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其关键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河南来说,任务繁重而艰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奠基作用,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视角下的“农民”、经济学视角下的“农业”、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都是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切入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农村的整体和谐发展作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切入点,是职业技术教育融入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必然要求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明确指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最终目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而农村经济和社会本身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立足点。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显示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直接决定我们未来的农民素质。只有办好基础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之间,是互相促进、互惠互利的关系。一方面,基础教育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增加基础教育人、财、物方面投入,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从一定程度来说,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5.
农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 新农村建设不能仅靠城市向农村“输血”,也不是简单的建工厂、盖新村,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建设,新农村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如何应对?[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河南来说,任务繁重而艰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奠基作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造血之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农村、农民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新旧文化的冲突、教育的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束缚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而努力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将对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化农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乃至推动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重大任务均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分别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首先实现公正以及加速发展农村生产力等角度,从不同维度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相信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所裨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之一,也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体系、机制建设还很不完善的现实,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必须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构建和谐农村。  相似文献   

11.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工作.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农村职业教育必然奏响社会主义新农村乐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社区的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的建设统筹起来,通过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应把农村学校规划建设成农村社区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党和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使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增,亟待开发。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采用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农村消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以农村学校为基地,为农村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农村学校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问题,目的在于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更新和改变农村学校体育,发挥农村学校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载体导航作用,从而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众传媒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仅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更要同步建设新农村文化,改变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匮乏现状,从而保证农村经济的持久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相比较其他方式,大众传媒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目前大众传媒对农村的信息传播严重不足.各级政府以及媒体应采取措施利用大众传媒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建设农村公益性媒体.综合各类型媒体构建农村复合型网状传播结构,对农传播的媒体内容和形式要切实贴近“三农”。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与新农村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魏峰 《教育导刊》2006,(8):4-6,17
农村文化是一种以乡土为核心的文化系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保存、尊重和发展农村文化。新农村教育应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将农村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农村文化的承载者。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则要通过农村教育整体改革。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为其保驾护航,加强农村治保会建设有必要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农村治保会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全面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湖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改革创新湖南省农村职业教育,才能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而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所以,加强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模式的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