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尤以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题记为最,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中期(约493),历经东魏与西魏、北齐、隋、唐、北宋乃至明清都有善男善女雕凿不断。根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统计的数字显示:东西两山现存窟龕2345个,碑刻题记2840余块,凡30多万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值得一提的是极为丰富的龙门造像题记,居世界石窟之冠,涵盖了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
印刷术的产生,曾受到中国石窟造像活动的启发和影响;印刷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石窟造像之功德活动.中国佛教石窟造像题记启发了初期雕版形式,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之衰退,正与印刷术的发展完全同步.龙门石窟北朝刻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洛州灵岩寺沙门僧祭造石像记>是法藏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父本".武则天当皇后,政治中心东迁洛阳,龙门石窟在初唐出现造像高潮.这是法藏刻经取法龙门石刻格式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多有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在北魏晚期对巴蜀石窟也曾产生影响,例如两者均有相似的三壁三龛式窟,但"三瓣式悬裳座"可能是川北广元影响了麦积山。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周和隋代,两者在佛帐形龛、菩萨装饰和造像风格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南朝造像艺术主要是通过长安地区对巴蜀石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木扎提河北岸的崖壁上,这是我国开凿年代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一处大型佛教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反映的佛教思想、艺术风格不仅影响了周边地区,更对中原内地佛教的发展和表现形式的形成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克孜尔后山区第205窟是一座典型的中心柱窟,窟内壁画精美,内容丰富。其中主室前壁的供养人壁画及上方榜题的婆罗迷字母题记尤为重要。经前人释读可知,题记内容为龟兹国王及王后的名字,结合史料,可判定该窟大致修建年代为公元6至7世纪,从而使得该窟成为克孜尔石窟中为数不多的标形窟之一。该窟所呈现的壁画风格、题材内容、洞窟形制,都为克孜尔石窟的年代分期研究,提供了切实可信的依据。本文旨在结合实地调查及资料搜集,阐明克孜尔第205窟洞窟和壁画保存现状等相关问题,并为学术界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5.
龙门石窟造像主的身份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有大量窟龛的造像与妇女有关。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造像题记进行归纳、整理,对涉及妇女的造像主身份、造像目的、造像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丝绸古道上的艺术奇葩——甘肃石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宗教艺术的重要形式是佛教石窟,甘肃境内的佛教石窟,主要分布在丝绸古道黄金地带,总数达50余座,内容丰富,绚丽多姿,以其特有的艺术造型展示了从苻秦逮及宋元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凝聚着我们祖先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智慧。这座宏伟而美丽的佛教美术博物馆从地域上可以大致划分为河西走廊石窟、黄河流域石窟、渭河流域石窟、陇东石窟等四大群体。 河西走廊石窟除闻名国内外的敦煌莫高窟外,尚有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马蹄寺、武威木梯寺等。久负盛名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洞窟由南向北分三、四层排列,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武则天圣历元年(698)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第一个洞窟系乐僔和尚在苻秦建元二年(366)开凿,嗣后历代营造,至唐代而极盛,多达1000余窟,由于人为和自然损毁,现仅存492窟。其中十六国晚期7窟、北魏15窟、北周15窟、隋70窟、  相似文献   

7.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伍佛洞",唐代武周时期佛教书刻较为集中,可概分为题额与刻经两大类别,反映了武周时期高超的书刻水平,因长期被龙门石窟北朝题记书刻盛名所掩,故未受广泛重视.今基于书学之视域,从其形制及书体分类、书刻艺术、书写者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深入发掘其书法价值.据武周造字年代及使用规律,推定擂鼓台中洞题...  相似文献   

8.
飞花拾零     
我国的十大石窟我国的石窟雕刻艺术,起源于公元前,盛行于北魏,千百年来,遍布全国各地,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有数10座,其中较大的10座是: 一、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现保存有492个石窟,壁画总面积有45000多平方米。二、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内,建于公元460年,有石窟53个,雕像51000多尊。三、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建于北魏,现有石窟1352个,佛像10000多尊。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经历了从西域模式向中原模式的转化,在图像的转变中体现了佛教的汉化过程.敦煌莫高窟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接地带,它的佛教造像的汉化过程在这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432窟胁侍菩萨为例,从时代背景,图像演变过程和佛、儒、道合流的文化趋势讨论了莫高窟汉装菩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贾智渊造像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杰出的艺术作品之一,因在造像重要位置上刻写"贾智渊妻张宝珠等"题名,故将其命名为"贾智渊造像",又有"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题记,知其为525年北魏晚期的造像。1918年,贾智渊造像出土于山东青州西王孔庄古庙中,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10万银元从当地购得此像,幸亏当地政府官员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将其运走,并放置于县金石陈列室,1953年移至山东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龙门石窟所在伊阙峡谷,自先秦以来即为黄河流域贯通江汉流域的天然通途,延及唐代,又以"龙门驿"(又称"石像驿")构成两京地区往来南方的门户,从而反映着当年官员升迁、贬谪等官场现象。将贞元七年(791年)卢征造像遗迹置于唐代官场历史环境中,探讨两京士人阶层宦途生涯的冰火宠辱及其信仰寄托。首先回顾卢氏造像龛的研究历史,点明写作意图;其次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其进行田野调查,通晓像龛形制、造像内容及特征;而后结合文献史料释读造像发愿文,进一步深入了解功德主卢征其人以及凿龛造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这种采用纪实文献形式的发愿文,在龙门石窟文化史上独有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最后阐述唐代士人因贬谪制度导致人生转折之际的心理诉求、精神状态与意识信仰,从意识信仰视域展示其政治诉求的转换与延伸。  相似文献   

