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在中国神话中地位十分崇高,属于"天神"一类,也被视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在佛教经典中也常被引用,龙在佛教中的定位则是归属于"畜生道"的众生。同时佛教对于龙的出生、特质、灾祸和龙王等皆有分类和对其形象的建构。依据佛教经典中对龙形象的建构观察,可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明显带有印度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质,也为探索昔日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法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太平广记》一书内容十分广泛,书中关于龙的记载较为详细。本文即以《太平广记》关于龙的记载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其他史料,对书中龙的基本形象进行了分析,按照中国传统的龙形象、佛教中的龙形象、佛教中龙形象的中国化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讨论,希望可以对关于此书中龙的研究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3.
《太平广记》一书内容十分广泛,书中关于龙的记载较为详细.本文即以《太平广记》关于龙的记载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其他史料,对书中龙的基本形象进行了分析,按照中国传统的龙形象、佛教中的龙形象、佛教中龙形象的中国化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讨论,希望可以对关于此书中龙的研究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4.
<正>王英芝在其论文《印度佛教中的龙文化》中指出,印度佛教中,那伽(梵语作Nāga)被视为龙经历了一个过程。古代印度人并没有关于龙的观念,印度佛教出现"龙"的观念应源于中国龙崇拜,印度人对其进行了再创造,而在再创造之前的龙形物种便是Nāga。  相似文献   

5.
浴佛节为纪念释迦诞生而设,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摩耶夫人怀胎十月,于四月初八(一说二月初八)在一处花园里生下了释迦,多数佛经记载当时还有两条龙从空中口吐温水、凉水,为他洗浴,是为“二龙灌顶”。二龙灌顶图流行于藏传佛教和西域地区。只有一部佛经记载是九龙灌顶,但中国佛教却流传九龙灌顶之说,早在北魏时期九龙灌顶在当时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佛教造像中频见九龙灌顶图像,佛教文献中也有记载。本文对二龙灌顶、九龙灌顶的佛经记载和图像流传进行了分析,提出从经文的二龙灌顶到图像的九龙灌顶的转变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绝好例证。  相似文献   

6.
龙图像是中国历代美术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亦是敦煌石窟中常见的绘、塑题材。龙的观念在中华民族中占有非常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乃至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敦煌艺术是一种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因此研究敦煌莫高窟中的龙图像,尤其是研究早期洞窟中的龙图像,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佛教艺术和汉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龙崇拜现象,隋唐以后佛教龙文化与本土龙文化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龙崇拜现象。宋代是龙崇拜的兴盛时期,《夷坚志》中关于龙的记载多达200余处,涉及龙的形象等内容。对《夷坚志》中龙的多层含义的分析,可以窥见宋人对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妙法莲华经》中多次讲到龙,蕴含着丰富的龙文化。龙在《妙法莲华经》中主要作为佛教中的护法神,与天、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共同组成了天龙八部。龙宫在《妙法莲华经》中不仅指龙王的宫殿,更是文殊师利教化众生,弘扬大乘佛法的教学场所;龙女不仅聪明伶俐,颇具慧根,而且通过献珠得以成佛;龙声与其它诸多声音构成了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各种声音。  相似文献   

