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校学术型社团“双导师制”是对高校学术型社团指导模式展开的最新探索,高校学术型社团的自觉发展需要科学的导师制度设计,“双导师制”引导高校学术型社团遵循学术和科学发展的道路,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及高校学术型社团核心功能发挥的内在要求催生了高校学术型社团“双导师制”,管理和学术指导的合理分工提高了指导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建设聘用机制、考核评价制度、工作责任制、稳定经费支持的措施创建“双导师制”,以打造精品高校学术型社团.  相似文献   

2.
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有所不同。本科生导师制侧重于学生的品行培养,指导学生全面成才;研究生导师制侧重于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以指导学生的学业为主。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影响高校的办学思想,促进高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阶段,“年级主任—导师制”应为目前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绕“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和业务水平”这一主题,通过在安徽省18所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12所未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高校的调查,分析了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学分制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本文在理论上剖析了本科生导师制与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关系之后,又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实行“一对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成果,对这一必然联系进行了阐释,最后对当前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其内涵是满足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需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了解学习内容,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切实加强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品德与学问俱进”的目标。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解决导师师资匮乏问题、提高对导师工作的认识、明确职责,建立完善的导师制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拔尖计划2.0”的实施,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高等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实践中,导师制被普遍采用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高校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在形式、内涵等各方面都在与时俱进地推进导师制改革创新。文章对数学拔尖人才的特征与导师制在拔尖计划实施高校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实施的“三导师制”的理念、框架与实效,旨在促进导师制成效的提升与优化,从而为高校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从业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应届毕业生在实践经验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相当欠缺。对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校外成长导师制”、“学长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创新,帮助学生寻求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8.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之后,哈佛大学、麦吉尔大学、东京大学等纷纷仿效.并都以高质量的教学闻名于全世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为保证我国高校教育的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在借鉴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的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育导师制。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正在试行导师制.  相似文献   

9.
“1+1+n导师制”工作模式是在我国高校推行的形式各异导师制的基础上集各家所长,结合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专业特点、学生特点,经过10年的实践而形成的特色工作模式.文章从“1+1+n导师制”工作模式的内涵、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运行成效及推广价值等方面入手对此工作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1+1+n导师制”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卫俊  胡旭阳 《教育探索》2008,(10):142-143
新加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重视对人才进行系统的培养。在运行机制上,以兴趣为导向,以研讨会为基本模式,并拥有完善的考核制度。新加坡高校本科导师制对我国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启示,一是要把“优导制”和“普导制”有机结合;二是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三是要实行双向选择,建立流动机制;四是建立以研讨会为形式的学习型组织;五是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1.
解读我国高校导师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今后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们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它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必须回答的问题,而推行导师制将是一项极为有效的工作机制。我院推行导师制已有三年,在实践中我们深感在理工学科中推行导师制对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导师制”(tutorisatsystem)早在十四世纪就…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国际贸易类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在高校的本课程教学中引入校内教师“主讲制”和校外教师“辅教制”的“双导师制”模式,目的在于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本文主要围绕实施课程教学“双导师制”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实施“双导师制”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等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校实验技术新教师入职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岗位准入缺乏全程指导等问题,探索高校实验技术教师全程“导师制”过程管理,以适应“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提出环境融入、专业学习、任务输出与职业规划的四阶段渐进式“导师制”培养模式,阐述了导师的遴选、考核与奖惩机制、规范化的导师工作流程,并结合学校现行的实验技术岗位准入体系,在机器人工程专业中实施了该“导师制”培养方案,迅速提升了新教师的岗位胜任力与创新力,效果显著,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由来已久,它是新形势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经,它将教师纳入了学生工作队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高校的导师不同于教师,导师的聘用要遵循“教书育人”的目标要求,实行导师制,要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让本科生享受研究生待遇”一时成为媒体、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股风潮中,北京大学2001年开始启动的“元培计划”可谓领风气之先,不管此前有没有高校这么做,应当承认,正是“元培计划”的实施,才使得“导师制”成为高校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风向标。2002年,  相似文献   

16.
路童 《河南教育》2009,(3):34-35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2004年1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全省高校率先实行了“新生宿舍导师制”,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8年12月,郑州航院“新生宿舍导师制”荣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特色品牌奖”。  相似文献   

17.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深化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成长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介绍了其全程导师制发展历程、实施办法、运行机制、实施效果和成果,以期为导师制在我校“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导师制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形式,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提出建立相应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术型高校建立精英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应用型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导师制;职业技能型高校建立双导师制。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校中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相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只有实现二者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的育人目的。实施“导师制”育人平台是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的有益探索。“导师制”在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实现全面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师生交流效果不理想、导师职责履行不到位和导师制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应该从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三个方面来改进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是现在中国高校教育中较为流行的一种人文管理方式.本文通过学业导师的实践工作,研究如何做好一名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到指导作用的导师,如何在细微之处关心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