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氯与硫化氢反应实验在高中化学 (必修 )第一册实验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中 ,有一个比较氯和硫的性质实验 ,学生按教材方法操作 ,在氢硫酸中滴入氯水 ,往往看不到溶液变浑浊 ,看不到有乳黄色的硫析出 ,导致实验失败。若把实验方法改进为在氢硫酸中直接通氯气 ,则反应迅速 ,现象十分明显。具体做法如下。每组学生发给一支中号试管和带直角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在试管里装入 1~ 2 g氯酸钾晶体 ,再滴入 1mL浓盐酸 ,立即产生黄绿色氯气。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 ,把导管插入盛氢硫酸的小试管的液面以下 ,不一会儿 ,即可看见溶液由…  相似文献   

2.
在高一化学教材学生实验中,教材通过运用氢硫酸与氟水反应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所反映的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的规律。这个实验应发生的反应是:C12+HZS=S4+ZHCI希望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看到硫产生。这个实验现象对学生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做该实验时,大多数看不到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1操作顺序的错误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在试管中加入约3mL氢硫酸,然后滴加氯水。而部分学生改成了在氯水中摘加氢硫酸,这当然难看到实验现象了。这是由于在氯水存在下,氢硫酸可发生下面系…  相似文献   

3.
高一化学(甲种本)第三章中“铜与硫反应”的实验,若用铜粉代替铜丝,实验效果更好,具体操作如下:加热装有适量硫粉的试管,待有红棕色硫蒸汽出现时,即用药匙取少量铜粉或铜屑,先置于倾斜的试管口,然后再将试管慢慢地竖起,即可清晰地看到在硫蒸气中出现闪亮的红色光团。现象十分明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硫有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硫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教育。通过硫用途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分析硫的氧化性、还原性,并分析比较硫与氧、硫与氯氧化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5.
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第54页,硫和铁反应的演示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这一实验有三种弊端:(1)试管易破裂(因为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2)生成物不易从试管里取出;(3)不便于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和热等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6.
1 实验装置如图2 实验步骤  在大试管中加入适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做为氧气的发生装置 ,试管上方放置一个球形横口试管 (并用橡皮塞 ) ,用以收集氧气。加热大试管的混合物 ,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氧气 ,已充满球形横口试管后 ,按以下顺序做氧气一系列的化学性质实验。2 1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将烧红的木炭插入试管的球部 ,(横口下端放有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 ,观察现象。2 2 硫在氧气中燃烧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 ,加热 ,直至发生燃烧 ,先观察硫在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然后再伸入试管的球部 ,观察现象。2 3 铁在氧气中燃烧把光亮的细…  相似文献   

7.
去除试管内壁附着硫的方法石家庄市十八中学(050081)李桂芳每次做完铜在疏蒸气里燃烧的实验后,试管内壁上都粘满凝固的硫,怎样除掉呢?我们知道,虽然硫可溶于CS。中,但因CS。有毒,且有很难闻的气味,教师们都不愿取用。为了洗掉附着的硫,我们采取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高一化学关于硫的化学性质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给盛着硫粉的大试管加热到硫沸腾产生蒸气时,用坩锅钳夹住一束擦亮的细铜丝伸入管口,可看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铜,说明硫能跟金属反应。但按照课本中的装置做这个实验往往不成功。笔者从反复实验中发现:原来是温度没有达到硫的沸点444.6℃,这是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附图。 2 改进理由 硫的沸点是444.6℃,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500℃之间,酒精灯火焰的最高温度稍高于硫的沸点,按照教材的实验方法,大试管倾斜安装,硫只能形成很短的蒸气柱,试管很长,铜丝不易插入,很难保证实验成功。  相似文献   

10.
将普通试管改制为直角试管。借助直角试管改进了教学中常见的检验火柴头中硫元素、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CO还原氧化铜等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化学实验中凡是用到硫黄的实验,特别是做过弹性硫的实验以后,凝有硫的试管等较难洗净。这里介绍一种既节约又实用的方法。 把凝有硫的试管放在浓石灰水里煮沸,硫和Ca(OH)_2发生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多硫化钙(如CaS_4和CaS_5)和硫代硫酸钙CaS_2O_3,因此能将硫除去。这里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3Ca(OH)_2+10S=2CaS_4+CaS_2O_3+3H_2O 3Ca(OH)_2十12S=2CaS_5十CaS_2O_8+3H_2O  相似文献   

