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上,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高校与企业的领导、专家畅谈高校与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联合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成果,交流推广成功的合作模式和经验,探讨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在合作中出现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新战略、新要求,以推进中国高校和大型企业合作向纵深发展。下面是部分领导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9.
建立高校和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客观需要。在最近召开的"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上,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高校与企业的领导、专家畅谈高校与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联合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成果,交流推广成功的合作模式和经验,探讨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在合作中出现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新战略、新要求,以推进中国高校和大型企业合作向纵深发展。下面是部分领导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高校自身发展能力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因而不断研究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过程,探索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