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1911年“皇族内阁”有满族阁员几人?其中皇族占几人?有无蒙族入阁?这个问题在多种史学著作中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三:其一,满八蒙一皇五说。南开大学、山西大学等六院校合编《近代中国史稿》认为:“在总理、协理和各部尚书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仅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人,而八名满人中,皇族又占五名。”①持同一说法的还有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收入的刘桂五《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和李宗一著《袁世凯传》等。②其二,满九皇五说。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认为:“在内阁大臣十三人中,满族  相似文献   

2.
为了"巩固君权",在预备立宪期间,皇室成员大量涌上政坛.但把持朝政的皇室成员,内部分裂也很严重,争权夺利,纷扰不堪.辛亥年皇族成员间围绕着内阁问题展开的争夺,可以说是这种分裂的集中反映.皇族内部的争夺,不但影响了辛亥年的内阁制度文本,也影响了辛亥年内阁制度的运作.辛亥阁制与丙午阁制相比,少了对军国大事负责的规定.这一情况,是由于贝勒毓朗得知在新内阁中没有自己的位置之后起而与载涛等联合争权的结果.在皇族内阁内部,庆亲王奕助与度支大臣载泽之间矛盾颇深.栽泽不但与奕助竞争过总理席,而且在内阁成立后在财政方面扯奕劻的后腿.在奕内阁即将倒台之际,奕劻曾阻挠载泽成为下一任总理大臣.另外,奕劻与农工商大臣溥伦之间也有矛盾.皇室成员围绕着皇族内阁所展开的诸多明争暗斗表明,成立皇族内阁,皇室内部不但没有走向团结,反而走向了进一步的分裂.清王朝的崩溃,除革命形势的发展、士绅离心、督抚离心等之外,皇族内部的纷扰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作为清末“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清政府于1911年5月间颁布新订内阁官制,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但是,这个所谓“责任内阁”只是名义上的,其大权实际集中在满族乃至皇族权贵手中,因此被讥称为“皇族内阁”。不过,关于该内阁13名成员中各类人员所占的具体数目,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来依然如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4.
孙寅生 《历史学习》2005,(12):23-23
在笔者接触到的中国近代史专著和高校、中学中国近代史教材中,对清末成立的“皇族内阁”中的皇族所占人数说法不一,有5人说和7人说。如中华书局版(第四版)李侃等著的高校教材《中国近代史》:“1911年5月,载沣颁布新内阁官制,撤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由内阁总理、协理大臣和各部大臣充任国务大臣,总揽政务,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国务大臣共13人……(皇族)占了5人。这届内阁于是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人教版高中统一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对“皇族内阁”(阅读课)形成表述如下:“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  相似文献   

5.
清末的“预备立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6年到1911年期间,清朝政府扮演了一场“预备立宪”的丑剧。这场丑剧是清朝统治者在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抵制革命,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而玩弄的政治骗局。当时一个奏请“立宪”的满族贵族大员端方在密奏中说:“窃以为今日中国,大患直在腹心。……奴才窃计善后之策,不出两途:一日用严峻之法,摧锄逆氛;二曰行公溥之政,潜消戾气。”所谓“行公溥之政,潜消戾气”,就是“俯从多数希望立宪之人心,以弭少数鼓动排满之乱党”。这就清楚地说明,清末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清朝统治者反革命两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是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则是人的天性。  相似文献   

7.
另类是布鲁诺面对罗马教徒的唾骂时的“日心说”。另类是莫扎特面对传统音师的质疑时的《魔笛》。  相似文献   

8.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是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第28课《岳飞》中的句子。该文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教材对“秋毫无犯”的注释是: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形容军队纪律严明。相关的教辅书籍也是如此理解的,如配套的教师用书就是这样翻译的:(皇上)有赏赐犒劳,都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然而我认为,这个释义对“秋毫无犯”单个词虽然没错,在文中却不应该这样解释。教师用书的翻译显然文气不畅通,语意不连贯,前半句“有颁犒,均给军吏,”讲岳飞把皇上赏赐的东西全分给军吏,后半句“秋毫无犯”却说丝毫不侵占百姓的…  相似文献   

