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一个经典话题。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数据集巨量出现、信息高度量贩化的大数据时代,必然要做好对西方资本主义借助信息数据流对我们“西化”的准备。这种政治参与建立在特定的政治生态之上,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构建良好的公民政治参与秩序,有必要完成对中国公民身份的构建,这是实现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2.
公民概念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公民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和传播。公民身份理论是一种研究作为国家正式成员的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理论与社会理论。就其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形成两大流派,也称两种理论传统:一是公民共和主义理论;一是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外的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峰。公民身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理论及社会理论中一个亟待展开深入讨论的基础领域。  相似文献   

3.
公民身份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法律的规定,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制度规定了公民身份的形式,把形式转化为现实,需要公民对其身份的认同。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为促进公民身份的积极认同,需要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现公民身份的'再造'。我们以公民身份形象、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心理要素为维度,建立三维立体的...  相似文献   

4.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公民身份是现代政治中的重要概念,在现代政治中公民身份是一种消极的权利保护。回溯公民身份发展的历史,古典公民身份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从积极参与和奉献到消极的自我保护,公民身份经历了巨大的转型。现代公民身份在巩固近代成果的同时缺失了积极公民的诉求,这也是现代政治的特殊困境。公民身份的问题还必须考虑中国的特殊语境,认清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对公民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颖 《中国德育》2007,(12):12-15
公民身份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身份基础,是和谐社会社会成员的基本身份。公民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发展公民人格、实现优良公共生活的必要政治制度安排。国家和社会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公共生活、扩大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发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7.
公民是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的人:这是公民定义。公民应该是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的人:这是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一方面,根据政治权利的平等原则,每个国民都应该享有政治权利,都应该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根据人作为政治动物之本性,每个国民都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政治能力:实在的或是潜在的。因此,每个国民便都应该具有公民资格,都应该成为公民,都应该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对于那些不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而仅仅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潜能的国民,政府负有通过公民教育而使这些国民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的责任:保障每个国民的政治潜能得到实现乃是国家的义务和国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公民身份是公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旨归,公民教育是养成和塑造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研究,涉及诸多社会学科,需要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来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社会理论或许是讨论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理想平台。在社会理论的视野中,公民身份需要宽泛的理解,公民教育应涉及全球化视角、批判性认知、多元化内涵、制度化保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公民身份认同意味着公民对共同体表示赞成和接受,而共同体则构成公民表示忠诚、寻求归属感的对象。离开共同体,公民无法成为政治法律保护的对象,也就丧失了公民身份。因此,共同体使得公民身份成为可能,同样,也使公民身份认同成为可能。面对全球化的发展对公民身份认同提出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地域因素与全球化的统一,我们应该从保障人权的角度来重新建构世界公民身份,以全球治理方式来应对由公民身份产生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发展公民社会,能够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与团结的基础.本文在对公民社会的存在意义及其现状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前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走向公民社会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公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代不同,公民的身份和素质要求不同。公民不是臣民,就在于他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不是私民,就在于他参与公共生活。不同时代公民公共生活性质和范围不同,当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还生活在公民社会和全球社会中,因此,当代公民应当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公民教育应该在个人生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国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公民知识、能力、德行、能力的复合型公民。  相似文献   

16.
公共管理者的不同角色定位必然对应不同的伦理基础。本文从官僚制与解构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出发,提出公共管理者首先应当是民主社会的公民,在认同公共管理者与一般公民的同源性前提下,进一步讨论公民和公民身份的政治价值以及相关的公民品德,在此基础上对作为代表性公民的公共管理者初步提出几点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基于文化同质性预设的民族国家构建策略,使少数族裔、原住民等少数文化群体深陷同化与边缘化的困境之中。威尔·金里卡在反思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少数族裔为主体、以社会文化为认同、以差异公民身份为内容、以民族联邦为制度保障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他试图克服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论局限,实现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18.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语码转换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研究发生在大学校园对话中的语码转换从而探讨学生、老师以及校职工的身份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构建.  相似文献   

19.
20.
公民教育在中国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公民教育中应当倡导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学生从公民教育中应当获得什么样的概念和技能体系,迄今认识比较笼统模糊。为建立公民教育所需的理论基础,研究、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思想和理论,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英国学者T.H.马歇尔是公民理论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中,提出和论证了公民身份的三个组成部分: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社会的要素;阐释了三者各自的发展过程;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马歇尔的理论不仅在西方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建设公民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