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玮 《华章》2011,(18)
农民进城务工及其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独特现象.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相比城市家庭子女,有相当严重的行为习惯差异.认真研究这些现象,分析其原因,探讨改变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差异,这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研究和实践证明,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方位地关爱学生,变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农民工子女整体素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家庭化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一度成为关注的热点.然而,他们的家庭教育却被相对忽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青年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工身处乡村场域、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中,他们实际融入城市场域的情况以及他们在不同的场域塑造的不同惯习影响着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在各场域中获得资本的情况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尽快融入城市场域。因此,青年农民工要实现城市化,必须加强生活场域的融合,实现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的融合;逐渐摆脱乡村惯习,形塑城市所具有的惯习;增强城市空间场域资本竞争力,增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4.
进入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而逐年增加,随之而来困扰他们与政府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学校、家庭如何携起手来适时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以确保农民工子女的就读权利和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对于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聋人家庭听人子女作为连接聋人群体和听人群体的桥梁,其自我认同值得关注.基于华人自我四元论,通过对七位来自聋人家庭的青年听人子女进行访谈,发现其自我认同在不同场域下各有不同.他们在家内场域下表现出与寻常家庭无二致的常人认同;在以熟人关系为主的学校场域下表现出听人认同;在以生人关系为主的宏观社会场域下表现出聋人认同.上述三...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日益突出;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前瞻价值.但是由于长期受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遇到了诸多困境,阻碍了他们学校融入的进程.为此,应多方采取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建议可通过城市家长、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协作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入.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城市公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受教育过程中、取得学业成就等方面均存在机会不平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落后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欠缺,以城市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农民工子女家庭资本的弱势状况。要解决教育平等问题,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平等、多元、无歧的学校教育;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资本。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在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但由于农民工子女三种类型的家庭文化资本均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其良好习惯的养成。本文试图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相关分析,希望找出阻碍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的家庭因素,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座谈交流,对480名浙西南农民工子女进行了调查,探讨了浙西南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是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薄弱,主要表现在自理、自学、自护、自律、自强五种技能偏低;二是不同民族、生源地、年级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技能培养中有着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专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技能培养中没有显著差异;三是在影响生活技能培养的因素中,学校环境、教师、家长、社会及技能教育背景对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技能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外来农民工子女在上海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与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相比,就读于上海公办学校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能够更好地与学校和社会相适应,他们在上海公办学校中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充分接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上海公办学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纳更多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是促进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农民工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4所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水平整体偏低,表现为学习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和学习满意度低、学校归属感弱、家庭支持度不足、与同伴和教师难以深入交流等特征。只有通过随迁子女家庭、就读学校、教师、政府和社区五方协同合作,才能让农民工随迁子女真正融入城市教育。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孩子也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和歧视。只有改善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起限制和排斥作用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他们的个体素质,才能改变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排斥态度和意识,也才能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进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的目的。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应当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其一,改革对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显失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其二,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个体素质;其三,提高社会认同,消除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的隔阂。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是促进城市化发展和推动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随迁农民工子女由于经济情况相对不利,受教育机会不均,没有条件支撑课外技能培养,在校学习稳定性不佳等多方面因素,阻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学习生活的适应.为此,应该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各种投入机制和帮助渠道,给予农民工子女人文关怀和帮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入城市.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和体质健康理应受到更多重视.农民工家庭、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本文认为,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引导农民工家庭重视子女体质健康,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建设,加强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现阶段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当前,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城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特别是在分享流入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上,尚存在一定障碍;二是农民工子女的频繁流动给所在学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籍管理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其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三是农民工子女学业不...  相似文献   

18.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民工子女已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就近入学,享受到了同等的发展机会.但由于环境的改变、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等,农民工孩子仍存在着诸多的心理不适应.我们应帮助他们早日从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的学习和生活.这需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和谐、协同对他们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量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与他们一起随迁的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凸显。虽然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子女是在各类民办的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达不到地方教育部门规定的学校设置标准,大多数处于未经批准的办学状态。对于这类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设立,国家政策走过了从模糊到明晰的道路,但问题的焦点仍在于没有一个关于此类学校的设置标准。而且,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设置标准需要放宽的要求,与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形成了抵触。正视现实,酌情放宽设立条件,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适时修订法律法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0.
来自A市农民工子女学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城市其他社会阶层子女。缺失精英文化所需要的家庭土壤,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师生交流及家校沟通困难,社会地位的差异与现行学校教育的科层制分化是农民工子女低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从政策保障、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