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自身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而是在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在对资本主义判断中追求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选择.传统大同、小康思想为它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处于现代性与乌托邦的张力下,从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到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展示了这种判断和追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冲动是普遍的,这一冲动在科幻小说中实现文学化后,成为一种对未来的现实可能性的书写。而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提到了乌托邦的现实可能性,这与科幻小说的乌托邦书写具有相通性,这一书写所探寻的现实可能性,是与客观可能性相对的,并且,对现实可能性的书写蕴含否定性与肯定性的辩证统一。因此,科幻小说的乌托邦书写虽然经历过反乌托邦书写的否定和后现代社会的冲击,因其封闭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并通过辩证否定完成了对自身的突破,内化为大众的坚定意志,继续新一轮的乌托邦书写。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虽有空想性,但它又表达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因而有其生命力的源泉。正确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既要把握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又要分析鸟托邦追求在其中的意义。这种乌托邦体现着对现代性分裂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从而在不断转化中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培育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既体现了“超然存在”的主观存在,也体现了“超然存在”的客观存在。而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常常被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裕所遮蔽,也被现代人所遗忘。“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对扩展人们的历史视野或者说理解人类历史的总体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民歌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在充满微观政治学的现代性空间中展开的全民文艺运动,符合了当时群众集体造势的倾向与诉求,并得以在特定的现实语境和场所中催生和构建起来。然而,新民歌运动"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推行主要传达的是由期待、豪迈和尽情释放的表达欲望交织在一起的浪漫主义,本质上带上了极具主观色彩的乌托邦想象,这为这场运动最终偃旗息鼓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的《受活》运用怪诞的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对生命的本源意义和主人公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描摹和展示。但在反复推演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的同时,又借助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乡村乌托邦图景的巨大诱惑力,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启迪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其间既有苦涩也有幸福,使置身中国广大乡村之外的我们,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受活、以荒诞的心理阅读《受活》时,也会感受到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的模糊映像。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是人的一种价值理想,是人对未来的终极性诉求,开启了未来的可能性空间。在现代性条件下,乌托邦观念的处境每况愈下。否定现代性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开启现代性的乌托邦维度,超越现代性却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知识点式的传统教学思维让学历史变成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和年代记忆,纯粹是为应试而学;另一种是学习历史等同于听故事,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被人为地拉大,听起来津津乐道,听完后一片茫然。在这种消极或者是被动的学习中,历史学科应有的增强人文素养功能开始迷失,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动力和兴趣锐减,历史问题理解的难度因此相应加大,历史的教与学在怠慢中被误解和曲解。所以,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平台,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相通和共鸣之处,激发起学生历史学习的共振点,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亟待面对的责任和意识。  相似文献   

9.
大学职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超越,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既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自身逻辑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现实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乌托邦具有丰富的意义和解读的多层次性。本文从乌托邦的审美意义和乌托邦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鸟托邦的屏蔽现实的手段及意义、关照整体及可能性的特征、解构与重构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的生命力在于对现代性分裂的抗议中表现出的道德诉求.把乌托邦构想实践化必然导致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但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却带有超越性批判的色彩.工具理性和道德诉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一对矛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既要划清道德乌托邦的边界,又要重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识社会学证明了人类社会有两种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前者的功能为维护现行秩序,后者则为反对现行秩序。人类历史的更替和演进在观念的维度上可表达为意识形态与乌耗邦之间的振荡。当乌托邦取代了意识形态之后,自己亦相应地变成了意识形态,并创造出自己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3.
人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源头上分析,通识教育思想应该定位于使人通过广博知识的学习,获得精神的整全发展,它是对人本身以及人与外界合理关系的教育。通识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教育的应试化取向和功利化取向,它们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并可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带来不利。所以,当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应着重从涵养人的德性、激发人的好奇心和培养人的责任感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 80年的历史 ,分析其现实状况 ,尤其是其独特的优势 ,并对其在 2 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进行了预测 ,认为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体现在统一中国 (除台湾外 )、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使中国由落后走向先进、从贫穷走向富裕这三大伟业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三个代表”的正确方向 ,具有独特的思想理论、先进构成、组织领导、传统作风等优势 ,并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在 2 1世纪必能经受多种挑战和考验 ,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人面桃花>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格非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推动小说中女主人公走向革命的主要是一种内在动力,即一种创造历史的乌托邦主义激情,对于这种历史乌托邦的审视,显然是这部小说的重心所在.小说以一种类似于成长小说的模式,完成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双向反思.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与乌托邦都是颇有争议的概念,但在理性与价值、效率与公平、工具与道德、现代与传统、线性与共生、求实与审美处于矛盾和冲突的背景下,人的发展进一步异化。两者作为一对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体系、功能价值及内容方法等都有相应的解释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相应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