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社交机器人广泛活跃在网络之中,已经成为网络环境的一部分。2019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71%提到美国股市趋势的推特用户,很可能是机器人[1];我国学者张洪忠等发现,在推特有关中美贸易谈判议题的讨论中,社交机器人占13%,发布内容占比接近20%。[2]社交机器人既让网络信息生态开始向“人机共生”转变,也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政治、危害公共健康等负面影响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关注健康传播领域,围绕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交机器人,在梳理社交机器人的定义、特征和对健康传播所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韩娜  孙颖 《现代传播》2022,(8):40-49
在国际传播活动中,社交媒体上机器人的信息操纵正影响着国际舆论环境及国家形象塑造。以社交媒体涉华新冠病毒议题为例,通过对比社交机器人和人类用户在发文趋势、策略和主题上的特征,探究社交机器人在涉华议题上的操纵行为,发现国际舆论中16.5%由社交机器人操纵,社交机器人更倾向于在行为上通过潜伏和模仿,利用多元路径发布更具煽动性的争议话题,涉华议题操纵活动明显。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要提升跨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重视计算宣传操纵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3.
社交机器人已经成为舆论建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为探究社交机器人是否具有操纵舆论的能力,本文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在Twitter平台抓取与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事件的相关推文49734条,提炼出关于该议题的客体议程和属性议程,在此基础上分别绘制人类和机器人的议程网络并分析网络间的相似性。研究结果显示,有近四分之一与冬奥相关的推文都由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用户倾向于关注冬奥相关的负面话题,多持反对冬奥的态度;人类与机器人的议程网络显著相关,存在网络议程设置效果,说明社交机器人可能已经具备操纵舆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是一个复杂的媒介系统,其中社交机器人、媒体、公众等传播主体混合交融形成了最终的社交媒体议程。本研究基于新冠疫情早期Twitter数据,综合运用图形观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社交机器人、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和时间滞后。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和媒体都对公众议程产生正向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对公众议程的贡献度逐渐上升,而社交机器人的贡献度则呈现波动和整体下降趋势。其次,社交机器人引起公众响应的最佳时间滞后为1小时,影响持续时间是9小时;媒体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设置公众议程,最佳时间滞后为12小时,影响持续时间也更长,为24小时。最后,针对不同性质次级议题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主要是在“具体的议题”引起其他议程响应,最佳时间滞后和影响持续时间均较短,而媒体主要是在“抽象的议题”产生议程设置,最佳时间滞后和影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2):10-17
在Twitter、Facebook、Reddit、QQ、微博等平台中,社交机器人生成的内容比比皆是,社交媒体正在变为"人+社交机器人"共生的生态。对社交机器人两个主要研究领域的文献回顾发现:计算机学科主要关注社交机器人背后的技术问题;社会学科主要将社交机器人视为异类,从文化批判、人机关系、传播效果、政策法规等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社交机器人含义的探讨,认为"人+社交机器人"正成为传播学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对于建立在"真人"研究基础上的传播学来说,亟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陈虹  张文青 《新闻界》2023,(2):87-96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中,Twitter以其高达4.36亿的用户数量排在前列,其月度活跃用户达2.11亿,而这其中有4800万的账号是社交机器人。随着Twitter上社交机器人数量的增多,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主体和社会传染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那么社交媒体用户呈现出怎样的交往特征?社交机器人的传染策略是什么?社交机器人的社会传染机制是什么?这是当前社交机器人参与交往带来的三个问题。基于此,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例,利用Python对Twitter上相关推文进行爬取,通过对社交机器人账号和推文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社交机器人按照特定的目的,针对不同的传染类型建构动态社交网络结构,从而实现其信息扩散和社会传染。  相似文献   

7.