12.
高一化学 (必修 )教材中铜与硫的反应实验是一个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课堂演示实验。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敞开试管中加热硫粉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导致大气污染 ;二、因为需要高浓度的硫蒸气 ,所以硫蒸气也有一定的扩散 ,导致污染 ;三、大量硫粉加热后的试管难于清洗 ,需要消耗大量的碱液 ,最后导致水污染。为此 ,从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考虑 ,我们对该实验作了改进 ,实验装置如下  本装置主要的改进在于先加热铜丝 (但需要二氧化碳气体的保护 ) ,再加入少量硫粉。它的优点是 :1.反应所需的温度由铜丝提供 ,不再需要大量的硫蒸气了 ,大…  相似文献   

13.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觉得若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改进后的实验组合,从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对氮族元素中氮的化合物的性质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下面是改进后的氮的化合物性质组合实验的装置。1 实验装置图12 实验操作、现象、性质21 氨的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水溶性、氨水的碱性:氯化铵和消石灰固体按质量比5∶8混和物均匀地放入一管内衬以铝箔(以防试管炸裂)的硬质大试管中,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按装置打开K1,关闭K4、K5(止血夹),加热,观察(Ⅰ)中大试管中有水珠生成:2NH4Cl Ca(OH)2△CaCl2 2NH3↑ 2H2O右边锥形…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做《氨的制取与性质》一实验中,大试管炸裂很多。据实验老师统计,我们6个班每班12个组做该实验共用27根大试管,炸裂14根,50%还多! 针对这个问题,我作了如下推测: ①试管预热时间短,局部受热温度过高,实验中试管炸裂; ②药品堆积在试管底,未均匀铺开,受热不均匀,实验中破裂; ③实验完毕,在将试管下取过程中,试管翻转或管口高于管底,管口的水倒流至试管底,试  相似文献   

15.
1 实验用品  酒精灯、铁架台、具支试管、干燥管、玻璃管、橡皮塞、铁钉、磁铁、火柴、硫粉、铜丝、碱石灰。2 改进目的2 1 消除加热过程中产生的SO2 对环境的污染 ,防止对实验教师及学生身体的毒害。2 2 使实验过程具有可重复性 ,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3 实验装置  如图 1。图 14 实验步骤4 1 按图 1装配好实验装置。在试管内加入适量硫粉 ,在琉璃管内加入细铜丝于铁钉上。4 2 点燃酒精灯 ,加热硫粉。4 3 当试管内产生大量硫蒸气时 ,将磁铁移近铁钉 ,使铁钉上移 ,让铜丝掉入试管内与硫蒸气接触 ,即可观察到铜丝的燃…  相似文献   

16.
一、实验原理: 浓硫酸与五氧化二磷共热,可使浓硫 酸脱水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易挥发, 从混合物中逸出。 二、实验过程: 1.在干燥的曲颈甑里放入5—10克五氧化二磷粉末,再加入5毫升浓硫酸(98%以上),甑出口处套一只试管. 2.微热片刻、试管内就有三氧化硫白色烟  相似文献   

17.
“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林俊杰、伍承主编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第33页中,有一则关于“氮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的实验.该实验目的之一是掌握“氨的制备和性质”.我们按此做了“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结果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其一,全班24个实验小组无一组收集到氨气(试管倒放水中无水柱现象),其二,大部分大试管冷却后,反应产物氯化钙周边玻璃出现裂纹或破裂,大试管无法再用.仪器损坏严重,其三.氯化钙难清洗.针对上述不正常现象,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用碳酸铵、醋酸铵、硫酸铵、硝酸铵代替氯化铵,用干燥试管收集氨气.用浓盐酸润湿过的小烧杯直…  相似文献   

18.
“点燃”是引起反应发生的一种条件,其反应现象一定是燃烧。“加热”是指将反应物置于酒精灯的外焰(400℃-800℃)受热而发生反应的条件,但反应出现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硫与铜丝反应时将装有硫粉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使硫呈蒸气状,再把铜丝插入盛有硫的试管中,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做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首先用H2将试管中的氧气排净,再加热氧化铜,只能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红,而看不到燃烧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1],物质的性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而实验仪器是上好化学实验课的基础。在有机化学性质实验课上,经常有试管在水浴中加热的操作。通常操作者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然后放在水浴锅中,这样的操作必须是操作者在整个水浴过程中手持试管夹,不然试管在水浴锅中就会倾斜,很容易滑入水中,造成试管中的溶液流出,实验宣告失败。一个水浴锅,往往是许多学生共用,好多人挤在一起手持试管夹,给实验造成很大的不便。另外,许多实验都需要知道水浴的温度,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放置测水浴温度的温度计,只能凭经验用手触摸水浴锅,估计出一个大概的温度,这样势必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加选)第二册中铝的性质实验值得我们探讨。1 铝与碱的反应在实验4—2中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发现氢气的燃烧现象不明显。原因是试管的口径大,氢气的密度小,故在试管口很难保证有较纯的氢气,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