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佳音 《教师》2022,(7):54-56
我国民族音乐经历数千年的积累沉淀,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极高艺术价值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文化自信的战略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些策略,包括创设音乐课堂情境、结合实践进行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2.
加强高师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加速传统音乐与世界的接轨、发展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以及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议通过增加课程设置,培养师资力量,开展传统戏曲、曲艺进校园活动以及进行乡土音乐文化教育等途径加强高师传统民族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一种重要的歌曲体裁,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增进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尊重、理解和热爱。如何上好民歌欣赏课,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说是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最佳渠道,通过幼儿园音乐活动这一途径能使孩子从小就了解和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培养孩子做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5.
王建中是我国钢琴音乐发展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民歌改编钢琴曲《陕北民歌四首》将中西方音乐文化以钢琴技法进行融合,具有重要的民族钢琴研究价值。《陕北民歌四首》在创作上为进一步促使和弦和声与我国传统民族审美特质相契合而采取巧妙弱化偏音的方式处理;作品多次运用复调手法提高音乐层次,以及利用润饰手法提高变奏效果。《陕北民歌四首》以地域民族音乐作为改编基础,通过模仿民歌唱腔体现民族特质,通过模仿民族乐器强化民族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民族音乐的传播对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的民族音乐课程设置,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达到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它最终的结果是:小提琴音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音乐欣赏口味,实现了小提琴音乐的大众化,民族音乐作品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新的美学品质;激活了对传统音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拓宽了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及音乐文化,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间音乐是丰富多彩的,由于我们居住的环境、语言、文化、文化交流等,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源地是民族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音乐教学中的局部区域,以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音乐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是具有非常强烈和鲜明地域气息的音乐。民族音乐可以滋润人的灵魂。民族音乐无论是哪种风格或形式,哪种主题或内容,都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能够通过民族音乐来增加自己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了解。民族音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音乐学院是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过问下建立起来的一所以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任务,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45年来,在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苦创业,发展创新,学院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培养民族音乐优秀专门人才和使民族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殿堂”、“民族音乐家的摇篮”。  相似文献   

11.
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思潮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因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愿在一个更具合作性的世界失去本民族的文化精华,而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保存民族音乐文化与维持民族音乐文化之生存,提供传承与发展途径。音乐教育既要面对现代化,也不可忽视凝聚民族心理、维系民族团结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匈牙利教育学家柯达伊一直把民族音乐教育放在自己整个教育体系的首位,他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通过民间音乐可以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并且会进一步促使儿童热爱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经过这样教育的人,将会有高尚的艺术趣味。中国在传统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音乐种类或曲目需要,再辅之以个人的艺术趣味及音乐感受,对原有曲调或多或少地进行加工。虽然这是于原来曲调或曲调模式基础之上的声乐变化和器乐变化,但它却鲜明地突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是我国音乐领域的艺术瑰宝。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众多民族几千年来的集体智慧结晶,包括传统民族歌曲、民间舞蹈、说唱音乐、传统戏剧音乐、传统民族器乐等艺术形式。中国民族音乐反映了五十多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也有义务深入研究传统民族音乐艺术,自觉承担起民族音乐复兴的重任.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更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和高校音乐教  相似文献   

13.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创造民族音乐文化语境,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继承民族音乐传统。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它关系到任何通过学校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创造力,使音乐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渲染情感的高雅艺术,它充分利用激情的力度、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抒发情感,能撼动师生们的心灵,深深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音乐对学生进行德育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对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开展调查,发现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师生民族音乐造诣的同时,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经典民族音乐。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地,以教育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既是有效的传播途径,也是有效的传承方式。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通过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音乐文化审美能力,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基础,其特色鲜明,丰富多彩,曲调优美,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本文从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特色风格、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民族音乐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音乐文化更是历史悠久,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的《诗经》、《楚辞》最早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的。乐器是音乐的载体,我们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整体,所以乐器对于艺术来说也很重要。本文梳理了民族音乐配器的历史,通过它的线性发展阶段,总结各个时区民族乐团的必要配器,探讨乐器的配器特点,希望能够搞好自己的民族音乐,并把它作为笔者的光荣责任而坚持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与影响,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愈发重视,在高校音乐文化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符合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拓展其音乐知识视野,同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刘勇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年正式出版的《中国乐器学概论》,是一部以中国乐器学研究为主要论述对象的概论性专著。通过对该书的阅读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深入研究高校音乐文化教育提供相关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20.
民族音乐是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然而,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的高师,对弘扬民族音乐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针对民族音乐在高师日渐式微的现状,弘扬民族音乐,对其现有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强化高师中的民族音乐教学,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适应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