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七和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和弦,它具有十分尖锐的听觉效果与极其不稳定的和声功能性。在西方大小调的体系中,减七和弦被认为是极度不和谐的音响效果之一,常常用来表现强烈的情感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是极具表现力的一种和弦。在传统和声中,减七和弦十分不稳定,有强烈的需要解决的倾向。又因其转位的特殊性,它的调性归属感十分模糊,经常作为转调的中介和弦使用,被称为"万能的转调和弦"。在作为转调的中介和弦使用时,它不但需要考虑在前调与新调中的功能性,又需要注重转调过渡的流畅性。了解减七和弦在转调中的常用方法,对音乐的创作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民族调法中,稳定调式和确定调性是旋律写作的重要课题。但在旋律发展中,可以改变调式,改变调性,是常用的对比手法,又是旋律写作的另一重要课题。改变调式就是改变主音位置,改变调性就是改变宫音位置。有时,调式,调性都政变,这些都统称转调手法。转调的内容比较繁杂。各种分类也是流派纷呈。从民族调法的角度来看,分成固宫转调和移宫转调两大类比较实用。一、固宫转调:前后两个旋律片段的主音位置发生变化,而宫音位置不变,这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调性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它与主题一样重要,它是和声进行的重要手段,更是音乐思想表达的窗口。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伴随着旋律、和声进行,调性时常是发生变化的。归结调性的变化无非两大类,即转调与离调。离调与转调对乐思和结构的变化建立在调性音乐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有关离调与转调的著作进行理论分类,找出离调与转调的理论差异,并从实践上对离调与转调的应用规律进行归纳,对离调与转调的区别提出新的见解,为调性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柴可夫斯基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特征巧妙的相结合。在主题展开上,运用多次转调模进,是作曲技法的重要手段。在和声运用上,通过转调和离调的展开,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推向高潮。还多次运用低音和弦与和声布局的关系,使得作品的情绪展开与和声现象的衔接做好了妥帖,是一部很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针对首调视唱"转调难"的问题,提出了运用"首调协变唱法"、"同音换名唱法"解决和处理调性变换的具体原则与方法,从而可以较简便地掌握首调视唱有关调性转换的技能。  相似文献   

8.
附加音和弦是和声由简入繁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除了丰富和声色彩、扩充和声素材等实践意义,作为连接传统和弦与现代和音之间的桥梁,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附加音和弦被明确为西方音乐的标准和声语汇,该时期也是所谓"调性边缘化"时期,此间附加音和弦的表现形式较以往而言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作品中附加音和弦较为典型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和弦在调性衰微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学习借鉴英国现代作曲家迈克尔·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声技法,分析、探讨了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声技法问题。对交响曲中的主要和弦结构、和弦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声进行与和弦相互关联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弦结构中有三度、非三度相同音程关系的叠置,也有混合音程关系的叠置。和弦结构的形成来自对位旋律的意外结合、和弦外音参与形成的和弦、双调性与多调性中形成的结合或是旋律或音阶纵向化的产物。在和声进行上,蒂皮特注重使用持续和弦与和弦贯穿、交替进行、平行进行、和弦移位与和声模进、通过共同音的连接、和弦对置与复合和声等技法。和弦的关联中既有功能性的关联,也有通过中心音响技术、和声场形成的非功能性关联。  相似文献   

10.
几乎所有的歌曲写作教科书讲到转调部分时,都是从前后调调性关系的远近来分析与讲解歌曲创作中的转调问题。本文笔者认为,无论前后调的关系是较近的一级关系调,还是二三级关系调,甚至更远的四级关系调,只要通过合理的连接手段都可以平稳地过渡到目的调,介于此,本文将从前后调连接处两和弦的关联来阐述歌曲作品的转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高师音乐练耳教学中,训练不具备绝对高音感的学生听辨音程与和弦时,如何以标准音为参照音,结合调性判断出所听辨的音程与和弦的首调唱名,从而推算出该音与和弦的固定音高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2.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第四弦乐四重奏》作为功能调性体系逐步走向衰弱和瓦解的结果,作曲家开始探索新的作曲技法,模型音乐作曲技术,是选用三个或四个音组成的一个和弦式样的模型作为创作材料进行创作,因为没有中心音,所以也常常被称为"无调性音乐"。本文将用模型音乐作曲技法分析巴托克作品,研究其与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异同,同时以音级集合分析作品材料。  相似文献   

13.
在高师音乐练耳教学中,训练不具备绝对高音感的学生听辨音程与和弦时,如何以标准音为参照音,结合调性判断出所听辨的音程与和弦的首调唱名,从而推算出该音与和弦的固定音高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4.
统称为转调的调式交替和调性转换,由于转调的性质不同,转调的长度不同,实际上转调的形式也有各种各样。如果再细分的话,不改变音列的转调为调式交替。一般有两种交替形式:1.乐句之间的调式交替:如《送你一把泥土》(涂敏恒曲)中的前两句:  相似文献   

15.
张玲  张碚 《文教资料》2007,(4):89-91
雷斯比吉的这首夜曲是一首单三段曲式结构的作品,中段之后加入了一个华彩性的部分,再现部分运用了紧缩再现的手法。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双调性、复合和弦等大量的现代和声作曲技法。这首作品旋律安静悠扬,其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体现出了夜曲这种特定题材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和声学理论对于重属和弦的青睐与偏爱,学术界长期忽视对于重下属和弦的研究与观照。虽然近些年来稍有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教科书或学者否定重下属和弦的存在,这是不客观的。重属与重下属和弦的存在是阴阳对称的辩证实体,是支持与肯定调性中心稳定的有力支柱,是调性的发展与和声色彩对比的必要手段,在音乐创作的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所以,正确地认识重下属和弦,对我们辩证地看待和声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表现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变化,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广泛地采用变和弦、附加音和弦和和弦外音,并通过大小调渗透、高度半音化、丰富的转调与离调及延迟解决,属七、属九、属十三和弦、副属和弦及副下属和弦的连锁进行与延迟解决、意外进行等,使音乐获得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变和弦是一种具有特殊音响效果和表现意义的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离调变和弦向其临时的主和弦根音作四度或二度上行解决可获得离调效果;运用调内变和弦时必须将所包含的半音解决到调内的稳定音级;歌曲旋律中大、小调的因素相互渗透或是大小调之间相互转调时运用变和弦可实现调式交替;使用变和弦能够起到丰富和声色彩、增加和声表现力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表现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变化,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广泛地采用变和弦、附加音和弦和和弦外音,并通过大小调渗透、高度半音化、丰富的转调与离调及延迟解决,属七、属九、属十三和弦、副属和弦及副下属和弦的连锁进行与延迟解决、意外进行等,使音乐获得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和声语言,从初创时期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古典调性的约束,四、五度功能序进,演化到千变万化的和弦结构和和声序进逻辑。十九世纪以来,和弦结构的复杂化有以下几个方面:高度的三度叠置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五声音调纵合化和弦,三度叠置基础上的变化音和弦,外音和弦,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