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序法治追求"看得见的正义"。中国要走向程序法治,不仅需要相应的人文环境和相关法律制度作为支撑,还需要在程序法治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检验并修正自己。以人的尊严为内核的自觉性程序法治文化是程序法治实现本土化认同的基础。自觉性程序法治文化是一种通过主体权利释放促进权力纵向分配向权利横向配给转变的过程文化,具有行为依附性、经济性、过程性和汇合性等特质。通过程序物质、程序精神、程序行为和程序制度等构成元素的内部法律文化与外部法律文化的多向交互式循环流动,实现程序法治文化的自觉性认同。  相似文献   

2.
司法的剧场化是指在以"剧场"为符号意象的人造建筑空间内进行的司法活动类型,剧场化司法往往承载着秩序、理性、程序性、职业化等法律价值,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剧场化理论提供了形象的研究语境,同时张扬了司法的形式性,忽视了剧场之外的行为对现代司法的影响,使人们对司法的正义要求受到了挑战。在剧场化语境下,检察权的具体权能具有程序性特征,检察权与法律程序的正义价值具有内在契合性。把检察权研究引入程序法律理论视野,为检察理论研究建构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正当程序作为理念,是西方法律思想、法律传统的体现,蕴含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和对正义理想的追求。正义观念往往同自然法概念联系在一起。正当程序作为制度,通过程序实现自然法的正义理念,建立起通过程序的正义和通过程序的法治理论。正当程序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权利的保护之上,既具有相对于实体的程序价值又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义是人类普遍认为的崇高价值,具有公正性、合理性,人们追求正义,同样也追求程序正义。而当前研究程序正义,往往是从操作层面和正义价值论上研究,研究制度改革,忽略从立法角度探讨程序正义设立。立法模式下程序正义,就是以立法视角对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可能影响程序正义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揭示立法对程序正义的影响,进而制定出具有正义性的法律程序。本文以立法模式下程序正义设立的概念为基础,分析我国立法模式下程序正义设立的现状,以期说明立法对程序正义的影响;从司法者的价值、司法职业群体和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理性探究,引起人们对立法模式下程序正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程序法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确立,程序法治是程序正义的保障和通往实体正义的必由之路,违反程序法治会损害司法公正、侵害人权。但是,法律程序并非完美无缺,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存在割裂,遵循程序法治会付出代价,有时造成实体正义的牺牲。这是法治所必然付出的代价,我们仍然要选择程序法治,制定和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并不断地加以完善,来弥补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7.
论程序正义原则及其对我国人大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在人们意识里一般多用来指立法程序、行政程序、诉讼程序等,无疑"程序正义"对贯彻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对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可学者们却很少从中国晟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论述程序正义对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鉴于这种情况,从"程序正义"理念对促进人大制度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必定会促进法治建设和宪政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司野 《华章》2011,(10)
正义是法治的永恒主题,法律的正义价值不仅体现在立法结果本身的正义性,还应当体现在立法程序设置和运行的正义性.程序是"看得见的正义",立法程序要求体现正义性.一方面,完善而健全的立法程序不仅对于保证立法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通过其自身运行体现着社会的正义理念;另一方面,立法程序的瑕疵会使人们对立法程序产生不公正感,从而降低人们对立法结果的信任程度,并进而影响法律的实施和遵守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危及整个社会的法治根基.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水平的法学院应当同时担负五大使命:培养治国理政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杰出人才;改善对正义的管理,营造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法学理论和思想,以指引法治实践;补漏社会付阙和改革完善制度,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营造和弘扬法治文化,推动社会成员把法治作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法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瞩目的一个焦点.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握好中国法学教育的特色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了人性正义的理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人性的正义等同于国家的正义。他以法律概念的二元论为依据,提出了人治乌托邦的理论。在政治实践受挫后,他又发展了自己的法律理论,走向了法律概念的一元论,提出了法治乌托邦的理论,最终实现了法律理论的转变。柏拉图的人治乌托邦和法治乌托邦在最终目的上是统一的,即实现国家正义,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他的法治理论奠定了西方法治思想的价值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