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曾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的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争论场面:品读课文《金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彼得到底有没有找到金子”而争论不休。学习《黄河的主人》一文,学生会  相似文献   

2.
质疑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并不断释疑的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大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尽管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后面有指导性的思考题和练习,但学生读起来仍有不少的难点和疑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自读时质疑。比如,我班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为学》时,就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质疑。有的问:“古人是怎样对待学习上的困难的?”有的同学提出:  相似文献   

3.
潘晓娟 《山东教育》2005,(19):60-60
《一分钟》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元元路遇红灯的焦急,没赶上汽车的叹息,步行的无奈、辛苦和因迟到而脸红的尴尬,这是课文的重点。学会从深深的后悔中接受教训、明白道理:“时间像金子,分秒都宝贵,年年需如此,一生要坚持”,这是课文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王芳 《教师》2012,(6):76-76
一、在鼓励学生质疑中培养创新能力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大疑则进”。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探果索因,追根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开端。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这样引导:同学们,  相似文献   

5.
宋倩 《山东教育》2008,(11):33-33
一、结合课题质疑 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样卧薪尝胆的?”这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正是切入课文重点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紧扣这几个问题不放,由此来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愤图强的意志与精神,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小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下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本组的专题是保护环境)。课文以童话形式讲了一个环保故事,语言清新活泼,贴近儿童的生活,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精神,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一、揭题引疑在揭题时首先启发学生质疑:美丽的小路在哪儿?小路怎样美丽?人们怎么称赞小路的美丽?二、听读感知因为一年级小朋友识字不多,因此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前,可让他们带着质疑时的问题听老师范读。用老师声情并…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鲁迅的《雪》一课有三个词是“蜡梅、胡蝶、壶卢”,课文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是:“蜡梅即腊梅、胡蝶即蝴蝶、壶卢即葫芦。”学生质疑:“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成腊梅、蝴蝶、葫芦?”  相似文献   

8.
程丽华 《学语文》2006,(4):51-51
教《失街亭》前,我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与《失街亭》相关的两集内容。同学们对之热情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边看边议论。我突然想起前一阶段练笔中有几个学生围绕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言论虽有偏激之处,但的确也引发了我们的几番思考。想到这里,一个灵感在脑海中闪现:能不能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教自学呢?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刚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一个叫许信的男生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教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9.
媒体点击     
严寅贤:《学生自主发问的“美式”课堂教学值得借鉴》,《光明日报》4月11日。 [观点再现]:赴美进行为期近三周的教育考察,发现学生质疑教师或教材是最普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0.
[案例]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其中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道:“我觉得这篇课文编得不好。”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响应,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能”。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相似文献   

12.
《爱莲说》作为一篇传统的语文课文我们读过了多次 ,有时也感到有的地方不太顺口 ,但没有质疑的勇气。作为名篇有多少专家为它断句 ,为它标注标点 ,并进行多次证正。又有无数的人吟诵过它 ,被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这时 ,一个普通人出来质疑它的标点 ,会弄巧成拙 ,贻笑大方 ,还会引来非议。自己最好少说为佳 ,跟着大家走算了。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中 ,因为提出尊重学生的理念 :“尊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自己的超越”(《走进新课程》)。我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爱莲说》这篇…  相似文献   

13.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文章均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论述的,论述严谨,但说理特点各异,对其进行比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观和论证技巧。具体的教学可遵循以下教学路径:首先,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概括课文论述的角度,总结《谈读书》《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其次,引导学生分别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例子,比较《谈读书》《不求甚解》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品析《谈读书》用语雅致、文辞流畅、韵律和谐的风格及《不求甚解》明白质朴、亲切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15.
执教《纸船》一文,出现了这样一幕我所始料不及的精彩: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之后,我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对于阅读来说,最重要的是质疑。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下面就让我们从提问质疑开始。问题提出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相似文献   

16.
汤玲 《云南教育》2005,(31):36-3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索溪峪的“野”》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野”,即课文所写的绮丽景观纯系天造地设,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不带人间烟火味,这才让人感到“野”性十足,美得动人,趣在其中,激发了人们的潜在之情。  相似文献   

17.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组文艺随笔,共有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内涵比较丰富,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或阅读应该注意“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们普遍认为这一个单元的课文比较难上。难度在于:(1)文章知识内容较杂,不知如何操作才更简捷有成效;(2)课文较长,不适合朗读,学生觉得枯燥;(3)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学生,有理解难度。  相似文献   

19.
张华英 《山东教育》2008,(10):25-25
《金子》是一篇情节起伏、具有深刻寓意的课文。讲的是主人公彼得一开始要找的是物质的金子,而后来他得到的却是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脚踏实地勤奋劳动”这一无价的精神世界的“金子”。从而阐明了“金子”的真正意义应该代表着勤劳,代表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要让学生明白的还是文章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教学《古井》一课之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质疑发现,讨论交流。教学步骤是:(1)学生读课文后自由说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①明白了乡亲们、古井很好及事实和原因。②讨论后明白了古井和乡亲们为什么好,他们所共有的精神品格是什么,并辨析乡亲们的品格是不是“舍己为人”。(2)引导学生说不明白什么。学生回答不明白“陶冶”的意思。①老师讲解“陶冶”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说本课谁陶冶谁。②拓展引导: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如何陶冶你们,学生回答苹果树、蜡烛、粉笔、板擦等。(3)学生质疑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只管上班挣钱而不管老人,师引导学生讨论,女儿如何有礼貌地请乡亲们帮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