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映舆论:传媒有效引导舆论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媒一直以来重视舆论引导作用。但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呢?在当前轻“反映”重“引导”的媒介舆论氛围中。本文从分析媒介社会属性、媒介传播规律出发。探讨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关系,指出应该强调媒介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将反映舆论作为舆论引导的前提.使媒介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才能使舆论引导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天颖 《新闻通讯》2011,(10):42-43
被认为在历史上分别经历过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宣传时期的中国,其传统的舆论环境接近于多伊彻所谓“瀑布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水簇以瀑布的方式,从较高的传播系统向较低的传播系统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水簇会经过一个个的水潭:最上面的水潭由经济和社会精英组成,接下来是政治和统治精英的水潭、大众传播媒介的水潭、舆论领袖的水潭,最后是人民大众的水潭。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生态是指以网络各类媒介为载体。传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广大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公开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官权富”的新闻总在网络上频繁掀起舆论大波。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介趋向于将事件简单标签化,进入二元对立的“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夺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盲目反精英、反权威、反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文章从媒介框架理论和“官权富”事件的媒介再现出发.结合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害的“南加大枪击案”的舆情传播过程,对其中缺失的新闻真实性和理性的公民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呼吁“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的理性回归,建设一个客观理性的媒介文化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5.
试析当前媒介舆论的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舆论说到底是舆论的一种表达形式.一种具体的传播舆论.也是一种具体的对舆论现状进行调控的方法.即通过大众媒介的选择来传播一种体现自己意志的舆论.改变原有的不符合其意志的舆论氛围,并且逐渐使体现有利意志的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形成新的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网络舆论环境日益数字化与智能化这一现实背景,从认知规律出发,探索“善抓热点”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了顺应认知规律创新舆论传播内容及媒介、走群众路线找寻“流量密码”、利用智能化技术提升信息竞争力、吸纳和培育“圈层发言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媒介秀”节目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所形成的舆论进行多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媒介秀”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观众和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反过来也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节目本身的策划和创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舆论引导作用程度的发挥。把握好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是当前社会状态和媒介生态背景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张赛男 《青年记者》2012,(18):40-41
德国传播学者内尔·纽曼曾提出“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多数情况下,舆论的形成和媒介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媒介在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又逼迫媒介作出反应. 媒体推波助澜,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德福勒(M,De Flrutr)提出过文化行为模式,即“大众媒介通过选择性的报道及演出,强调某些主题,在受众之间建立相关印象.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新载体催生了一种去中心式、多元化的舆论环境,与以往集权式、控制型的传统媒介话语体系背道而驰.网络拟态环境下新媒体传播范式与公众对媒介强依赖性形成的间接认知之间的失衡,导致舆论信息传播偏差甚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本文通过解读互联网赋能媒体行业变革背景下网络舆论的新特征,从媒介生态各因素与外部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12.
郑恩  徐雅兰 《新闻界》2012,(7):64-68
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典型表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揭示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分析了危机传播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通过考察新媒体赋权特征,分析了危机舆论的生成与转化机制.政府应通过“媒介治理”动员多元主体的危机共治,实现“泛传播”安全.“媒介善治”代表了危机传播治理的深层生态学方向,它对公共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舆情、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泛传播安全都有较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媒介传播看文革时期大字报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字报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产生的,作为当时影响力极广的传播媒介,大字报的传播极具特色。本文将从大字报的传播模式、媒介工具性、媒体异化、符号暴力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字报这种特殊的媒介在当时舆论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和媒介特征。现今网络作为一种民间媒介,具有同样的的虚拟性和表达自由等特点,因此大字报的研究对于在探讨现今网络作为把关滞后的非理性媒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媒介角色与功能有不同的认识。早期“现代化”理论依据传播“强效果”论,将大众传播媒介设定为“神奇的增殖器”,媒介在这一发展理论模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依附理论”阶段,媒介的角色被调整到一种次要的位置,其效力必须通过与社会传统的传播网络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在“新国际体系”阶段,传播效果和传播角色重新被认为居于重要位置。作者认为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除了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和全民参与的内部条件外,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整合程度、受众能力、传播制度等因素,只有诸多因素和谐发展,媒介才能在国家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恬 《新闻实践》2013,(2):17-19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原有的传媒生态。传媒学者胡泳说,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它的核心特征就是“众声喧哗”。面对这一“从未如此精彩、从未如此复杂”的媒介环境,传统媒体话语权遭遇前所未有的撼动。传统媒体,应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打造权威声音.重新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笔者认为,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回归,仍然是基本原则。一、新舆论格局下媒介话语环境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这个词汇。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代表着不断扩展的多样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计算机的庞大力量、数字化的程序、卫星直播技术、远程遥控、新的储存和检索方法以及电子游戏等虚拟现实装置,这一切对于大众媒介来说,生发出了“传统媒介/新媒介”的争论。“传统媒介”从新媒介的创新中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同时也产生新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新媒介的融合正在改变着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崔波 《新闻实践》2008,(8):14-16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主动设置议题"的要求,表明党和政府在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向新闻工作者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期望。作为调控和引导公众舆论的传播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国内学界翻译又称"议程设置理论"),从媒介设置议题到议题融合的变迁,不仅是媒介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8.
韩瑞霞 《新闻传播》2009,(9):124-125,128
传统传播研究方式多基于以拉斯维尔5W模式为代表的传播线性过程模式.而互联网对“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whom)”、“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这一线性脉络却产生了革命性冲击.这一,中击的实质是传统主客二分,人——机器——自然关系界限的内爆.因此.传播研究应该突破线性结构的瓶颈.并提升到媒介与社会关系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其对舆论的影响也在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中心决定论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无中心循环论.传统媒体的舆论由上层定调,通过庞大的宣传系统形成舆论,是典型的“中心决定论”模式.新媒体的传播无序、多向,媒体内容也较为多元化,舆论的形成是“无中心循环论”模式.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形成机制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0.
赵偲 《新闻世界》2014,(4):157-158
李普曼用“我们脑海中的图像”来解释传统媒介环境下大众舆论的形成,它的形成基于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为大众制造的拟态环境,媒介议程深刻影响公众议程。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媒介环境,中国社会的转型改变着人们对待变化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本文试从梳理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演变入手,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各个环境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并展望未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对大众媒介与舆论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