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因为战略判断失误、吏治及军队腐败、派系争斗内耗等原因而战败.甲午海战对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和崛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萧望之是西汉元帝的老师,宣、元之间的儒臣。萧望之的政见多从国家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要求皇帝要有宽广的胸怀,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皇帝的为政,须从当时局势出发,采用灵活的政治策略,着手解决实际的问题,很难超越现实。在外戚、宦官等利益集团的排挤下,萧望之最终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在与权臣的较量中失败,被迫自杀。  相似文献   

3.
分析近代中国宪政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宪政理想的实现决不在于一部宪法的制定,而在于对宪政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宪政意识的增强和契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政治小说起源于英国,其意在传播政治观点,表达政治主张。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大量英国政治小说译入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躲避慈禧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要变革中国,"自上而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开启民智,改造人民思想,才能实现国内改革。他将"政治小说"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欲通过兴办报刊,译介政治小说,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等举措,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传播政治主张。此外,同时期内有大量外国政治小说通过译介而引入中国。政治小说本文试通过对清末政治小说译介活动的分析,探究政治小说的翻译活动对当时清朝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认为是弱者,没有资格与男子接受同等的学校教育,只能接受一些生活教育。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传教士出于特殊目的在我国创建女子学校。在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发展起来的女子学校教育有别于我国传统女子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虽然最后失败了 ,但认真总结其教训 ,不仅关系到对王安石的评价问题 ,而且对当今的社会改革也能提供借鉴作用。文章试图从新的角度 ,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教训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户口调查作为晚清预备立宪在议院未开之前的一项重要筹备事宜,清政府这次调查的主观目的明显不同于以往历朝,主要是调查选民,以开议院、办地方自治。然而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员、绅董办理的不善、民众的猜疑误解、地方痞棍的煽惑等原因,却引起各地的反户口调查风潮,进而直接影响到本次户口调查的进行、调查结果、人们对宪政的认识及其清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立宪派领袖们多是从旧式士大夫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传统文化中的纲常名教思想,使其忠君观念牢不可破;儒家文化博取功名的思想激发着他们的进取心和尊官卑民心理;现代政治文化的陶冶使之政治目标与革命派相似并在社会变革中采取了渐进的政治态度。该派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距今已90多年,在这个时候纪念和总结这个伟大的革命具有特别的意义.辛亥革命打倒了封建皇,却未能使中国繁荣富强,因为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未能实现,惟其如此,才有反思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政治生态平衡,主要指国家政治领导方略的抉择、政治职能的确定、政治机构的设置、政治领导和政治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政治系统运行的机制和方式等与政治环境相适应。政治生态平衡具有相对性、综合性、宏观性、暂时性等特征。政治生态平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领导、政治管理对政治环境的适应,二是政治领导、政治管理对政治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依据政治生态平衡原理,我们得到的启示有: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的政治环境;必须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不可动摇的原则;必须明确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时期,以立宪派为主导的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是在新政的展开、新力量的诞生、社会危机加剧、清政府控制力削弱及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政治参与以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在专制政体内展开的,以舆论参与和政治接触为主;后期则发生在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时期,政治参与形式更为完备,规模扩大,对政局的影响力增强。新政时期的政治参与推动了政治变革、促进了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晚清政治小说作家多分布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且率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闽粤、江浙和湖广三地。一方面,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影响,自觉地肩负起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使命。从事政治活动是晚清政治小说家主要的社会存在方式,小说创作不过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一种手段.但却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并对后世文学创作政治化倾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修律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政是清末统治者为挽救苟延残喘的政权而采取的应时之策,带有明显的反动性;但同时不可否认,它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修律也是如此,它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它的反动性;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变革,引进了一些近代法律思想和原则,推动了中国法制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关于晚清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初的总理衙门之设,90年代末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晚清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三次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崎岖而艰难,但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近代化;革命与改良是研究晚清历史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问题,认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否定改良在历史上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样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晚清三次政治体制改革昭示我们:改革的领导人物、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在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策略等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民族的涉外文化心理,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面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尤为重要;政府的信誉度、号召力和统治权威既是改革的前提又关系着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15.
清末西藏新政改革是清中央政府在内忧外患、统治基础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为巩固其在西藏的统治和主权、抵制英帝国进一步入侵西藏,而开展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其力图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层面对西藏社会进行改革。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改革的内容措施及改革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来对此次新政改革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预备立宪的政治改革中,满汉关系极为敏感,至为关键,始终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满洲贵族集团囿于狭隘的自身利益,唯恐在这一改革中失去统治特权,故表面上大张旗鼓,煞有介事,实际上却在敷衍、拖延、欺骗,乃至镇压立宪派要求推进改革的国会请愿运动,并利用改革加强对最高统治权力尤其是军权的控制,最后竟改出一个"皇族内阁"。满洲贵族统治集团极端自私腐朽,冥顽不化,无力超越自身的狭隘利益,终导致这场政治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徐世昌在任东三省总督期间,积极推进东北政治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采取了包括改革政治体制、融化旗汉及加强蒙务、注重民政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清代东北地区延续200多年的特殊政治体系,进而给东北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一线生机.主持的政治改革在东北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有识之士在愤慨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也对清政府的无能感到失望和痛恨,革除弊政,实现政治变革成为时代共识。在西方现代民族理论的指导下,人们痛斥满族统治者对汉族的压制与歧视,并叙说历史上和现实中清政府统治的残暴和无能,对其合法性产生质疑。同时,在文化和民族情感层面上,体现出对汉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民族历史人物的崇敬与追忆,企图以此来重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历史叙事,实现“国史”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25革命爆发,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下台,国家权力被移交给军方,埃及进入政治转型时期。短短的三年时间,埃及先后中止两部宪法,废弃两次宪法声明,举行三次宪法公投,推翻两位总统又选举出两位总统,埃及的宪制改革由变生乱入困,矛盾丛生,宪法危机跌宕起伏。其要因在于埃及军方、穆兄会、世俗派等政治和宗教势力围绕着权力分配进行了一场尖锐的权力斗争,折射出埃及宪制发展曲折复杂的演进态势。其启示在于:西方宪政模式不可照搬,培育民族特色的本土宪法文化至关重要;公投民主的合法性与相对性并存,并非济世良方;埃及军方的威权统治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稳定,也破坏宪制秩序;教俗冲突需要理性对待,宗教势力须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推进温和渐进式的改革当成为未来宪制发展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晚清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叙事题材上,表现为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不同的书写方式;在叙述体式上,表现为文本叙述中作者意识与叙述者意识的不同关系处理;此外,两类知识分子的不同价值立场和身份认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启蒙姿态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