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围城》的语言艺术深得世人称赏,其语言魅力与其运用各类辞格有密切关系,在各类辞格中,又以获得"钱氏比喻"美誉的比喻辞格成就最为突出。"钱氏比喻"参与《围城》的环境描写主要表现在整体环境描写和较具代表性的场景的环境描写两个层面,这些比喻中都有一些独到的手法。"钱氏比喻"的主要作用:一是使景物具象化,二是形成文化嘲讽意味的幽默,三是形成滑稽的地域特色,四是体现环境隐喻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修辞学中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第一大辞格。比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对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本文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人们对比喻进行研究的历史轨迹,并宏观地展现出比喻研究的现代视角,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3.
胡娟 《职大学报》2005,(1):68-69
本文从辞格的角度分析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并在《传奇》所采用的众多辞格中找出其最普遍、最独特的辞格方式,即摹色、比喻、象征,以此来感受《传奇》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4.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产生新词语。辞格在新词语中的表现形式有运用比喻、借代、仿词等 ,修辞效果体现在语法、语用、语义等层面。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散文空灵轻巧,极具神韵,这与他深厚的语言功底是分不开的,以《荷塘月色》和《绿》为例,可以见出其修辞方面诸如通感、比喻、比较及叠字使用的熟练,使文章极具审美意韵。  相似文献   

6.
图示格作为一种年轻的辞格,在信息时代的网络语言中获得发展空间,其构成手段、表现形式、表达作用都有很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7.
辞格是传统修辞学中的核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所创造出来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具有固定格式的话语形式”。辞格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的确具有积极的表达价值,因为辞格本身追求的就是实现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但由于传统修辞学的影响和过去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失误,人们对辞格的作用和运用往往存在错误认识,以为说话写文章只要多用各种辞  相似文献   

8.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唐代李贺与李商隐的"登仙"类诗歌,运用通感手法为"登仙"主题服务,可以引用通感理论来分析其具体艺术特色。另外,二李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愿意融入宗教核心。李贺宁可以艺术通感技法来"创造"一个生动活脱的仙境,也不愿深入宗教核心,这是他与义山最大的不同。而"登仙"对李贺而言是一种摹幻及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对义山而则为力图实践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9.
桐城方言中有丰富的ABB式形容词,A与BB主要有主谓式、后补式、联合式、附加式等四种结构方式,BB往往以摹状、比拟、比喻、通感等修辞方式与词根A构成词,ABB式形容词可充当谓语、状语、定语、补语、宾语等句法成分。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刘鹗的《明湖居说书》在描写音乐艺术方面,大量运用比喻、通感、衬托等艺术手法,把音乐艺术表现得出神入化,堪称典范佳作。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异:一个写器乐,一个写演唱,更重要的差别是《明湖居谈书》是玩味欣赏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而《琵琶行》则是将音乐艺术作为联结诗人与琵琶女心灵的纽带和感情共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出于权力建构、身份建构和人际交往等目的,说话者有时会采用语法隐喻而非一致式建构自身权力体系。以《一夜未归》中母亲的权力建构为例,基于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对母亲权力建构中的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进行功能分析,论述语法隐喻在母亲权力建构中的应用,最后总结语法隐喻在权力建构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使用,更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语用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一种语用现象,是人们无意识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从概念隐喻视角,通过实例文本对比概念隐喻与语用定义的特征,发现语用定义的形成与概念隐喻有着类同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建的《深圳特区报》小型语料库,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角度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媒体中的认知隐喻,发现战争隐喻最为频繁,远远超出其他常用隐喻。这一隐喻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系统,涵盖了抗疫的方方面面,对于抗疫的性质、参与人员的构成及责任,以及各种抗疫行为作了全面、形象的描述。战争隐喻如此突显,与隐喻的相似性本质、疫情特点以及举国体制下的抗疫现实有关。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家将心理学领域的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用于语言结构的研究,代之以射体-界标理论。笔者运用这一理论,采用图解加说明的方式对英语中的up和down这对介词从空间、时间和隐喻三个角度进行语义分析,从全新的视角探讨时间空间二维性及方位隐喻的丰富含义。  相似文献   

15.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与思维工具。隐喻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提高。通过对广西某一高校大学生英语作文中所使用的隐喻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隐喻思维彰显于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女生对隐喻的使用显著地多于男生,女生对实体隐喻的使用多于男生,达到显著水平,男生对方位隐喻使用略高于女生,不达到显著水平;隐喻使用次数与作文字数的相关系数r为0.726;隐喻使用次数与英语写作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5。结果表明隐喻的使用对语言表达、作文长度与质量都有重要影响,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英语写作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有比喻意义的海事术语,以西方语言学中的比喻理论为分类方法,以《标准航海通信用语》,《航海科技名词》,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航海、轮机、海事法规等专业书籍为语库,从中提取出有比喻含义的英语、汉语术语并进行归类.对典型术语的明喻与隐喻特征进行剖析, 特别是将一些相同术语从英语到汉语的比喻保留或转变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海事英语术语和海事汉语术语的明喻和隐喻规律及其从英语传播到汉语中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可为从事海事英语研究、海事文献翻译、VTS和搜救等工作的人员提供理解这类比喻类词汇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隐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修辞学领域.在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语义学,再到语用学,直到今天的认知科学的发展道路后,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和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更多地是作为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存在于语篇当中.因此,隐喻往往赋予其所在的语篇独特的文体色彩,并增加语篇的美感,产生特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玄学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美德》是一首短小但极具哲理的好诗,以其简洁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感召着世人,诗人在诗中所使用的拟人、明喻、暗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与诗的意境的巧妙结合,形成该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