9.
“罚款”小议阜南柴集职高王仲礼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种「罚款热」,完不成任务,罚款;不按期交提留,罚款;违章肇事,罚款;超计划生育;重罚……,诸如此类,罚款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应运而生,但不知从何时起,这市场经济的「新举措」却被一些教育界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10.
11.
“时髦”一词,自问世以来,似乎就是应该被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大喝一声:“你这短命的东西!”不是么?当初,街上流行的喇叭口,人们称之为“时髦”,飘飘的长发,斥之为“时髦”,到现在风行的迪斯科、颤微微的歌喉,一发呼之“时髦”。对于这些,本无所谓对,无所谓错,即使我们的老祖宗,恐  相似文献   

12.
王书龙  张海明 《班主任》2004,(10):42-42
《吕氏春秋》里有个德育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由于战乱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村落里,接连好多天没有粮食吃,只能以野菜充饥.看到老师挨饿,颜回于心不忍,就四处去讨米.好不容易讨来了米,等到米饭快熟时,却掉进了一些灰尘.颜回为难了:就这么给老师吃吧,怕不洁净;扔掉它,又觉可惜,于是就一把抓起来吞吃了.碰巧,这个动作被孔子无意中看到,他很吃惊,以为颜回是在偷吃.等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孔子感慨地说:"以为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不可信;以为可以依准的是自己的心,可是心里揣度的仍不可依.请弟子们记住:认识和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13.
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这里既有言传身教的问题,也有工作方法的问题。 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我们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谈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大潮冲击下,  相似文献   

14.
总结前人对“风骨”研究的现状和看法,对较有影响的观点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同时,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结合微观的分析,从文艺批评和美学方面提出了三点看法:一,“风骨”是一个分离的集合概念;二、“风”是一个象片美学概念;三、“风骨”是一个历史与时代结合的艺术概念,从耐得出质朴,刚健,骏爽的艺术风格是“风骨”的根要内涵。  相似文献   

15.
“择校生”小议张晓静近年来出现的“议价生”、“择校生”现象,从一开始便引起教育界内外人们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对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十分有意义的。顾名思义,“择校生”不是按学区入学的学生,而是那些避开本学区,舍近...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小议曾祥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学生的流失。学生流失的原因,除了贫困、交不起书费、学杂费和部分家长目光短浅之外,“应试教育”模式的运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以升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应试教育”弊病在于忽视大多数人的发展,只...  相似文献   

17.
一般地说,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是成正比例的。在学校,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就意味着知识的多少,也意味着能力的提高程度。换句话说,“高分高能”是正常现象,是合乎逻辑,理所当然的。但当前学校里“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已成为应该重视、应该研究的一大难题。造成“高分低能”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考试问题,教的问题和学的问题三个方面去  相似文献   

18.
近来,笔者从网上、电视上、报纸上以及杂志中看到了一个新兴的词语“拼客”。《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拼”字有多种释义,其中一种解释为“合在一起;连合”。而“客”多指人,那么“拼客”必定是“连合在一起的人”了。  相似文献   

19.
“罚作”小议梁爱喜者邻居,有个孩子在某小学读书。最近,因完不成"罚作一目遍",几次闹着不上学。目睹之后.引起一番沉思。有的教师,经常布置繁重的课外作业,或是"违我者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采。作业过多、过难,学生难免出错。作业错了,教师应该引导订正。不...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方老师:一个完整的中国中学生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当一个人在某时突然产生了一种清高、一种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心理和想法时,他该怎样调整过来?最近几年,我发现有一些同学,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特别爱伪装自己的一切,尤其是自己平时的性格、行为等,都很巧妙地伪装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好的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呢?对于他们所做的一切,我真不能理解。希望您能给我回信。一个被烦恼包围的男孩赵生11月2日赵生同学:看了你的信,我很高兴,高兴的是你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中学生形象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