12.
2012至2017年,广西哲社—桂林散碑石刻项目调查组在广西桂林金山龙泉寺区域,陆续发现寺庙遗址及唐五代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纪年造像题记。题记实物文字显示,这是迄今桂林发现唐代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佛教造像。比桂林西山李实造像早7年,比有争议的《上元造像题记》早4年。五代纪年造像,是桂林迄今发现唯一的南汉纪年造像。报告以田野调查形式,详细记录了该区域内相关遗址面貌、遗迹遗存、墓葬、井泉、寺庙器具和不同时期摩崖造像、碑刻的内容、形制、尺寸比例、保存状况等,对研究考证西山唐代佛教造像的承接关系及岭南佛教传播渊源,深入研究桂林唐宋以来佛教史、摩崖石刻文化及南汉时期历史,提供了新材料。龙泉寺佛教遗迹与古道遗迹,反映了唐代桂州的西南交通状况;碑刻文献则对该地区寺庙规模、变化,及唐代高僧白鹿禅师行迹、明代桂林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3.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系对长治市沁源县韩家窑摩崖造像、社科摩崖造像、马刨泉摩崖造像、康家庄摩崖造像、渣滩摩崖造像五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这些摩崖造像中,主要题材为一佛二弟子,另有两龛立佛和两龛菩萨造像。摩崖造像共留存有题记十二处,其中纪年题记有北齐“武平五年”三处、“天保七年”“天保九年”各一处,隋“大业三年”两处,唐“中和三年”纪年一处。根据造像风格与题记,可知五处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北齐至隋代,唐代续凿两龛。这些摩崖造像为研究晋东南地区沁河流域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石刻资料内容的分析与考证,并结合传统僧传文献资料的对勘,本文认为洛阳龙门安思泰石塔底层的法藏家族坟茔题记并非唐代华严名僧康法藏的家族题记,而是一个具有粟特血统的信仰佛教家族的坟茔合葬记。该题记揭示了唐代洛阳粟特人后裔与当地汉人的融合以及对汉地佛教的皈依。并指出,对于涉及名人的古代石刻题记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应该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5.
鲁班窑石窟位于武周川水西岸,东距云冈石窟约700米。据其洞窟形制及造像风格判断,为云冈石窟早、中期作品,是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代重修该窟,明代窟顶曾筑有烽火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该石窟的地理环境及岩石特性与云冈石窟相似,其病害调查及保护研究对于云冈石窟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15年以来,相关专业团队曾两次对该石窟展开实地调研。经调查发现,由于长期暴露于外,且无人看管,石窟处于半坍塌状态,尤以第3窟最为严重,窟顶塌陷,洞窟内存在废土及石块堆积问题。鲁班窑石窟整体病害情况较为严重,主要存在风化、危岩体、窟顶砌体堆积及岩体破碎等问题。基于实地调查及已有的工程实验结果,建议在"最小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采用裂隙灌浆、预应力锚杆加固、钢梁支顶防护、混凝土浇铸及窟檐搭建等措施治理病害。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23,(8):29-31
<正>敦煌图案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装饰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其自身也具有独立的形态。本书从多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角度阐述了敦煌图案、纹样的表现、内涵和意义,并引申出敦煌图案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过渡期:秀美精致隋朝从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只存续了短短的37年,却创造了非常辉煌的藻井装饰文化。这也是敦煌建窟最多的时期,为唐代敦煌洞窟壁画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在中原政权的推动下,中原纹样大量涌入敦煌,与中亚风格相互融合,使敦煌石窟藻井纹样迎来了最为丰富且最具异域风采的独特时期。  相似文献   

17.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依塔格山上。始凿于公元3世纪,公元8世纪下半叶以后逐渐废弃。克孜尔石窟洞窟类型多样,壁画精美,艺术风格独特,在东亚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佛教东渐的重要一站。克孜尔石窟第38至40窟是一组洞窟,包括中心柱窟、僧房窟和方形窟。其中38窟是中心柱窟,是礼拜活动场所。主室正壁有佛龛,龛内原有佛像。洞窟其它壁面则绘制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以及天相图、弥勒说法图等,体现了小乘说一切有部"惟礼释迦"的观念。第39窟为方形窟,穹窿顶,窟内没有绘制壁画,可能是用于讲经的。40窟为僧房窟,窟内有生活设施,如壁炉和床,壁炉用于取暖,床用于禅修和休息。这三种洞窟的组合,共同服务于信徒观像和禅修功能。根据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因素,这组洞窟应当开凿于公元5世纪。  相似文献   

18.
响堂山石窟     
《采.写.编》2009,(2):65-65
响堂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山西武乡县和沁县的涅河两岸是涅县古城所在。这一带分布着很多宋金元时期的古寺庙。本文考证,今良侯四村的古寺庙前身是北朝寺庙,其西边的良侯店石窟也是北朝石窟。这个石窟位于大同到洛阳的古道上,是晋东南最早的北魏石窟。过去学界一直弄不清,这条大道上的梁侯驿到底在哪里,本文以北朝残碑证明,良侯四村和良侯店都得名于北朝梁侯寺,梁侯驿当即今良侯店。以此为线索,本文还对涅河两岸的其他古寺庙如故城大云寺和南涅水洪教院做了连带考察,指出这是一组非常古老的寺庙群。  相似文献   

20.
武卓卓 《大观周刊》2012,(48):13-13,30
北魏是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第一个正式政权,在其发展的一百五十余年历史中,与中原文化交流、磨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其变化也较深刻地反映在服饰方面,以太和改制前后改变尤为剧烈,而在迁都洛阳后的女性服饰则更具特,最。本文通过对已发现的洛阳时期北魏墓葬中的陶俑及其壁画中的女性人物服饰进行研究.希望从中进一步探究北魏女性服饰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