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知识》今年第九期发表专文《国际上关于工人阶级问题的争论》,文中指出:二次世界大战后,雇佣劳动者人数激增,脑力劳动者人数超过体力劳动者,服务领域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领域的人数。在这种情况下,哪些人可以划为工人阶级呢?一种认为只有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产业工人才是工人阶级,这就排除了所有雇佣的脑力劳动者。一种认为只要是雇佣劳动者都是工人阶级,反对者认为工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工作,在形式上分,有采购、分类、编目、流通、咨询、宣传等;其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又以脑力劳动为主。但其劳动性质,是属生产劳动,还是属非生产劳动?这个问题,潘鈜同志在《从思想上、理论上找根源——再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文中认为,图书馆劳动属生产劳动。在此,笔者试图谈谈自己对图书馆劳动性质的看法,以求教于潘鈜同志。一要探讨图书馆劳动的性质,首先必须弄清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学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在《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中强调,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两个定义,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在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刁松龄 《图书馆》1993,(4):34-3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信息资源,这个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不仅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也正在被人们进一步利用和开发。信息产品,这种经过专门人员进行综合加工而成的知识成果的社会使用价值,已被人们在从事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的实践所证明了。然而信息产品的价值却让人们忽略了,常常表现在:产品的价格背离价值,产品价值低于价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只看到体力劳动成果的价值,看不到脑力劳动成果的价值;只重视有形产品的价值,忽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7):56-61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期乡村的历史实践,本文梳理了"合作性劳动"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两种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方式,提出了总体性的劳动观。本文认为至少在理论层面,回归劳动,将劳动作为媒介,或者传播方式,可以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建立一种沟通机制。秉承总体性的劳动观,可以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劳动关系,从而打破社会的分隔与僵化。  相似文献   

5.
《他在为我们工作》(人民日报1962年4月29日《星期画刊》)是人民日报最近发表的摄影画刊中最突出、最受欢迎的一期。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是最光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不同的只是分工的不同,责任的不同罢了。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是为社会生产物质财富;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劳动是为社会生产精神财富。然而,社会上像交通警、护士、保育员、理发员……,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他们是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们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一、品牌价值的提出是"以人为本"的整体社会逻辑下产品生产和营销的一种逻辑延伸 纵观一部人类文明史,99%的时间都是在和物质短缺做斗争.以物为本,追求物质财富的累积,以为物质财富的增加必然会等比例地增加社会的福祉和人类的幸福感便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7.
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编辑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它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劳动者个体的钻研和思考。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图书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都要靠一个个编辑人员勤奋努力的个体劳动,才能取得成功;编辑劳动成绩的大小、创造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编辑个体的智能和劳动态度。正是这种个体劳动的特点,才会使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可能成为编辑家,并在自己的劳动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编辑业绩和编辑风格。不过,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其他脑力劳动的个体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方式主要是个体的;他们的社会角色(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又要求他们这种脑力劳动突出自己的个性,个性特色越是鲜明,其精神产品就越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风格。因而他们的劳动个体性特别强烈;而编辑的劳动方式并不全是个体的;编辑的社会角色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调节者、精神作品文本的制作者、传播者。这种社会角色对编辑劳动的要求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高度结合;编辑创造的业绩与风格也不能离开这种结合表现出来。所以,编辑劳动的个体性就与群体性很难完全分开。最近,有位作家给编辑家黄伊写了一本传记:《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  相似文献   

8.
论审稿的意义和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书稿,一个刊物的编辑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审稿。审稿是按照期刊的性质、方针、指导思想、任务、要求,决定文稿的优劣和取舍,是对即将投入社会传播过程的精神产品作质量上的把关。它是编辑水平的具体表现,也是对编辑素养、编辑道德的一种全面检验。本文拟就审稿的三个问题作些探讨。一、审稿是精神生产不可缺少的内在环节精神生产是一种由个体或若干个体结成的群体,通过脑力劳动进行的一种特有的劳动方式。这种劳动方式的主体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往往从个人的素养和个人所理解的社会需要出发,按照个人的理想、信念、爱好、特长、价值标准去搜集、选择、整理古今中  相似文献   

