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怎样才叫具体形象呢?请先读著名作家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个片段: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  相似文献   

2.
在古诗词中寻觅抒写愁绪的章节,真可信手拈来。有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有描写愁满胸臆的:“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李煜《清平乐》)有抒写愁肠百结、归思难忘的:“海畔尖山  相似文献   

3.
具体、形象、生动,这是对记叙性文章写人叙事摹形状物的一般要求。三者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写人叙事摹形状物越具体,所记叙的对象就越形象,最后的效果也就越生动感人。所以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特别强调所写的人或所写的事要具体、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4.
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贫乏,具体形象思惟占优势,情绪体验容易受具体事物支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力求具体形象,并适当创设道德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道德情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各种形象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5.
“吃 愁”     
张丽钧 《河北教育》2013,(11):47-47
一个习练书法的朋友向大家现场秀书法,每人获赠的均是其最拿手的"吃茶"二字.轮到我时,我说:"我不要‘吃茶’,我要‘吃愁’."他愣了,问:"你确定要‘吃愁’?——‘愁苦’的‘愁’?"我点头.他冲我愣了两秒钟,然后,笔尖蘸饱了墨汁,开写.他似乎不曾练过那个"愁"字,拧着眉头跟它较劲.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围观者七嘴八舌:只听说过"吃茶"、"吃苦"、"吃亏",咋又弄出个"吃愁"来?写到第N遍的时候,"吃愁"终于写得颇像样了.我舒口气说:"好了,就这张了!"不想,书法家竟叫起来:"等等,这张我得留着!我再写一张送你吧."  相似文献   

6.
说“愁”     
常有人写些离愁别绪的文章,大人们也常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来评论那些涉世未深的少年,认为他们的文章只不过是矫揉造作罢了,难道“愁”真的只是大人们的“专利”吗?人生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路上有太多的交叉口,我想我们现在应该是处在人生的某个十字路口,谁不曾流泪,谁不曾忧郁,谁不曾点错了方向?而我们正面对着,难道不会产生无奈与忧愁吗?试问谁又敢说我永远能正确地把握人生的方向,使自己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呢?虽然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但它们的差别实在太大,有谁愿意去尝试失败呢?所以我们有了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7.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8.
相思“愁” 如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9.
教学3-2=1这个例题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减法的数量关系,我制作了一个演示燕子飞走过程的活动教具(如图一)。上课时,我先出示电线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形象除了由形式因素构成外,内在能动的主题要素和受众、环境等客体要素对主持人形象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也最难驾驭。  相似文献   

11.
“秋”与“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禾部》:“秋,谷熟也。”说明秋的本义就是庄稼成熟。庄稼成熟当然高兴,但成熟后的衰败总不免让人滋生某种悲凉的意识和感慨。而在古代,秋后又常是战争的开始,五行中与秋对应的是金,象征着  相似文献   

12.
司空图在《诗品》中说:好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确,读好诗后,就象吃过橄榄之后,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其所以这样,这与诗的含蓄有关。而含蓄与浅露相对,浅露的诗,一览无余,读时,象喝白开水似的,清淡寡味。因此,姜白石说:“诗歌语贵含蓄。”吴乔说:“诗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愁中愁"。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愁中愁"成为了李词中的主导情绪。  相似文献   

14.
愁,《辞海》注释为:(1)忧愁;(2)形容景象的惨淡。宋朝词人(包括北宋和南宋)写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宋词中占有相当篇幅,罗列分析之,别有一番风味。 晏殊的“哀愁”。他的词作承袭晚唐五代余风,多遣兴娱宾之作,或反映宴游生活,或描写男女相思,往往夹杂着轻淡的哀愁。例如:“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木兰花》),“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在《浣溪河·一曲新词》中,虽然没有一个“愁”字,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景抒情,将他那种淡淡的哀愁,借月下、花落、燕归等景物描写表现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究。正如《古歌》所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晏几道的“穷愁”。几道晏殊的幼子,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都认为,人到老年头发变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青少年出现白发就不正常了,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其原因是用脑过度。这些看法对不对呢芽科学家研究发现,头发的黑白与毛发中黑色素细胞的多少密切相关,当黑色素细胞颗粒增多时,头发就显得乌黑发亮,否则,头发就会发灰或发白。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一、“愁”文学可以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当代社会最大的危险就是人被科学技术异化,中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头脑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  相似文献   

18.
读诗词可以使烦躁的心变得宁静,使贫瘠的思想变得丰富,使平庸的人生多姿多彩。我喜欢读诗词,更喜欢读那些带有凄清、悲凉色彩、“愁”味很浓的诗词.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不知道身在他乡的游子每当  相似文献   

19.
<正> 李清照是宋代感情极其丰富的女性,又是善于表情达意的词人,在她的笔下,无论是怀念亲朋的别愁离恨,还是家破国衰的悲伤忧患,部把一个抽象的“愁”字,写得具体可感,读来能闻于耳,触于目,会于心,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李清照笔下的“愁”有重量。她的《武陵春》词云:“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要把作文“写”具体,我认为在动笔之前有一个重要环节,即首先要“说”具体.大纲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见“说”是“写”的前提,也是“写”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说得好也就能写得好,说得具体也就能写得具体.下面谈谈我训练学生“说”具体的两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