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本第84页:“孙刘联军胜,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表述不准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胜,只是为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220~222年魏蜀吴三国先后建立,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课本第77页有明确表述。另据《小学历史教师手册》第61页“赤壁之战”条:“……基本形成了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说失诸简单$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老师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简要分析,采用自己的方式,或者是阅读分析教材,或者是相互探讨交流,或者是运用自己搜集的材料,自己来分析总结一下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施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能力培养目标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封建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内容主要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三个部分,部分之间因果关系明确,脉络清晰,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且教学主题鲜明。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施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能力培养目标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整体描写匀称和谐,重点突出《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重大的作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斗,在此战役中,刘备在痛失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后,不听劝谏,为兄弟报仇,结果自己也在战争中身亡。二、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注重描写战前形势的分析、力量对比,参战各方之间以及某方内部的矛盾层次,战争过程中主观人为对于客观形势的转化作用。斗智与斗争相交错,在…  相似文献   

8.
桑丈彬 《现代语文》2005,(10):26-26
<资治通鉴>中关于三国赤壁之战部分(以<赤壁之战>为题目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孙、刘、曹三个方面,事件繁杂,人物众多.在一般读者看来,在这一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历史转折过程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当为吴都督周瑜和刘备集团的军师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周瑜统帅吴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其实,根据<赤壁之战>的记载,客观地考察这一历史进程,人们就会发现,赤壁之战中至为关键的人物当非吴主孙权莫属.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2012年第9期发表了陈东亮老师《在故事中细说,在追问中遐想》一文,主要针对初中教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对这篇文章格外关注,认真阅读之后,认为这篇文章以曹操故事为线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进行了资  相似文献   

10.
学了《赤壁之战》,我真是无比佩服黄盖。他用火攻计使东吴3万士兵击败了曹操80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可是,我在报上看了一篇《我帮诸葛亮讨说法》的文章,里面说用火攻计的是诸葛亮而不是黄盖。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公元302年冬天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赤壁之战》一文对这一战役作了较为详尽而生动的记载。对于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赘述孙、刘、曹三方战前、战中、战后的过程,而是紧紧抓住战前决策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12.
建安十三年(208)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揭开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帷幕。有关赤壁之战的一些问题,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不国的意见。早在五十年代,有的史学家就对赤壁是否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表示怀疑,但没有提出新的史料作为有力的佐证。近几年来,史学界对赤壁之战诸问题又展开了讨论。这次的讨论,是以尹韵公同志的《赤壁之战辨》为发端。他从时间和军事角度出发,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大战,是曹操所率的五千轻骑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孙、刘联军的遭遇战。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史学界对赤壁之战问题的再探讨,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们认为,对赤壁之战的研究尽管有了新的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1月底,山东省济宁市教科院组织了"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历史学科选择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为同课异构的内容,来自不同区县的五位教师均采用了板块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但又根据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设计了不同的板块。五种板块名称各有千秋,叉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结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就初中历史板块的设计技巧、原则及注意的问题,做一些粗浅探讨。初中历史"板块式教学",就是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  相似文献   

14.
三国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它对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此次大战的确实地点究竟在何地,古来众说纷纭,迄今并无定论。江汉之间,“赤壁”凡五,分别在汉川、汉阳、武昌、蒲圻和黄州。鉴于“赤壁之战”亦称“乌林之役”,而与“乌林”可相关涉者,唯蒲圻与黄州两地,其余三地必无发生大战之可能,故本文考论的视点遂放在蒲圻、黄州二赤壁之上。我们认为,只要周密细致地考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东吴的杰出政治家,鲁肃业绩的特点是善"解大数"。所谓善"解大数",是指他遇事善于把握大局,从战略上观察和解决问题。其突出表现是他背弃袁术,投奔孙氏,为孙权谋划"鼎足江东"的"帝王之业";关键时刻,抢占先机,策划孙刘联盟,促成赤壁之战的战略性胜利;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的战略方针,图谋东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鲁肃是孙刘联盟先行者和奠基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曹操实行的屯田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是教材内容较多,头绪纷繁.教师应在备课时下些功夫,对讲授内容作恰当安排,以便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材首先概述了东汉末年全国陷于分裂割据、战乱不休、经济凋蔽的状况.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不是黄巾大起义造成的.在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问: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如何? 答:官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200 年),是曹操、袁绍两个地主阶级军事政治集团之问的一次决战。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础。这次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原因,我们可先从双方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来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来,"黄州赤壁说"在史料论证方面占了优势,但并非十全十美,有必要为"黄州赤壁说"澄清两个问题:曹操是否从江陵出发,华容道是不是鄂州的华容。依据"官渡之战"命名规则,邾城附近的赤壁有资格担起"赤壁之战"大名。赤壁战役主战场在今黄州赤壁和团风镇,曹操不会向北逃跑,他必须走华容道(今湖北省潜江市境内),他必须奔赴江陵,因为江陵城关系到五个郡(南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战争以弱小的孙刘联盟奇胜了强大的曹操集团而宣告结束。对此,《三国演义》用了大量篇章进行渲染,其军事、政治、文学等价值确实值得今人学习和研究。然而,这场战役在正史《三国志》中却记录得非常粗略。本文以《三国演义》为基础对赤壁之战进行研究,仅对史实适当点评或简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说明:2014年4月18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网络研讨课在徐州市西苑中学举行。研讨课题是川教版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研讨主题是历史教学中的“想象与叙述”。应广大网友的要求。现将专题研讨的内容作一实录整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