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汉代的公田是比较多的。自西汉中期开始,国家假田于民以收取“假税”,但实际上,公田多被豪强地主转假,而大多数贫苦农民依旧遭受繁重的地租剥削,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五九四年)推行的“初税亩”,史学界(包括历史教科书)一般都认为是一次重大的土地改革,说它废除了殷周以来的公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细读原始资料,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能成立。现在排除一切不可靠的史料和后人的推测解释,以几部公认为可信的古籍为根据谈谈我们的看法。其一,有关“初税亩”的原始材料证明它不是一次土地改革。“初税亩”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但仅“初税亩”三个字,无法考证它的具体内容。其次见于《春秋左氏传》:“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虽然  相似文献   

3.
一、青铜器铭文中所提供的井田制度资料关于井田制度,古代文献如《孟子》、《周礼》、《诗经》、《公羊传》、《谷梁传》、《汉书》等,都有记载,但所记详简不一。经常被引用的,有: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谐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谷粱传·宣公十五年》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从史籍记载理解,井田制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即将土地划分成整整齐齐的方块,如孟子所说那样,四周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合成“井”字形状。二、仅在内容上有“公田”和“私田”区别。“公田”就是“籍田”或“锄”,这是集体耕作的田地,收获上交;“私田”就是“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岳麓书院藏秦简《数》和里耶秦简有关田租类简文的分析可知,秦代存在着"舆田"、"税田"两类不同的土地占有形态,其经营方式和租税率也各不相同。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所载田租问题中,"并租"、"税田"、"租误券"题名反映的应是国家公田即税田的田租,其所产出全部上交;"取程"、"耗租"两题名反映的是国家授田即舆田的亩产量,并按一定税率缴纳田租。这同时反映出了汉初继承了秦代的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各国实行授田制,但田税并非以顷为单位计征,秦朝基本土地制度是私有制,不是授田制。汉代“名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授田制,其田税以亩为单位,而不是以顷为单位计征。臧文从剥削率角度比较“什一而籍”和“三十税一”的大小,曲解了文学的原义,把“顷亩”解释为“百亩”,在词倒和词义上都是不能成立的。臧文对凤凰山汉简、汉代公田的理解和所谓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割的征税办法的假设,都缺乏史实根据,是明显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赵伟吉 《历史学习》2005,(12):30-31
一、演变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其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1.贡赋制度:夏、商、西周时实行贡赋制度,这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2.“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3.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4.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须承担四项负担:一是田租(即…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的屯田与营田,究竟有无区别?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问题。目前比较典型的有两种见解,一种可以殷崇浩同志《浅叙唐代营田户》一文(下简称殷文)为代表,认为:“营田是与屯田基本相同的公田经营法。”另一种则如李清凌同志《关于宋代营田的几个问题》一文(下简称李文)所表述:“营田从屯田中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各自的实行范围、目的和组织形式上的特点。”很显然,上述见解都是从土地经营方式的角度来考察屯田与营田的异同的;事实上,绝大多数论者都是如此。笔者试图换一个角度来研究这  相似文献   

8.
孟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井田制的思想家。他对井田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描述,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①。孟子所记述的井田制,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早已寿终正寝,失去了实现的条件,但他在井田论中所阐发的土地思想,却不断被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土地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秦以后不断有人以孟子井田论为依据,提出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两汉时期出现了润泽井田制的高潮。本文仅就《韩诗外传》、《汉书·食货志》、《春秋公羊传解诂》中的井田思想,作一些辨微。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大税”、“小税”、“别税”的实施 唐代户税之分为“大税”、“小税”和“别税”,见于《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 凡天下诸州税钱各有准常:三年一大税,其率一百五十万贯,每年一小税,其率四十万贯,以供军国传驿及邮递之用;每年又别税八十万贯,以供外官之月料及公(厂解)之用。因为这一内容仅见于此,所以历来治唐史者对这个制度的存在多不予确认,而对其是否实施则更多怀疑。其实,这一制度确已实行,《通典》卷六《食货典》六赋税下所载的天宝计账说:“钱则二百余万贯(百四十万诸道州官课料及市驿马……)。”这与《唐六典》所说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呼唤“应市教育”》(见《教育时报》1994年8月15日)一文提出了“应市教育”论,企图从历史的视角确立自己的论点,并就这种体制的建立设计了框架。作为一种探索,总是有益的;但笔者以为“应市教育”论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在实践上也难于实施。 首先,教育是不是市场?能否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行?该文未明确界定,但从行文看是把学校当作“产业实体”,主张按“现代企业制度”加以改造的。教工以“知识入股”也成了“股东”学生则是学校产业三面获利(入学学费,毕业生售价,国家返还招生税、招工税和全民教育税)的“商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谈的带“他”结构是指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句法现象: ①、这件事一定搞他个一清二楚。②、回国后,我一定要睡他个三天三夜。③、今年先种他几亩试验田。对于这种结构,语法界早已注意研究,但各家的说法却不尽相同。赵元任先生(《汉语口语语法》)、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都认为它们是双宾式,其中“他”是假  相似文献   

