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音乐在音乐形式上各具特色,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本文从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体现的重要性入手,对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进行分析,从聆听民乐感受内涵、模仿民乐体验传承、深入民乐弘扬文化等方面提出民族音乐传承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措施,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文化的声音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音乐审美思考。而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是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的一次大检阅,体现出当代民乐发展水平,它引领更多的观众走近民乐、关注民乐、了解民乐、热爱民乐,让世界聆听到中华民族器乐的美妙乐音。本文从两届"CCTV民族器乐大赛"入手来分析其对器乐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音乐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出现波及了西方音乐领域的发展,继而对我国民乐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从新民乐的视角,在创作手法、表演方式、音乐观念及欣赏心里等方面进行阐述,来映射后现代音乐艺术对中国民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05年"女子十二乐坊"成功在日本举行了专场的新民乐演出后,新民乐的新浪潮席卷了整个民乐界,单从本体形态、产生背景以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看,有利有弊,我国传统音乐与声、光、电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现代音乐,从流传的时间、流传的范围看,并没有持续太久的状态,但是,就新民乐而言,也有它有价值的地方,看如何取舍。如何运用到教学中,取其精华,为室内乐所用。通过听觉上的愉悦和旋律的大众化、现代化、简单化、风格化,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基本功的巩固、乐感及兴趣。  相似文献   

5.
金成才 《学周刊C版》2023,(20):151-153
音乐课堂固然是教学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然而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课外实践也不容忽视。在“弘扬民族音乐”大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民乐社团拓展教学时空,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多渠道地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将就此展开,反思现状,讨论实践方案,也总结一些教学成效,从创立民乐社团到丰富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在民乐社团实践活动中更深刻地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民乐合奏课是音乐艺术院校的重要艺术实践内容,也是民乐学生的舞台实践训练手段.它不仅可以提高整体合奏的能力,团结意识,演奏技能,还增强了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修养,使得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和艺术实践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当前高师民乐合奏课在教学线路、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复杂的问题,本人就自己所在的高师院校指导下的民乐合奏课,从教材的规范性、训练前中后期的的准备与实践、声部难点及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更好地促进高师民乐合奏课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践赋予民乐的艺术价值总是与民乐的独特表现方式密不可分。民乐教改的主导方式就是音乐的创造活动,它以表现人的情感理想为宗旨来组织教学,以传统民乐神情意蕴为旨归。高师民乐教改重在实践,必须全面承担起民乐发展创新的重任。因此,从民乐教改的现实意义、民乐教改方法构想、民乐教改方向三个层面探寻民乐发展的路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乐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目前高校艺术课程设置中,民族乐器教学几乎空白,民乐师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加大民乐课程的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论新民乐思潮的创新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文化思潮中一直存在着一条求新求变的发展主线。当前方兴未艾的中国新民乐思潮亦是如此。它在艺术宽泛性、社会情理性等方面无不蕴含着创新动因。从中能够引发人们对新民乐创作、表演、欣赏和中华民乐发展方向等的理性思考,对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能够健康地与国际音乐文化思潮接轨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除几所音乐学院外,绝大部分高校音乐系的民乐合奏课教学很难开展,即使有民乐队,也基本上都处在初等程度的水平。学生基础较差、乐器门类单一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补强基础,加强协同教学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乐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目前高校艺术课程设置中,民族乐器教学几乎空白,民乐师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加大民乐课程的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民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教学需求"的调研为出发点,从三个不同实践层面即"以民乐专业学生为代表的同层次班本科生教改层面"、"民乐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教改层面"及"面向民乐专业自身个性特色发展的教改层面"来分析现有教学实践问题;提出强化视唱中"音乐分析能力"的培养、突出"多声立体和声听觉思维"训练、优化"民族音乐元素"有效融入的对应策略与方法,并通过课例解析加以说明。文章意在探寻适合民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进一步完善民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3.
民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末,民乐都是有一定鉴赏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文人阶层、豪门望族或者王侯将相们消费的对象,从未真正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民乐发展到21世纪,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使得民乐逐渐与大众接轨,民乐的魅力开始扩散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女子十二乐坊为民乐走向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创新机制的不完善,民乐大众化进程中的弊端也一一展现。本文以女子十二乐坊及太原乐坊演艺市场为视角,重在探讨民乐以乐坊的形式迈向大众化传播所引起的现象,并作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少儿民乐艺术的教育中,选用创新型作品可以有效的带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就目前而言,很多学习以及机构仍然在使用传统乐曲进行少儿的民乐教学,本文也将从少儿艺术教育的现状及误区出发,分析民乐创新作品在少儿艺术教育中的优势,并结合笔者教育经验阐述新作品的相关运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不断发展,二胡教学在中职艺术院校的课程开展中地位逐年提高,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将针对中职院艺术院校的二胡教学开展实际,结合自身对二胡教学开展的经验,为开辟中职艺术院校二胡教学的新局面,扎实推进中职院校民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我国民族音乐要想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积极创新保持活力,而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结合电子音乐。为此,要积极结合中国民乐创作和制作电子音乐的技术,从而呈现给人们听觉盛宴,使民族音乐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而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也要积极结合我国民族音乐以获得良好发展。本文主要对电子音乐和中国民乐发展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电子音乐和中国民乐之间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许多高等师范院校为非民乐专业学生开设了民乐选修课,这不仅提高了在校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素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发展。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实践,初步总结了高师民乐选修课教学的特点,并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洁 《小学教学研究》2024,(4):57-58+64
重视小学阶段的民乐教育,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民乐,可以让学生学得快乐。为此,应从丰富多彩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充分发掘民乐中美的元素;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鉴赏民乐的兴趣;培养演唱民歌的情感;课堂之外开设民乐兴趣小组,创设浓厚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从民乐宝库中吸收养分,感受民乐之美,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盛放。  相似文献   

19.
民乐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音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意识不再局限于传统民乐。处于低谷的民乐,老百姓不爱听,音乐专业人士不愿去研究,偶而有人听听民乐曲,也只是一些老者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去欣赏一下而已。人民群众对音乐的多方面需要,推动了民乐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民乐进行改造、创新。于是出现了“新民乐”。“新民乐”的产生,改变了“民乐”的命运,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乐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跨越,表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沉淀为中华之宝。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古今之争、雅俗对抗、中西冲突等种种原因致使中国传统民乐的发展与传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局面,甚至这种局势愈演愈烈,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民乐终会在历史的长河里被湮没,所以本文对此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