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整个法律哲学领域,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为很多学者所关注和重视。本文介绍了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作用,法律的道德性能促进良法善治的形成,有利于人们更好遵守法律,有利于保障人们正当权益。道德法律化能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能够提升人们综合素质。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的关系和价值定位,事实上,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法律和道德在规范人们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价值定位来看,法律的道德性的定位为法治,道德法律化的定位为法制。  相似文献   

2.
论优先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优先权是优先权人依法律规定就债务人财产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清偿的权利。优先权具有担保物权性质与法定性、物上代位性、从属性、不可分性、不以占有与登记为要件、变价受偿性等特点。优先权立法基础来源于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我国创设优先权制度宜规于物权法中,并可与担保物权中的抵押权、留置权、质权相并存。  相似文献   

3.
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渊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并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必然行动。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法通则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法律化,突出了对人身权的保护和道德平衡的原则,多方面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原则。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增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奈件下的道德调控力量.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大范围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释义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传统法律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在司法上,重刑轻民,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化与西方传统法律化的比较,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1、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2、中国传统法律化伦理色彩浓郁,而西方法律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3、中国传统法律化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4、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5、中国法律化是混合法,并代表了现今法律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5.
法律化作为提高公共道德的主要路径一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劣根性,积弊流传、恶习难改,需要公共道德法律化;二是因为私德难以外推为公德,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现代社会的行为规则,需要法律化;三是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公共道德调控力减弱,需要公共道德的法律化。而公共道德与现代法律制度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使公共道德法律化具有内在根据。我国在公共道德法律化的实践揭示了以职业道德法律化为突破口,就能加大公共道德法律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道德法律化就是道德具有了法律属性,即通过立法将占统治地位的一定道德规范上升为具有国家意志性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或者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其目的是借以保障道德规范的实现,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文章还探讨了道德法律化的基础,并指出道德法律化并不是将所有道德规范统统法律化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必然遭遇困境吗?——与戴茂堂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茂堂教授《论道德法律化之误》一文从执法、司法的语境论证道德法律化的困境存在着语境错误问题,没有洞察出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出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弊端的原因在于道德法律化的不当而非道德法律化本身。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体现在道德自身的非完满性需要法律规则补足。道德与法律在终极价值上契合,在内容上共享,在调整范围上重叠。  相似文献   

8.
面对世界法律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将当代中国法律定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化这一建设目标上来。中国特色表明其民族属性和国家性;社会主义则表征其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而法治社会则是法律化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新自由主义反对功利主义为社会总功利牺牲少部分人的权利,认为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超越功利、权力与善,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先性.权利的优先性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在权利体系内部:自由权优先于平等权;第二,在权利体系的外部,就权利与功利、善相比较而言,权利优先于功利;权利优先于权力,新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再分配;权利优先于善.最后,个人权利通过政治参与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仁”字构造是人字从二,意含二人并立之意,实指人与人共存之道。现代社会连带主义法学家所提倡的权利原则,即自己的权利行使,必须顾及他人的权利以维系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其实是与儒家所推崇的“仁”是不谋而合的。因此,社会连带主义者所推介的诚实信用原则,就是儒术正常之一的“信”国人类社会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被法律化的行为规范。为了平衡社会的需要,道德、法律应作适当的法律化或遭德化。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权利是法定的,它包括社会生活权利和职业权利两方面。我国法律对教师权利的确认和保护是全面的。但现实生活中我国教师尤其是处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却长期处在权利缺失的困境中。教师维权意识不强,维权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了解维权的途径,多渠道地去寻找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生命权的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生命权属于消极意义上的自由权体系,目的在于抵制国家专断剥夺个人生命,新的生命权概念在保持传统属性的同时又注入了新的内涵,一些社会权被赋予自由权属性从而获得司法保护,诸如住所权、医疗健康权、劳动权、环境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因与生命质量相关联而被重新解释。这是各国法院努力的结果。该进程于客观上改写了生命权概念,使生命权保护责任由国家扩及私人组织,产生了基本权利的水平效力,社会权借助自由权外壳获得了司法上的承认。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强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下的自然权利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权利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自然权利论者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的权利,但在阐释或论证自然何以有权利时却存在欠缺之处。对自然权利观念建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应当从权利概念的本质性含义着手,并且立足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来加以探讨。自然权利主要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又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密相联。自然权利观念在实践中的贯彻有赖于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胎儿的权益保护在我国立法中很不充分,以致现实生活中胎儿权益受损时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适值民法典立法之时,有必要重新反思胎儿的法律地位以及我国目前立法对胎儿权益保护的妥当性,以确认其享有的权利范围;应当在采取附条件保护主义对胎儿利益进行保护的同时,扩大对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范围,对胎儿在健康权、继承权、抚养损害、受遗赠权以及程序法上作为诉讼主体的权利等方面予以确认。此外,立法上还应对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方式作较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权利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既存在着广泛的个人权利,又存在着广泛的公共权利,原始习俗权利构成了原始社会的制度基础。原始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程式化的权利机制,包含了现代权利概念的若干基本要素:具有一定资格的权利主体提出正当利益要求、相关人基于某种资源追求利益的行为、权力的运作、利益要求的实现等。这些要素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原始社会还存在着一定的权利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essay Olivia Newman critically examines two opposing rights claims: the liberal claim that children have a right to become liberal choosers and the fundamentalist claim that children have a right to not become liberal choosers. These positions reflect differing views regarding the value of critically choosing, rather than simply accepting, a way of life. Given their assumptions regarding preference formation, both of these rights appear untenable in light of recent scholarship in psychology: we can neither select a way of life independent of our social milieu, as liberals often imply, nor can we predict how different experiences will affect our preferences, as fundamentalists assume. Nevertheless, each position points to important concerns. Children have a substantive right of exit from constraining social milieus, as liberals purport, as well as a right to respec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as fundamentalists insist. When liberals and fundamentalists assert these more modest rights claims, educators can and should strive to satisfy both.  相似文献   

17.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一种极其古老的表演艺术,其保护与传承都已陷入困境.对毛古斯舞的研究与保护,有利于研究土家族原始生活方式和最初的生活形态,有利于探源中国戏剧艺术史的萌芽,有利于毛古斯舞的生命力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存权具有弱者身份性与脆弱性。因此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更能彰显出法的公平、安全、效率等价值指归。在立法中,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应遵循平等原则、普遍原则、协调原则和共担原则。然而在现实中,农民社会保障权具有非平等性、非普遍性、非协调性和非共担性。在法治社会里,农民社会保障权有效实现的最佳途径是社会保障权的法治化。为此必须从健全法律体系、提升立法层次和强化实施机制等方面,来实现对农民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权问题的重要论述,包括:西方推行人权外交的实质;人权的现实性和具体性;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是基本的、最重要的人权;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保障;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等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基本框架,为我国的人权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傩丑是维系祭祀力量、人神信仰、天地象征、乐仪娱艺的远古意识形态与社会思维的主要因素,是身份多元的中华种源文化。集群化的傩丑遗存是庞大的人文原生态认知场,万余年文化辐射,形成了包括社会生态圈、傩群文化圈、原始经济圈、教育教化圈的傩丑集群文化,蕴含民族表情史、动漫本质要素、前戏曲萌芽、野性创意智慧、非言语(文字)传播、原始思维发展等元素。从原生态丑学考察傩文化在我国首次以培育"集群"文化方式引导构建原始社会运行模式与原始文化集群化演变,在傩群文化背景下探究我国原始形态的"和谐社会"构建样态,借鉴傩种源文化血缘、演替、同构关系的建构追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渊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