娱乐是网络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公众信息消费的主要对象。新媒体的娱乐化导向一直被认为是消解媒介公共性的要素之一,在公众注意力有限的信息时代,娱乐化事件可能争夺人们对公共事件的注意力、侵蚀公共领域有限的话语空间。然而,目前还鲜有经验研究对娱乐和公共信息的传播规律进行量化比较,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这种竞争机制。通过将相对娱乐偏好与选择性分享概念相结合,以新浪微博平台为数据来源,研究发现微博中娱乐信息不仅传播规模更大、广度更宽、速度更快,同时也更具备广播与病毒性传播特质。由此表明在社交媒体这一公共场域中,娱乐信息的扩散效果更强。研究进一步对两类信息中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进行了比较,发现娱乐信息的原创帖更多由普通用户提供,而公共信息中的原创帖则更多来自精英用户。而无论在娱乐还是公共信息传播过程中,早期参与者与信息扩散者中普通用户都占据绝大多数比例。这表明,虽然精英用户发起了更多公共议题的讨论,但两类事件的舆论潮流都更多地来自于普通用户的参与。研究还对社交机器人账号进行了识别,发现社交机器人并没有对两类信息的扩散效果差异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俄乌冲突爆发后,社交媒体成为推动对双方有利叙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Twitter平台上俄乌冲突的相关讨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干预舆论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首先,标签成为社交机器人行动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通过推动标签活动来制造舆论影响力,另一方面会通过标签劫持来扭转舆论局势;其次,通过大量部署意见领袖型社交机器人来引导舆论,并通过打造新账号来建立意见领袖优势;第三,分属于不同阵营的社交机器人存在明显的叙事差异。本文认为在社交机器人的干预下,网络舆论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舆论,应反思民众如何从社交媒体获取真实信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聊天机器人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而产生,近几年新闻媒体对于社交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BBC频繁使用推特机器人bbcelection参与美国总统选举报道,报道过程中使用了两个账号对于选举结果进行报道,一个账号获取选举结果的数据并且进行可视化内容的制作,另外一个账号发布新闻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0.
韩秀  张一潇 《新闻战线》2022,(10):95-98
由于传播者的目的不同,社交机器人在应用中既可以取得辟谣假新闻的正面效果,也可以传播、扩散负面虚假信息。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发展、融合,目前的应用型社交机器人主要分为平台内嵌型社交机器人与独立程序型社交机器人,它们均参与到了新闻的生产和编辑、聚合与分发等各个环节中。社交机器人相关媒介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改变整个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市场份额甚至是新闻用户对新闻本身的认知逻辑,重塑新闻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细化社交机器人对网民情感的干预机制,同时从实践上为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提供建议参考.[方法/过程]以仁济医院赵晓菁事件为例,利用朴素贝叶斯方法计算微博情感倾向,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确定社交机器人、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在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情感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社会化标签是我国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标签的研究范围拓展至信息质量、信息检索、信息推荐等多个图情研究领域,对图情学科标签研究进展的分析或评述将为"社会化标签"未来的发展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选取2010年至2017年间的图情领域期刊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剖析社会化标签研究热点、发展进程、研究趋势,并从标签应用、标签信息、标签质量、信息推荐、信息检索5个角度对主题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论]基于社会化标签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如拓展标签在本体、信息检索层面的研究范围,以用户为中心适应个性化需求,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共享住宿与酒店预定平台可能同时存在替代性和互补性,但这种替代性和互补性分别体现在哪些产品和服务上当前文献还缺乏探讨,需要进一步开展跨平台的比较研究.[方法/过程]选取携程酒店预定平台和小猪短租平台为实验对象,采集北京市相关房源的86 635条用户评论文本,结合LDA模型、主题社会网络和主题情感分析方法对用...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意义]识别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以期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的测度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也为用户和社交媒体平台判别虚假健康信息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采集1 004条社交媒体健康数据,利用程序化编码抽取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关键特征,运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揭示社交媒体虚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针对当前非正式信息交流主题演化研究在分析层次和测度指标两方面存在的局限,提出一种具有通用性的演化分析方法,从微观和中观层面探究主题演化特征与规律。[方法/过程] 引入会话分析理论,以新浪微博和知乎为例,通过对主题和主题簇运行过程进行分析,从会话内容和讨论方式两个维度揭示非正式信息交流演化特征与规律。同时,设计主题持续性计算判定方法,丰富主题演化的衡量标准。[结果/结论] 主题演化分析结果显示新浪微博和知乎意见群体的发文主题存在明显偏重,且表明了意见群体参与社会焦点事件讨论中观点的主要切入角度;主题簇演化分析发现了新浪微博意见群体在一定范围内发散探索多元主题、知乎意见群体始终关注聚焦核心主题的讨论特点。两个社交媒体中意见群体在会话内容和讨论方式方面的区别,喻示了新浪微博和知乎在网络环境的非正式信息交流中主要承担的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16.