12.
艾老作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以下称“前者”)这首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诗歌名篇,新编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出版社出版),在这一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者设计辑入了刘湛秋先生的现代诗歌《中国的土地》(以下称“后者”),要求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现根据自己的粗浅认识对两首诗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彻法论稿     
先秦田税制度中,有贡,有助,有彻。贡者,献也。助者,借也,借民力以治公田。至于彻,《孟子·滕文公》只说了句“彻者,彻也”,后世学者一向众说纷纭,无从索解。 彻有取义,有通义。以往经解家们认为所有田税都是取之于民,何以独于彻法明其取义?于是他们置取义于不顾,专在通义上作文章。又因为《孟子》说过“其实皆什一也”,他们便信以为真,始终徘徊在什一之税的泥潭中,竟达两千年之久。直至清人,依然如在五里雾中,始终也搞不清彻法当是何物。  相似文献   

14.
现行统一高中《中国古代史》在《秦朝的统治》一课中这样表述:“……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这里提出了秦朝田租的征收标准。按其表述根据史实,我们应怎么理解呢?春秋战国以来,随着以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之说。《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以及《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见当时把粟与土地作为田赋征收依据。高中课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节也讲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  相似文献   

15.
论汉代的“公田”及其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讨论中,“公田”、“官田”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的问题。特别是汉代的“公田”,它和曹魏的屯田、晋的占田、北魏隋唐的均田,不仅是主张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同志的重要论据;同时,亦是主张唐中叶均田制破坏前土地国有或国有占主导地位的同志的主要论据;即使主强“公田”、“官田”是私有制的同志,有的也认为“公田”、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159-160
<正>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无疑是维系帝国生存最基本的国家制度。臧知非先生《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1)就是从历史研究的大视野,对秦汉时期土地、田税、算赋、更赋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力作。是著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的评审,代表了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全书共47.5万字,分作8章。通读全书,略作几点归纳和探讨。首先,历史问题的宏大理论思考。笔者对于秦汉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道:“贾不假”,并谓系“俗谚口碑”.既如此说,贾家应是有来历的.七十年前,胡适先生考证道:“书中的贾府和甄府都只是曹雪芹家的影子”,“贾宝玉即是曹雪芹”“贾政即是曹(兆页)”,“贾母就是曹母”,这些论断,为搞清贾家的来历作出了贡献.奈其不知曹雪芹是“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在愚公之谷的葫芦庙“试遣愚衷”(引文着重号为引者加.后同)及巧借佛家三谛“从空入假观”,为己之笔法,即从空入贾:“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故抓住的事实极其有限,说服力亦不够大.以后六十年,虽然不断有新材料发现,但“贾不假”的研究却无重大进展.俞平伯先生把《红楼梦》比作“梦魔”,说是“越研究便越觉胡涂”,临终时竟遗言:“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致使许多人对《石》评(“统以脂批称之”是错误的)产生怀疑,则认程甲本为《红楼梦》真本.悲哉!红学.“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看来竟成真理了.老实说,吾并不赞成“自叙传”说.但搞清“贾不假”这个“俗谚口碑”的虚实,却很有必要:这与迷信“自叙传”说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为此,下面将着重对贾家三代主要人物进行一些历史的(原型)探索,以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收入了夏衍先生的著名报告文学《包身工》。其中有“于是带工头不加思索地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一句话(第10页),句中的“不加思索”系误用,应为“不假思索”。“不假思索”是个成语,形容做事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假,凭借、依靠。成语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其写法。笔者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成语词典》、《辞海》、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与酒     
张帆 《少年读者》2008,(5):28-28
古人曾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篇篇有酒”虽属夸张,但大量以酒人诗,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 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五柳先生传》),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序》),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