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一所民办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现在正值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时期。各种招聘会陆续举办,无论规模大小、主要的招聘方是什么行业,都是同样的场面:人山人海。我当然也是这支应聘大军中的一员。但作为民办高校的大专毕业生,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我的学历明显处于劣势。有一次,我去一个招聘会,刚走到门口,就看到了某某学院学生请勿入内的牌子。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民办高校学生怎么了?不同样是大本或大专的毕业生吗?不同样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吗?为什么要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另眼相看”呢?而且就这样一竿子打死一片人呢?民办高校出来的就没有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以及各大招聘企业对求职者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难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找不到工作,属于“无业可就”;一种是“挑肥拣瘦”,属“有业不就”目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满意适合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声音     
柳已青 《成长》2005,(6):4-4
“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口在哪。”——从某人才市场出来后一无所获的一位毕业生说。据说此次招聘大会有400家单位提供了6000个职位,可应聘学生达6万之多,其中含2000多名“海归”人员。很多学生买不到票或者买了票也进不去,以致和主办单位发生摩擦。而因担心工作无着落,从湖南来广州找工作的应届大学生小林竟还挥刀自砍20多刀。  相似文献   

4.
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实习表现满意度欠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 《成才之路》2009,(28):I0011-I0012
“毕业一年,我换了十几份工作,有一份还只做了三天。我怎么总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是网友“月球村村长”在其博文《换工作如换衣服,我的疯狂跳槽史》中发出的感叹。智联招聘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三成毕业生一年就换掉了工作。其中.21.4%的2006年毕业生不到一年就换掉了第一份工作,2007年毕业的学生不到一年就换工作的比例也达到了三成。2008年毕业没多久的学生,已经有一成换了工作。据某网与国内知名调查公司联合开展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81.2%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非常困难或者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苏静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见到我时她眉毛一挑,很自豪地告诉我:“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找到工作了!”他们是指跟苏静一起到中央电视台做大学生就业节目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本科、硕士,男生、女生,都即将毕业,但都在找工作中遇到极大的困难。苏静,和她的名字不同,豪爽、直接,典型的北方女孩。“我是面霸,把我们市的企业都面试遍了,可是没有一家要我。我原先想这个月底再不行就换个城市接着找。”虽然遭受了这么多挫折,苏静讲话还透着股一定能找到工作的自信。不过我也从这坚强的背后看出隐隐的不安。大学期间苏静是系学生会主席,班里的…  相似文献   

6.
遭遇文凭“歧视”“用人单位只招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我拿着我的自考文凭去应聘,经常碰壁。”小艾向记者诉说心中的苦闷。小艾来自湖北孝感,今年23岁,4年前高考落榜后,参加了湖北省的自学考试,去年取得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文凭。满以为有了本科文凭,找工作就轻松了。可谁想到,从去年7月起,他不停外出找工作,可每次拿出自考文凭,招聘负责人都会抱歉地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们只招全日制的高校毕业生。”时至今日,小艾仍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小艾对此很无奈:国家都承认自考文凭和学历,用人单位凭什么歧视自考生呢?面临如此尴尬境地的并非只有…  相似文献   

7.
柯云路 《教育》2006,(5):57-57
我收到一封信,一位年轻人考研落榜,工作也没有找下,一时间很愁很压抑。特别是看到同学们陆续找到工作,心中的伤口又被撕开一道口子。他在信中说,由于自己是成教应届毕业生,比起普通本科似乎更难找工作。虽然自认为能力并不比本科生差多少,但往往在一次次求职时,还未递出材料就被招聘公示唬住了。公示往往要求必须是应届本科,全日制本科等等。他说:“我觉得社会很不公平。这些语言向刺刀般扎到我的神经里,夜夜都睡不好觉。”  相似文献   