林杰  苗润生 《情报学报》2020,39(1):68-80
专业社交媒体中主题图谱的内容包括论坛中的主题及主题之间的关系,其具有挖掘专业产品创新方向、构建专业知识索引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与文本挖掘技术,提出了专业社交媒体中的主题图谱构建方法。首先,使用专业社交媒体中的文本训练Skip-Gram模型,利用该模型的隐藏层权重与模型输出的预测结果,分别获取词语间的语义相似度与上下文关联度。其次,基于该语义相似度与上下文关联度,对已有领域种子本体词汇进行扩充,将语义相似或上下文相邻近的词汇纳入本体词汇,为主题抽取提供高质量的领域词汇。然后,基于扩充的专业本体词汇,使用结合本体词汇的LDA主题模型从专业社交媒体文本中抽取主题与主题词。最后,利用语义相似度与上下文关联度,定义关联度权重,通过图模型与谱聚类,获取主题间与主题词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本文使用汽车论坛语料进行主题图谱生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获取的主题词纯净度相比单独使用LDA模型提升了20.2%,且能够清晰合理地展现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RegulationRoom was an online discussion platform designed to help stakeholders historically missing from the conventional rulemaking processes, such as ordinary citizens and small businesses, engage in thoughtful and informed discussion about a proposed rule. To achieve the goal, RegulationRoom adopted a neutrally engaged and expertise-based facilatative moderation system. The RegulationRoom modertor helped comment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opic, engage in the discussion more effectively, consider opposing views, and substantiate their own comments. In this study, employ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I analyzed one discussion hosted by RegulationRoom on a debt collection policy. I used crosscutting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as a proxy indicator to measure deliberativen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gulationRoom moderator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facilitating active discussion, encouraging both within-group and between-group (crosscutting) interactions. Further research needs to be done to illuminate what moderation strategies are most effective in encouraging crosscutting interaction, how the quality of comments (or participation) is improved, and what roles the moderator plays in the process. RegulationRoom also showed that the diffusion of social innovation is not so much a matter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lone as of social, cul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ulemaking context.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交媒体对博物馆权威影响的探讨、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情况的综合分析、社交媒体促进博物馆教育的策略应用、社交媒体对博物馆管理的影响、行业社交媒体应用指南的发布,这些主题从分析社交媒体应用的可行性到观察应用效果,再到思考应用影响、提出初步的应用规范。而国内研究主题明显分为三个时段,即以借鉴启示为主的萌芽阶段、以传播营销为主的实践阶段、博物馆核心职能实践与探讨阶段,整体上更关注社交媒体应用的正面效应。相对而言,国内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和营销,特别关注现象级博物馆社交平台运营策略;在国内各类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定量研究中,研究对象类型比较单一;少部分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与博物馆教育等核心功能及相关管理机制的影响,但极少关注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运营以确保博物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multip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of public opinion including relevant predispositions, mediause, interpersonal discussion, and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opinion in order to test a theoretical model of public opinion.We conceptualized these factors as intrapersonal, media, andsocial ‘filters’ within the public opinion process.To test the impact of these filters, we conducted a survey withtwo independent samples—the first sample was collectedduring the introduction phase of a community ballot issue andthe second just a week before the issue vote. Findings indicateall three filters impacted public opinion regarding the ballotissue. Within these filters, important subprocesses were analyzedto better understand each filter's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of public opinion.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regression equationsused to test the proposed process model revealed that the intrapersonalfilter accounted for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the overall variancein public opinion, but that media and social filters were alsoimportant predictors.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variables in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May 4, 2006.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pril 19, 2007.  相似文献   

20.
Existing research has widely accounted the influence of microblogs on traditional news production, but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ow microblogs are socially constructed in newsrooms. Tak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of journalistic use of microblogs. We conducted 33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news workers at two local newspapers in China and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ir microblog posts. We found that Chinese news workers heavily stressed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journalistic authority, which set limits to information appropri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on microblogs. Production culture, organization policy, and organization culture were also found to shape journalistic use of microblogs. The highly censored press environment restricted both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use of microblogs, but sometimes motivated news workers to seek extra value on microblo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