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减负不减质的大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把练习挤进了课堂教学中,以减少学生课外的作业量。然而,我们也由此看到课堂练习遭遇了尴尬的局面:学生所做的练习或为机械的抄写、默写,或为一课一练课课练等与课堂教学脱节的作业单。这样的练习,一方面起不到及时巩固课堂教学的作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在倡导求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大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把练习挤进了课堂教学中,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我们也因此看到了课堂练习遭遇的尴尬局面:学生所做的练习或为机械的抄写、默写,或为"一课一练""课课练""学习报"等重复训练。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课堂练习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积累轻运用。学生做得云里雾里,他们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中非但没有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反而加重了师生双方的负担,可谓低效甚至无效。这是导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小学低段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扶”高过度,“放”高不够。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里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练习。这样,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  相似文献   

4.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相对忽视新知教学后的练习过程。认为课堂练习过程就是学生做一做,教师批一批。这种把课堂练习过程简单化的想法、做法,严重影响了练习基本功能的发挥。近年来,我市小学数学教师普遍运用“五先五后”作业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堂练习,收到了好的效果。一、先回顾,后作业。作业是运用知识的一种实践活动,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就很难运用得好。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在作业之前,先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有关新知识,真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整理与复习”课.有的教师与学生就会联想到大量的练习题,把单元整理与复习等同于练习课。这样,教师教得辛苦、批得辛苦,学生学得累、做得累。学生往往对整理复习课缺少兴趣、激情,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6.
郭斌 《江西教育》2022,(35):27-30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习题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习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还具有启迪思维、激励创新、发展素养等功能。教师要结合教材习题,合理设计出一些有效习题,并充分挖掘它们的价值,使练习更高效。然而,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对习题的选择、处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拿来主义”,无论是从课本中还是网上找来的习题,一些教师处理过于简单,习惯照本宣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校对答案、讲评,更多地关注结果,而忽视了习题背后隐藏的价值;二是一味追求习题的数量,想用“题海战术”来换取学生的高分,但是“题海战术”策略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讲得累,学生做得累。如何“以少胜多”,将习题用透、用足、用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环节。所谓正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妥善安排好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讲授”与“练习”,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一  相似文献   

8.
王美华 《考试周刊》2007,(9):114-115
生物复习课是生物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复习课难以摆脱“教师滔滔不绝讲知识点,学生课后做练习”的旧模式。这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做一做”、“练一练”、“试一试”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属于巩固教学环节,它区别于一般的“课后作业练习。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内容的训练要求,把握好“做一做”、“练一练”、“试一试”的教学作用。一、巩固性作用数学课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例题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讲授例题以后,需要通过巩固教学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因  相似文献   

10.
当堂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积极尝试,它对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它符合“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习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原理。从“三论”的观点看,学生听教师讲解或自学教材属于吸收信息,学生做练习属于输出信息,教师从学生的练习中得到反馈信息,教师批改作业是评  相似文献   

11.
钱建国 《江苏教育》2000,(11):41-41
一位教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发给每位学生20道同分母分数加减的题目,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叫学生停笔,然后,检查、交流作业完成情况,最后,以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作为结束。  相似文献   

12.
“学以致用”是所有教师都希望的事情。我们教师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理所当然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学到的那些知识。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们更多会用练习来检测学生,所以练习应运而生。在巩固练习这方面,数学和英语做得比较好。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以后,这些学科都会用比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把当天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那语文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一起被人们称为“新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所以,教师往往热衷于“满堂灌”,形成了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英语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将英语课本上出现的语言知识点点滴滴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听、记、背及做大量反复的练习。教师虽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收效甚微。下面,我主要就新型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利坤 《教师》2013,(30):42-4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布置探究的任务以及提醒学生应注意什么时,底下学生早已开始行动。学生争先恐后高举小手:“我!”“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其余学生或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没有发言机会而轻声与同学交流。这样不善倾听的课堂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优化教师的“教”,更要优化学生的“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思想。下面就课堂教学三个阶段谈谈优化课堂教学的做法与体会。一、引入环节力求引人人胜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帮助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铺路搭桥”的工作,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心理上、知识上、知能上的准备。 1.要突出“精”。  相似文献   

16.
教学“悬念”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教师千方百计设置悬念,它以疑问、矛盾、问题的形式作为思维的“启发剂”,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导课时设置“悬念”在数学教学中,用“悬念”设计新课导入,使精彩的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如在教学“添项法分解因式”时,教师先提问学生:如何把多项式x4+x2+1因式分解,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未果,心理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取状态。此时教师先让学生分解因式x6-1,结果得…  相似文献   

17.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指出:“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怎样实现有效的课堂练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课堂教学以使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机会,方为良教师”。学习和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做”字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动脑又动手的能力,是突破教学中知识难点的法宝。它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知识点,瞻前顾后,整体着眼,动脑中动手,动手中动脑,手脑并用,把学生的思维训练向深层次引进。  相似文献   

19.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20.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