8.
毕业生告别校园后就直接面临找工作,刚踏入社会的他们,一不小心就碰到求职陷阱。在形形色色的招聘会、招工广告中,怎样才能拥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火眼金睛”呢?下面这些求职陷阱和解决办法,就是积累经验教训,锻炼“火眼金睛”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丁淑花 《宁夏教育》2013,(7):133-133
终于送走了一届毕业生,我兴致勃勃地计划着如何带领初一的新生大展宏图,不料领导找我谈话,又让我带下一届毕业生。初次走进新一届的初三课堂,这是怎样的一届学生啊?脸上写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我小心翼翼,唯恐自己“走错了路”,陷入被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毕业求职的季节,所有的一切都为“找一份好工作”这件大事服务。毕业生小陈为此特意向父母申请了一项“专项资金”——关系费。从这学期开学起,他就用这笔“专项资金”去找各种关系、请客吃饭,只要是能沾一点关系的人他都要碰碰运气。“现在这笔资金已经所剩无几了,但工作的事还没半点眉目。”小陈比较无奈,但是在他看来,“专项资金”是必要的投资,“只要有一点希望,我都得去试一试,找工作是一辈子的事,现在多付出一些成本,如果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收益将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1.
2004年7月,我从北方一所普通大学毕业的时候,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整天揣着求职简历到处找工作,四处碰壁让我领略了职场的艰辛,而许多用人单位那让所有大学生感到恐慌的"要求具备几年经验"的苛刻条件,对我来说也是最大的阻碍.多日下来,我总算明白"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为什么会成为时下流行的话了.  相似文献   

12.
年年毕业,年年就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大学扩招以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形同“井喷”。有人为“一毕业就失业”奔走疾呼,有人则认为大学扩招不过是缓解了四年前本就存在的就业压力,且兼提升了那一批人的综合素质。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事实,而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同样是事实;一些毕业生找到了工作,却往往不是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毕业生在就业与失业、专业与职业之间着急上火,其父母也跟着煎熬,而相关职能部门更是心操得远。且不说就业这个大问题,单说专业与职业,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难道,果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相似文献   

13.
薛涌 《教育文汇》2006,(6):20-21,24
如今中国正赶上大学扩张。扩招不说,中专升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学城拔地而起,一个大阶梯教室就可以填满几百名学生。同时,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最近竟有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市场“价码”和民工接近的报道。我在去年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要求把北大这样的大学分成几个小大学,并提出大学不能“大”的理念,至今如同对牛弹琴。  相似文献   

14.
“唉,现在工作太难找了!”“就这种单位,就这种待遇,我才不去呢。””不管怎样,我就这样了。我就不信找不到!”  相似文献   

15.
以前,对于找工作,我总是这样定位: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重点中学不进,非本专业不干,月薪低于一千元不行。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当时的我是不是值那个价。毕业期间,人才市场我没少去过,也赶过不少场招聘会。其实,像我们这样专科院校刚毕业的师范生,单凭自己的力量,毕业前能找到一家接收单位把自己“嫁”出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能谋份自己理想的工作,那真是少之又少,有时连想都不敢想。一些同专业的名牌院校毕业生是“良禽择木而栖,明臣择主而事”,而我却只有被挑剔,被选择的份儿,每次应聘最终得到的答复总是如出一辙———“一个月以内等通…  相似文献   

16.
国外大学生如何求职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在椟中求善价”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但找“饭碗”还得审时度势。据估计,中国200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532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那么毕业生应该如何找“饭碗”?我们不妨对国外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17.
消息     
大学生求职只求“三险一金”,2005年杭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火爆,北京高校3月为毕业生找“婆家”签约忙,开学第一课大四学生选修“如何找工作”,总装加大人才战略力度将接收近千地方高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18.
某天,接到一个毕业生的电话,她很苦恼地对我说,她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不久前刚刚找到了一份工作,当时着实欣喜了一阵,可是好景不长,初入职场的她就产生了新的苦恼:顶头上司每天像是看她不顺眼一样,总是找一些莫须有的原因说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让她感到压力很大,又很委屈,也不知该如何去沟通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岁末年初,自治区教育厅就做好新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南宁召开了“2009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自治区教育厅巡视员林宁在会上强调,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就是既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要注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工作水平;既要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服务工作,也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既要努力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也要重视对“两难”毕业生的就业帮助。我们要统筹兼顾、全面的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车辉 《教师博览》2008,(7):17-17
进入4月,2008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去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不久前结束的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出了这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