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权系指公民在各项权利实现过程中,由个人做出的道德选择权利。进而,道德继承权是指这种道德选择行为,又决定着行为人能否真正应该和能够实现其继承权。这一概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将公民的身份权利与公民的义务指引统一起来,进一步贯彻“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而得益”的重要主张①,真正保障婚姻家庭的幸福、稳定,体现今日之文明社会中关于婚姻家庭及继承的立法精神②。  相似文献   

2.
权力腐败是不正当地运用公共权力捞取个人好处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指为私人利益而滥用公共权力。当前,权力腐败在社会转型时期又有发展,主要表现为: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腐化堕落。它污染了社会风气,威胁着社会稳定。能否正确认识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关系到能否准确寻求消除权力腐败思路的方向性问题。笔者通过对权力腐败道德成因的分析,凸现道德反腐制腐的价值,指出要有效地遏制权力腐败,必须加大权力道德的治理,从根本上改善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状况。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青少年的教育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变革同步。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教育,培养其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感,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思想道德力量的失效,主要表现为行政道德失效和官本位的历史遗毒;二是权力监督力量的失效,主要表现在社会与政府的二元分化还没有完成,监督权威不够以及普遍存在崇圣意识的臣民心理、权力崇拜心理。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加快以权限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厉行法治,提高公务员素质。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学视角来看,“高薪养廉”并未能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腐败,反而在现实中容易陷入越“养”越“腐”的怪圈。腐败产生的原因是道德信仰的扭曲与离散,是政治信仰的缺失与崩溃,是政治责任的漠视。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入手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能从根本上置“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面去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6.
由于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地位、职权及其所能起的作用之关系 ,他们的道德状况与党风廉政建设有着必然联系。腐败不廉中的道德问题可以归纳为义利观混乱、荣辱观颠倒、价值观低劣、权力观错误、良心泯灭等几个方面。部分国家公职人员道德上的问题加重了腐败的程度 ,腐败的猖獗又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搅乱了人们的道德认知 ,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反腐败要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快速演进以及体制转轨时期,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法律不够健全,公共权力与市场体制、与个人效用追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昱,使得我国的公共权力腐败比较严重,这将危害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共权力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伦理命题,其运行既需要法制的规范和约束,又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支撑.公共权力腐败有其道德根潭,在分析道德根源后,从道德方面建立一些防范措施,协助体制和政治上的制约,以降低公共权力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1):64-71
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职务犯罪在职务犯罪的侦防工作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经验观察以及量化分析发现:犯罪人性别差异显著,且对贪污贿赂犯罪表现出特别的偏好;当行为人对案件类型进行选择时会受到单位属性的限制,而案件类型与刑量相关联;职务犯罪的持续时间长,且主要由中青年人组成,行为人的受教育程度会对行为人的犯罪趋向产生一定影响。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职务犯罪的有效治理可以通过情境化和差异化的防控策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腐败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伤痛,不但损害了党在人民心中形象,导致人民群众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更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监督和纠正腐败行为是单纯依靠道德所不能实现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尤其揭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依靠物质力量去摧毁.既然权力是一种具有强烈扩张性和排他性的物质力量,那么,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不能祈望精神或道德的力量,而必须依靠与之相对应的同样具有强制性的物质力量."以权制权',成为防止腐败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制因各自的属性不同,在腐败治理过程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局限,因此,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制在腐败治理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在腐败治理过程的不足,即构建德法兼治的治腐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治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权力腐败的道德根源及其道德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快速演进以及体制转轨时期,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法律不够健全。公共权力与市场体制、与个人效用追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显,使得我国的公共权力腐败比较严重,这将危害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社会的长活久安。公共权力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伦理命题,其远行既需要法制的规范和约束。又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支撑。公共权力腐败有其道德根源。在分析道德根源后,从过德方面建立一些防范措施,协助体制和政治上的制约,以降低公共权力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论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对现代经济学理性假设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行为人的理性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体系构建的逻辑基础。主流经济学以完全理性作为其前提假设,并得出行为人可以在诸多决策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的结论;但是,完全理性假设不仅在真实性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在逻辑推理上和实践检验中都遭到质疑。实际上,行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构建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并创建了行为人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真实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腐败是不正义思想和行为 认识教育腐败现象,惩治教育腐败。首先要对教育腐败进行界定。教育腐败的确切含义是教育中的腐败。腐败有三方面的意义:(1)腐烂;(2)(思想)陈旧;(行为)堕落;(3)(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往往是指特定的社会组织的混乱状态或人们的落后思想、堕落行为。进一步对腐败的本质进行认识,我们就知道,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属于腐败,是以现实社会的政治、道德准则去衡量和评判出来的。也即  相似文献   

14.
腐败就目前而言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所带来的危害性极其巨大,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甚至破坏政治的合法性.在我国,当前腐败生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其在政治、法律方面,主要体现在制度性机制层面的权力与寻租,在体制性机制层面,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及严密的法律体系的匮乏;在经济、社会方面,腐败的蔓延有深刻的社会变化空间,如经济转轨中的震荡、我党的执政党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腐败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利益驱动等;在历史、现实方面,两千年的封建残余观念和小农意识以及现实社会诸多领域的有待健全,相互交织,推波助澜;在思想、道德方面,错误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支配,亦是生成腐败的重要因素.总而论之,腐败是一个多元的产物,当从多维度去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是国家富强的根基。从事教育的人员理应成为道德的楷模,然而教育系统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教育腐败不是某一国所独有的,已经成为国际突出的问题。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召开了"教育中的透明度、问责制与反腐措施"研讨会,使国际上广泛开展对教育系统反腐的研究。2007年,这一组织公布了报告《学校腐败:出路在何方》,为国际教育反腐提供参考。对于教育系统的腐败问题,国内学者也多有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道德成因和德性教育的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加强科技道德建设重在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科技道德建设 ,克服学术界不正之风 ,必须深刻剖析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要充分认识科技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科技道德建设最重要的是“自律” ,科技人员应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行为人的自觉自主行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直觉的道德判断,或谓之道德直觉,即道德主体在意会道德概念、价值规范等理性认知与厚积道德经验、伦理实践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经由道德隐喻、虚拟移情等,对某一具体道德情境内蕴的伦理关系做出瞬时间、自动化、隐逻辑的把握与评价的一种道德认识范型与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生活与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中,尝试借由价值比较、鉴别与选择过程的体验、价值判断、选择与践行冲突实例的剖析等施以"隐逻辑"的思想政治课"无意识"德育:建构"道德图式",厚积基于意象观照的直觉敏感;基于决断"隐逻辑",促发直觉抉择的"无意识"驱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集体腐败越演越烈,集体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观原因在于德性和伦理自主性的缺失。遏制集体腐败,法律和制度建设固然必不可少,道德和伦理自主性的培养更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道德的文化必然是腐败的文化。本文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特点,对中华道德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道德的文化必然是腐败的文化。本文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特点,对中华道德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