9.
根据佛教文献的记载,二千五百年前佛在世时有一种动物谓之"龙",其形介于人与兽之间,有近于人之五官手足、家庭与社会组织,且可与人通婚、生子.龙族的分布主要在西北印--现巴基斯坦的地区.因龙长寿,故佛世之经典,尤其是大乘经典皆寄托龙族,藏于其王之宫中而得以留传后世.依5世纪初罗什所传出的史料,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大乘学者龙树最初接触大乘经典即是透过龙族的一位大乘佛教徒谓之"大龙菩萨",所见经典即藏于龙王宫中.故"龙族"的存在已否直接涉及了大乘佛教起源的人物与经典.笔者1995年至巴基斯坦作佛教学术考察时,有幸在其北部地区收集到三件完整的龙族泥塑造像,一件为男龙,两件为龙夫妻.男龙五官四肢与先前文献所述相近,惟一张大嘴是其特色.另由二件夫妻之龙族,则可见其家庭之组织与人相近.三件造像皆有两足,可见龙族主要活动的领域皆在陆地,而非想像的水中.笔者另在巴基斯坦北部的Swat博物馆看到一件纪元前后佛教藏经卷的陶瓶破片,其上彩绘供养人的造型就是一位龙族.由上述四件巴基斯坦史前龙族的造像,可知佛教文献所记载佛世的龙族并非仅止于传说.且佛教史研究上所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即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讨也可得到一个适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该书中的龙形象复杂多变,多以蛇、鱼、犬、牛、小儿等形象出现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龙与南宋的地理情况紧密相关,多形成水灾。南宋时期龙更加世俗化,成为富贵功名的象征,与佛教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1.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与佛、道二教的缘分相当深厚,几乎从开篇便沐浴在佛光、道风之中。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说岳全传》对佛教素材的吸收、改造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择取与佛教有关的素材进行生发、改编;二是借助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编织与佛教有关的故事情节;三是从佛教观念或传说出发,衍生出人物或故事。正是这三种方式的巧妙运用,才得以形成全书"因果报应"的结构布局、"忠奸——出世"的双重性主题及"鹏——龙"型人物组合,并赋予小说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2.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文学中涉及了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众多宗教题材。在学者们对其基督教题材文学十分关注的情况下,对其佛教题材作品却鲜有涉及。事实上,芥川文学中涉及了诸多佛教"无常"思想。可以说,芥川文学佛教"无常"是触及芥川内心最根本的东西之一,亦是了解芥川及其文学的重要桥梁和钥匙,对全面认识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龙是神话小说中呼风唤雨的神灵,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精神象征。龙宫,作为龙的住所,在《太平广记》中被塑造成遍地珠宝、气势恢宏的圣地,引发人们进入龙宫获取宝物的无尽遐想。究其缘由,主要是与印度佛教的传入和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及文人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遐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佛传故事龙浴太子形象在北朝时期的西域、中原及北方佛教造像碑、石窟寺中比较常见,这是运用图像宣扬佛教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特点。从该图像中太子与龙的形象演变能够看出曾经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并逐渐与汉文化因素相融合。根据与龙浴太子形象并存的佛像主尊和其他佛像身份变化,体现出佛教信仰由小乘向大乘的转变,符合当时战乱频仍状况下人们希冀社会安定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自一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直至今天,龙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充当着重要角色。龙的形象在西周已经完成,神圣合一,汉代确立了龙为天子神威的系统。由于佛教的传入,印度的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龙文化,将龙的文化形象变得丰富多元,尔后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六朝是诗学和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诗学的影响和渗透是极为明显的。本文选取佛教引入与诗人思维、佛教崇尚自然与山水诗发展、佛教思辩论说与诗人对诗学言意关系认识、佛教中道观与诗学的折衷方法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力图把握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原因、方式和表现。  相似文献   

17.
当今学界普遍将龙龛道场视作唐代岭南溪洞社会佛教兴盛的标志,但道场修建于岭表局势未定的武德四年,且道场核心显圣物是李渊画像,表明其修建蕴含不少政治因素。上元年间道场首次维护时添加一座皇帝石像;圣历年间道场再次维护时,泷州陈氏特意请陈集源作为武则天歌功颂德的《龙龛道场铭》。证明两次维护与修建一样,是政治事件而非宗教事件。龙龛道场并非单纯佛教教化道场,道场命运与泷州陈氏政治地位息息相关,其兴衰历程反映了唐代岭南溪洞地区政局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明显,如以君王贵族为核心受众、以黄淮中下游地区为传播中心、以斋戒祠祀为主要。活动等。其特点形成,与国际商贸活动、中印文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东汉佛教传播特点及其成因,亦是理解魏晋佛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在2008年中国美学的研究中,佛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有许多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禅宗美学、佛教艺术美学、佛教与文艺理论、佛教美学理论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清初遗民词人受地域文化、晚明禅悦之风和自身悲剧性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与佛教有着或浅或深的联系。他们或游览寺庙、或与僧人交游、或逃禅为僧,因而大多对佛教有深刻的理解,使他们的许多词明显具有佛教思想的烙印,主要表现在词人"如梦"情怀、虚空思想、引用佛教语汇、词的苦寒意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