9.
《红旗》杂志社《内部文稿》1984年第3期,刊载何善昌、李卫星文章《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援引胡耀邦同志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九十年前,恩格斯给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写过一封信,热情期望从他们中产生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这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能够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今天,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恩格斯的这个期望,正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成为现实。”并就  相似文献   

10.
谢黎 《群众文化》2002,(1):36-37
化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它是客观物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正如《辞海》中对化所下的定义那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本的“化”概念,只从狭义的即“精神财富”方面来规定并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1.
人们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长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有形财富),还有个性化服务,资讯等无形财富。面对物质的多重包围,对于消费大众来说,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力由对于物质本身功用的渴求转化为对于物质存在方式的要求。也就是说,就产品本身来说,重要的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使用价值”的表现方式:这条规则当然也同样适用于作为社会组成部分之一的电视媒体所提供的节目资源.  相似文献   

12.
友言在先     
<正>文化遗产泛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或借助自然力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既包括诸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类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类似口头传说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认知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自1982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签署《世界遗产公约》,成为世界遗产缔约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少数民族在自己发展的悠久历史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无数精神文化财富,民间故事更是其中的瑰宝。建国以来,我国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了大量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在这个基础上,上海文艺出版社规划出版了一套《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至今已经出版的有《蒙古族民间故事选》、《藏族民间故事选》、《维吾尔族民间故事选》、《苗族民间故事选》、《彝族民间故事选》、《满族民间故事选》、《侗族民间故事选》、《瑶族民间故事选》、《白族民间故事选》、《黎族民间故事选》、  相似文献   

14.
某学报刊出《论精神产品》一文,说精神产品应该“商品化”,其中讲的一条很重要的理由是:“精神产品如果不能按照价值规律参与社会商品流通,那么,精神产品不可能摆脱物质基础的纠缠而受制于物质资料,在社会关系上,就表现为精神生产者对物质资料占有者的依附。”结论是,“精神产品的商品化,……这正是繁荣社会精神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干部参加劳动”的提法不够完整在报紙上經常看到“干部参加劳动”的字样,我們觉得这样讲有点籠統,意思不够完整。大家都知道,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問题,最好根据一九五七年《中共中央关于各級領导人員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的精神,提干部“参加体力劳动”更为确切;对公社以下农村基层干部可提“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至于工交财质系統的干部,也以提“参加体力劳动”为宜。山西太原市王剑朱溥章等  相似文献   

16.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盛不衰之谜的探讨,成为中外文化史学者的研讨热点,智仁相见,众说纷纭。遗憾的是,以往的研讨,往往忽视了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笔者认为,恰恰是档案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何为文化?《辞海》解释为:“从广义上说,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爱得华·B·泰勒先生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①无论哪种解释,都…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5,(9):112-112
史林杰在《当代传播》杂志2005年第4期上撰文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报纸、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传媒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革命。一方面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其中之一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中一些弱势困难群体,在社会变革中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对政府有着许多期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1981年3月19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很多,做为举例,文中提到八十二名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其中李贽、蒲松龄、曹雪芹、郑和、成吉思汗、松赞干布、爱新觉罗·玄烨七人是少数民族。中垡民族的广大疆域是劳动人民开拓的。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随着中国各族人民的生产和劳动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一切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全国各族一切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正是在这个伟大基础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历史上任何杰出人物都不可避免地由于历史或阶级的局限而有其缺点和弱点,对此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但必须肯定,古往今来一切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作了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杰出贡献的人们,都应当永远地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纪念。  相似文献   

19.
记者文摘     
精神产品不能商品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多数是要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但是无论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都必须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的,我们的精神生产部门不仅要努力增加精神产品的数量,而且要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就是说,要力求每一件精神产品都具有爱国的、革命的、健康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报纸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怎样看待报纸的商品性?这既是我国新闻理论中的老问题,又是当前新闻实践中必须弄清的新问题。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报纸的生产过程具有二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各种新闻作品作为精神产品,是经过记者、编辑或有关作者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脑力劳动是一种个体的无形的劳动,首先必须凭借于各种符号作为物质媒介物化成有形的感官可以把握的各种样式的文稿或图象。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新闻作品又非个人的纯精神产品,它们必须进一步以报纸为载体,加以重新制作成物化形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