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伦理学在面对现代生命干预技术时,产生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道德难题。神学思想家首先发现和反思这一问题,并使之置于独特的生命文化现象—“神学生命伦理”之中。现代阻身体、身体感觉和情感为根基的道德哲学,受到生命干预技术的内部性—对“自然身体”的颠覆,及其外部性—对社会实践的社会关系(家庭和民族)的颠覆。身体不再是自我的直接存在和存在意义的表征,身体“异化”成为理解自我的“他在”,使之重又回到了肉身的欲望存在和生存暴力的无身体存在。这引致了自我的深刻分裂,并走向个体肉身的虚无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因此,现代道德哲学的生命抉择和生命回归为此提供了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意识为同一性与主体性的形而上学所支配,现代性世界观把人设置为主体、把事物表象为图像。古代世界观中具有创造特性的上帝的形象在现代被移植到人的存在中,人成了自由自律的创造者,而创造(创新)与自律遂成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根基于虚无,并把虚无作为存在的开端,古典思想从无生有的宇宙图式在现代成为主体从虚无领悟存在的方式。这是因为,从虚无的观念中,可以生发出创造与革命的现代性意识形态。中国哲学中主导的探询存在的方式——隐显的范式对于有无(存在与虚无)的范式具有颠覆性质,通过这种范式,可以进一步去探求克服形而上学与现代性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萨特早期哲学中内含的美学是一种虚无论美学。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与自由,虚无与自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美与艺术的存在同样以虚无和自由的本体论为其依据。不仅如此,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存在就是欠缺,欠缺构成了价值的本性和起源。美作为自为的欠缺的所欠缺者就是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它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双重特征。因此,审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化,而美对对象的审美提升实际上就是想象性意识对对象的虚无化。想象构成了虚无论美学的审美方法论,它把萨特的虚无论美学贯穿为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永生的”福斯卡的心路历程,说明“活着”只是存在的浅表形式,死亡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更为本真的方式。人们应面对死亡,在虚无中建立起生命的意义,并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去摆脱孤独和虚无,以自己的行动获取本质。  相似文献   

5.
西方存在着这样一种宗教观:宇宙是上帝玩的掷骰子游戏:纷乱无序。海明威在这篇小说里对人的存在和命运作了哲学的思考,认为虚无无处不在,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需要光明照亮黑暗,看清世界;需要井井有条来对付无序的世界。他还描述了三种不同的人对虚无的态度及他们所代表的不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身体写作”在当下众声喧哗中又存在许多重要的被遮蔽的盲点,譬如论文所关注的男性作家的“身体写作”。论文揭示出与女性的身体写作相对应的另一条路径,讨论了郁达夫、张资平、叶灵凤直到王小波等男性作家所表现的作为生活和两性关系中的弱者的男性的同性恋情,以及种种“孽恋”和“虐恋”,阐述了那些感伤自恋、身心憔悴,患着青春病、思乡病、时代病、虚无病、贫穷病、自卑病以致产生畸形恋情的“中国病人”的系列形象,以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显性的和隐性的人性的深渊,并且对将这些作品予以意识形态化的遮蔽予以去蔽和冷峻剖析。  相似文献   

7.
金原瞳的代表作《裂舌》既是一部反映当代日本朋克青年群体真实生活和精神转变历程的成长小说,也是一首表达亚文化共同体注定解体的悲歌。主人公以带有朋克表象的活动对抗一潭死水的现实生活,通过不断加剧的身体痛感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表现朋克青年在破坏与重建上的精神诉求,其文化的风格与意义在于在对身体的改造升级过程中,获得精神解放、个体自由的幻觉,本质是日本年轻一代在精神虚无、价值缺失中对情感共同体建构上的徒劳。  相似文献   

