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梁祖贤 《广西教育》2013,(24):42-43
从教十余年,今年即将再次讲授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我突然生出一种乏味的感觉。以前教授这篇经典文章,我总是先介绍孟子,再落实文言知识,接着是粗浅地分析文章: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借此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宣扬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凭借这些经验和“能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毋需备课。但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是将要沦为一个“只会传授知识”的工具了吗?难道教语文便是“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2.
《寡人之于围也》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里面的一个名篇,这个作品形式上是一篇记叙文,但实质上是一篇精妙的说理文章。孟子借助这个作品在展现他游说梁惠王施行仁政过程的同时,还巧妙说理,向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提出了王天下必须奉行仁政的主张。孟子的这次巧妙说理,依次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课文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的一次对话。梁惠王认为自己为国尽心,并以“移民移粟”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诱使梁惠王中了圈套,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梁惠王实不该中了孟子大师的圈套。说梁惠王中了圈套理由有二:先说数据。数量“五十”与“百”相差之大,不是小小的区别。“五十”与“百”是只…  相似文献   

4.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中间部分。这段文字虽然不足200字,但观点非常明确,并且结构严谨,说理巧妙,能充分体现孟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正>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记载了孟子说服梁惠王弃兵养农、施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故事。其中"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成为笑家的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文中说,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  相似文献   

6.
《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课本对“梁惠王”未作任何解释;而选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句下面,又注曰:[文惠君]梁惠王。我在所教的历届学生中,多次这样提问:“‘梁惠王’是战国时哪国的国君?”很多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7.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中,孟子描绘了一个"王道"的理想世界。这一生动的描绘,在教学中一般被关注到它所代表的孟子的政治思想和追求,其实,课文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和教育等层面深刻启示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中“敬老奉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次对话。梁惠王白以为关心百姓,然邻国之民不见少,本国之民不加多,梁惠王请教孟子这是为什么。孟子以打仗败走为喻,问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曰:“不可。”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郭锡良、李玲瑾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这句话译成“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杨伯峻的  相似文献   

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出自《孟子》的课文,在“天时”的解释上存在争议.通过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以及杨伯峻《孟子译注》的解释,指出这一案例反映出的不仅是一个文言知识问题,更是语文教学的思路与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教学要求,本单元教学重点为: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即儒家、道家、法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2.比较课文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特色,掌握本单元课文作为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特点。 3.了解文言断句的一般知识,掌握断句的要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一、亚圣孟轲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孟子”指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轲,他是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  相似文献   

12.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它是关于儒家"舍生取义"美德的一篇短论。文章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设喻生动,气势恢弘,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文言虚、实词不难,文言句式也简单,鉴于此,本人针对“蔽”来进行导读及写作指导训练,这样能使读写完美结合,拓展学生写作思路。课文以邹忌受蔽———解蔽———悟蔽———除蔽(具体是通过齐威王来实现的)来展开,邹忌以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类比,因事见理地设喻,进谏方法巧妙,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师提问:邹忌出场时美不美?根据是什么?生答:美。“八尺有余,形貌丽。”师问: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这意味着什么?生答:有条件同徐公比美,这其实是邹忌易受蔽的前提条件。师问:邹…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巧设比喻,在启发引导中让人轻松接受道理学生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谈话的话题是梁惠王‘于国尽心’,但本国之民不加多的困惑;下文孟子谈到‘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是否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第一板块《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亚圣孟子的思想,但学生在解读其内涵时往往易作简单化的理解,下面笔者试从教学这一层面对这篇课文的内涵作多元化的解读,以求教于大方之家。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群雄逐鹿,战事不断,社会混乱,儒家学派又一个代表人物孟子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思想,并衍生出自己的“仁政”“民本”观。公元前335年,孟子被梁惠王邀请到魏国宣讲治国之道,他阐明了自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  相似文献   

17.
一、孟子"不违农时"的历史探因孟子提出的七条仁政措施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违农时"。孟子如此强调"不违农时",似乎令人不解。梁惠王身为一国之君,而且也不是过于昏庸的统治者,难道会不懂得农时?而孟子却在第一点就讲到"不违农时",岂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吗?  相似文献   

18.
长假习作是语文教师在课余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了让学生从"惧怕"习作中走出来,给长假习作"保鲜",在三、四年级的长假习作布置中,可以从课文知识"巧"迁移、习作训练"巧"观察、口语交际"巧"表达这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劝学》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是荀况的代表作,也是历经时间考验,广为人们传诵的名篇。文章是作者虚心求学、刻苦钻研的切身体会、经验之谈,集中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劝勉人们坚持不懈、精诚专一地学习。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文章正面说理的话语并不多,道理却讲得十分透彻生动,易于接受,这主要得力于文章巧妙的论证方法——设喻论证。《劝学》(节选的课文)设喻论证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全文20个比喻,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有的  相似文献   

20.
<正>【课前准备】1.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或自己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荀子的有关情况,尤其是荀子的主张。2.在已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尽量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弄懂文章的观点。【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