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教参“译文”把“视”译为“看看”,笔者认为这里的“看看”包括下面两种理解:一、不负责任地随便看两眼教参“课文评点”上说:太常、国工、贵人、乐官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稀世之珍”。正是根据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2.
阿狗来信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大的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讲。同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部文言文白话翻译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3.
<正>《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的最后一篇选文,入选过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关于此文的写作目的,作者张溥在文末写道:“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中的虚词“于”字,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误解。在不久前的一次文言文翻译训练中,我发现班里有近一半的学生将这句话中“于”字理解为“比”,于是把“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翻译为“普通老百姓比国家社稷更重要啊”。  相似文献   

4.
张双龙 《甘肃教育》2011,(13):51-51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无非是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讲解,即“串讲”,学生则埋头苦学,一字不落地记录,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学生翻译文言文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却不见提高。  相似文献   

5.
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是测试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有些学生由于积累欠缺、方法欠佳而为之头疼不已。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等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翻译题得分。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内容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翻译文言文的具体方法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留、换、调、引、增、删。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广大学生除却文言文的学习之困、失分之殇。  相似文献   

7.
闭冬云 《中学文科》2009,(13):24-25
在文言文复习、考试当中,学生常常碰到一些课文中学过的字词句,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1翻译题第(2)小题中的“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中的“君”“兄”的用法就在《鸿门宴》中的“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里学过。可好多学生不懂如何翻译,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学过。这就说明学生对学过的文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文言文需要翻译,学生只有在读懂文言文语句,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分析欣赏课文,文言文字词句的解释又是每次考试中必考的一项内容。课改前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逐字逐句地翻译解释,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学生则云里雾里,恹恹欲睡;临到考试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甚至要求学生背课文翻译。这种做法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人——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地翻译文言文,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教师多主张“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拙文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有冰的同志认为,“字字落实”就是把原文的每个字都译出来,体现在译文中,既不能少译一个字,也不能多译一个原文字面上没有的字。这种看法,似乎极其严肃认真,但实践中却不能完全做到。因为文言文的词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视为畏途。本期“专题讲座”栏目,刊发了两篇重头稿,以期能对同学们的翻译备考提供帮助。《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运用“六字秘诀”解决翻译障碍;《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对策》则告诉我们如何抓翻译题的踩分点。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去解答本期《题型讲练》栏目中的四则文言文阅读训练,战术与实训完美配合,同学们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2.
如何教学文言文,这是摆在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面前的难题。怕学生听不明白,于是老师一字一句地讲,一句一句地翻译,面面俱到。学生怕听不懂,于是一字一词跟着老师的讲解抄翻译,生怕漏掉一个字。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辛苦乏味,得不偿失。在“言意统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文言文教学的探索,很有收获。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大的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讲。同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部文言文白话翻译的参考书,这给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带来了尴尬,学生看起来都懂,教师没什么东西好讲。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呢?一、巧导入,激发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把握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忠实于原作语言的翻译方法。意译是以传达原作精神为目的一种再创作的翻译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宜采用直译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五种。一、换就是把文言文中的词语换成与之意义相同的现代汉语。从音节上看,实词与实词的对换大都是“一对二”,因为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虚词与虚词的对换则是“一对一”。例如:1、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怨恨捕蛇这差事吗?“若”、“毒”、“之”、“乎”分别换成“你”、…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言文,学生的译文往往语句不通,表达不清,该补的不补,该调的不调,该去的不去,半文不白。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曾用“六字法”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译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六字法”是留、去、变、换、调、补。一留:凡属人名、国名、地名、官名及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词,都直接留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是阳城人,名字叫涉。  相似文献   

16.
沈黎近 《考试周刊》2013,(76):24-2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这一要求中不难看出,新课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要求并不高:只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理解基本内容”只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翻译古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侧重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迈好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贡,求也     
2007年武汉市高三年级4月调考的文言文,是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其中有一道翻译题。是翻译“憔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一句。命题人所给的答案,是把“责”字解释为“指责”。我在网上搜寻对这句话中“责”字的解释,或者解释为“指责”,或者解释为“责备”。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文言文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客观的时空差距,同时也因为对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信心不足,大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往往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的言传“声教”,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存在:着眼于字词句的逐项翻译,忽略了学生文言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于是,有的文言文课堂,教师讲而学生记,教师眉飞色舞而学生昏昏欲睡成了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9.
李海峰 《考试》2009,(3):10-10
本文从实践出发,在总结了近十年的高考文言文翻译之后,针对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之原则,并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正确认识,理解与掌握通假字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里有不少通假字,这对接触文言文较少,不了解通假字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有些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常常以现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去理解通假字的字义。例如,把“孰为汝多知乎”的“知”误解为“知道”(“知”“通”“智”),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误解为“看见”(“见”通“现”)。误解了通假字就不能弄懂句意,影响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因此加强对通假字的教学,改革文言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通假字和掌握通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