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音序列技法是在自由无调性音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度有组织的作曲技法。而传统曲式结构是以调性为中心.以调性的变化作为曲式发展的主要依据。两者是相矛盾的。但在勋伯格的作品中,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该文以勋伯格这首吉格舞曲为例,试图探究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如何与传统结构产生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十二音技法作为二十世纪的音乐语言,首先产生于德国并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十二音乐的创始人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勋伯格,其音乐表现出与传统音乐形式的对立,主张取消调性与主音.十二音音乐是用"序列"写成,并在音乐中贯穿使用.本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公开发表,此后,便不断涌现.在创作中,如何使十二音音乐五声化是音乐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提出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郭蓉 《闽江学院学报》2008,29(1):110-115
贝尔格从对十二音的创作开始,通过在困惑中的探索,逐渐形成一些惯用的手法。他的十二音音乐和勋伯格、韦伯恩不同,在音乐中既有纯十二音语言,也有自由无调性,甚至还有纯粹调性的段落,还有各种神秘数字和象征意义的结合运用。通过探讨贝尔格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特殊之处,以寻求贝尔格的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4.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第四弦乐四重奏》作为功能调性体系逐步走向衰弱和瓦解的结果,作曲家开始探索新的作曲技法,模型音乐作曲技术,是选用三个或四个音组成的一个和弦式样的模型作为创作材料进行创作,因为没有中心音,所以也常常被称为"无调性音乐"。本文将用模型音乐作曲技法分析巴托克作品,研究其与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异同,同时以音级集合分析作品材料。  相似文献   

5.
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勋伯格音乐创作最为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十二音作曲技法对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进一步革新,弥补了传统音乐体系僵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钢琴小品六首》确实勋伯格成熟阶段前的探索期,又称为"无调性"时期(晚期浪漫主义向十二音作曲技发的过渡时期),本文就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技法中平均作曲在《钢琴小品六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希望能为音乐工作者在相关音乐的理解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一“均”宫调的内涵、外延所作的定向、定量分析,可为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七声音乐和中国现代十二音级音乐中的宫调多义现象,找到确切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中国风格和声学的重合调性研究、以及中国音乐美学的非“单线”原则研究,提供可靠的论据。  相似文献   

7.
十二音作曲体系自勋伯格创立以来,作为一种标新立异的作曲技法,与传统作曲技法是相悖的。从十二音的旋律构成、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五大方面来浅述十二音作曲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在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本题将浅谈施托克豪森在作品《曼特罗》中所运用的作曲技法——公式作曲法,试图通过对施托克豪森的创作理念及《曼特罗》的音乐分析挖掘作者深层次的作曲追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西方音乐,由于受到社会变动、经济复苏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极其复杂多变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形态。本文将借20世纪西方新音乐作曲技法的创新,并以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为例进行分析,论述了“新音乐”思潮影响下的表现主义音乐,以及“反传统”思想在表现主义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十二音"作曲技法随着远洋留学生带回中国,但真正的发展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罗忠镕在这一阶段写作了以"十二音"为技法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歌曲选自东汉时期同名古诗《涉江采芙蓉》,罗忠镕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五声音乐以及作曲技法相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和声还是旋律,以及十二音音序的选择无不淋漓尽致的展现罗忠镕先生对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使其成为极具意义的一部作品。笔者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探讨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勋伯格确立的十二音技对现代作曲的影响归法,既开拓了现代音乐创作的新方法,同时也饱为后世所争议。本文通过对十二音技法的演进和其带来的思想冲击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十二音技法纳整理,对现代音乐的初学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勋伯格的"十二音列体系"是纷繁芜杂的现代音乐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十二音技法是勋伯格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的体现,十二音列体系是19世纪晚期以来变化音体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赋予了勋伯格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使其成为"进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是20世纪初“和浪漫主义决裂”的伟大的革新作曲家。他“从一个崭新的灵感源泉”获得音乐养料,创造了一种景新的世界化音乐语言,其多调性写作手法正是这种创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巴托克多调性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归纳、总结出巴托克的三种多调性写作手法:双重调性的和声织体配置;以远关系调构成复调;从声部交错中引出新旋律。并对这些手法的形成与匈牙利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作了进一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有表情力的变化重复之魅力以及半音化的色彩特性引领着作曲家在音乐设计与结构方面开拓了音高变化的合并之路。变化重复不仅仅是情感需要的表达,更体现了古希腊音乐理论所折射出的音色变换之原意以及有机体论的隐喻。变化重复技法既赋予了半音化和声音高空间的灵活性,也影响着动机发展的进程,将一个自然音结构的属性独立于调性句法之外,并最终在音乐表层构建了无调性句法的外貌。变化重复概念是揭示李斯特音乐风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勋伯格的《钢琴组曲》Klavierstuck Op.55a是作曲家序列音乐技术的成熟之作;作品以十二音序列替代传统调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对比,平衡,统一原则的奏呜曲式,这部作品中,序列主义的“强化了的主题一致性”取代了传统意义中的“调性”成为音乐中基础性的因素;作品中正、副主题的鲜明对比,展开部中的积极展开,再现部基本序列的回归,序列的组合严谨,序列布局与曲式的功能协调一致,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十分明显;传统的分析方法反映了作品的序列前景布局及序列与曲式结构的表层关系,而申克式的分析方法则揭示了作品的背景结构和深层的序列内涵,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因为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时,笔者在其中发现在和声与调式调性、节拍上的运用上与我国的传统多声部音乐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相似性,故笔者试图从传统民间多声部民歌中寻找一些特点,旨在能更好的运用多种西方的作曲技术来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音乐"。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音乐和数学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热门的研究课题。数学之于音乐的最直接体现即是数理乐律对于音乐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理性支撑。五度相生律产生的“音差”导致不谐和的“狼音”,不能构成封闭谐和的五度循环圈,使音程、调式、和弦的使用及转调都受到一定限制,这与音乐的丰富性、有序性和自由性背道而驰。由此,追求“音差”的完美、谐和的解决和五度圈缝隙的弥合,成为西方数理乐律不懈探索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从乐律变迁的视野下,梳理五度相生律、纯律、中庸全音律、复合谐和律、十二平均律等几种主要乐律理论的数理关系与音体系,从中管窥对西方音乐调式、调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转调是作曲创作的重要技法之一。通过调性转换,形成前后调性色彩的对比,从而推动音乐发展。从作曲技术环节来说,除了调性对峙手法,转调时均需确定共同和弦作为媒介,从而引入到新的调性。因此,快速准确找到前后调之间的共同和弦也就成为了转调的关键与难点。且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尤其对即兴演奏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21,(4):62-66
朱践耳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创作了十部交响曲,有六部交响曲是针对于十二音序列技法"中国化"运用和"开创性"发展,在我国近现代作曲技法领域中起到范本作用。他的这一技法技术将指导我国当代作曲家们的创作并从中获得启发,其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传承嬗变"是研究契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多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作曲技巧成熟时期的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以音乐本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卡巴列夫斯基作品中运用的技法特点和风格特征。即文章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通过对这部作品在调式、调性方面的分析和分类从而探讨卡巴列夫斯基与俄罗斯(民间)音乐、20世纪作曲技法在这套前奏曲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