8.
“教学身体观”是由教学身体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关于“教学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出现了由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中的“身体缺失”与新兴“具身认知教学”理念中的“身体假象”共同构成的虚无危机。从生成论教学哲学关于教学认识的历史性、人本性、文化性因素来看,“教学身体”的虚无危机源于西方教学历史影响下的无“身”,视觉偏好主导下的具“身”研究思维,以及“加速”教育文化对“身体”文化的排斥。对此,重建教学身体观需要关注本土“教学身体”的历史存在,以整体思维研究“教学身体”,并坚定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9.
穆旦笔下的身体意识最早出现在《野兽》一诗中,此后,身体与穆旦的创作主题融合,成为揭示“此在”真实境遇的一种角度,通过身体揭示孤独、虚无的真实处境。不仅如此,穆旦还将这种身体意识推广到大自然之中,营造一个欲望燃烧的大自然。最终,由于不堪虚无的折磨,他把身体推上了神坛,不过,这只是一次短暂的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余华用手中的笔表达着对生存的深深思索,体现在《铸剑》与《鲜血梅花》两文中就是作品表现了一种很强的虚无感。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这种虚无思想的根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诗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并将这个本质特征归纳为1、诗是一种否定的再现.诗不是从来就有的,是"虚无"的辩证肯定.诗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才产生的.2、无限丰富的存在是对虚无中蕴涵的"有"的再现,处于"虚无"状的诗是由无限丰富的实在的诗构成的.3、根据弱人择原理,我们不必对不断涌现的诗的千差万别大惊小怪.作者提倡的正是"虚无"让诗充满了无限的得以显现的自由.而广义的诗正是这一种最开放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融合宇宙的存在方式.因为在这里没有真正的压制,一切都拥有平等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余华用手中的笔表达着对生存的深深思索,体现在<铸剑>与<鲜血梅花>两文中就是作品表现了一种很强的虚无感.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这种虚无思想的根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存在与虚无的角度,对余华作品中颠覆、暴力、苦难这三个关键词,进行重新解读。颠覆是证明人存在的条件,也是逃避虚无的途径。暴力是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双重作用。苦难是可怕的梦魇但也是存在的盟友,只有不停地经历苦难,人才能够在存在中得以解脱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伊夫·瓦岱所指认的现代性的3种时间类型:空洞的现时、英雄的现时和断裂模式在《野草》里面表现为黑暗与虚无的生存境遇,对虚无与死亡的抵抗姿态及其象征世界的建构。《野草》所展示的生命主体在黑暗的绝境中内聚起的生命意志,为人类穿越巨大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精神标识。另外,对于象征主义等艺术言说方式的创造性的运用,确证出鲁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的诗学文本。  相似文献   

15.
身体作为庄子生存美学的基础之维,在阐释其核心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力图从身体维度考察庄子独特的生存美学观,通过庄子对身体的有限、身体的残缺和身体作用的寓言式阐释,叩启庄子逍遥虚无、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真谛。  相似文献   

16.
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开始思考自我,追问人生的意义.然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不少学生在对人生意义的探究上陷入了"存在的虚无"当中.走出这种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这需要高校教育中加强目标引导和信念教育,帮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走出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7.
《色盲》思想内涵深厚,它不仅解剖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意识,也不仅描述了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进退失据的精神困惑,而且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对虚无问题进行了哲学思索。在艺术上,小说打破常规,采用了空间化的结构方式:人物的对称化设置、意象的象征与叠用。多种结构因素在不同的层面上反复勾连,使作品既自然天成,又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8.
布莱克和戴维森关于隐喻意义是否存在的论争是当代隐喻研究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路向之争的集中体现。布莱克和戴维森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来修正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证实理论,不同的意义概念使得他们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尽管在隐喻意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布莱克和戴维森都承认隐喻的整体性、非还原性,这使得他们并肩站在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直至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修饰性隐喻观的对立面,从而共同推进了当代隐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存在主义哲学,以人的存在价值、意义、目的为本体,探讨人的生存本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以钱钟书的《围城》为例,探讨这部经典文本的存在主义主题:人生的荒诞与存在的虚无,以及面对这种荒诞与虚无中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空间性问题上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身体性"概念的理解不同。海德格尔否定了通过身体性来理解空间性的理路,认为身体性并不能从根本上阐明空间性,唯有通过"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空间性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但最终却陷入了理论困境。而梅洛-庞蒂则认为没有身体就没有空间,我们是借助身体来把握外部空间的,身体图式是我们进入空间和获得空间认识的方式,"身体性"在空间性的本质建构中具有源始的和奠基的地位。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为解决海德格尔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