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外交一直就有实用主义传统。“门户开放”并非美国首创,而是从英国借鉴而来。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标榜“门户开放”,以示它和其他帝国主义不同,借以炫耀它对中国的好意。实际上是其由于实力所限,为了获得在华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人权是美国对外的一项基本政策,尽管各个时期人权外交的侧重及表现形式有差别,但在其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通过推行人权外交来达到美国的战略目标—使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改变政治结构;以人权为名,行干涉之实;是重整美国国力的重要手段;是美国强权政治和侵略本性的丑恶表演。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化价值观念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实施,其中的务实传统和孤立情绪反映到政治上,便形成了现实主义和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立国初期,由于国势弱小,立足未稳,为弥补与欧洲大国竞争时力量的不足,现实主义成为包交中的主导思想,在此基础上也表现出强烈的孤立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赵汗青 《职大学报》2010,(3):100-103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对促进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进行"城市外交"个案分析,从"城市外交"的定义与定位、"城市外交"实践及其启示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城市外交需求要服务于地区发展目标,开拓城市外交新形式要立足于地域特色,还要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丰富的国际资源为城市获取最大的发展利益,最终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美国宪法把外交决策权分别赋予总统和国会,但宪法条文本身的非明确性以及影响外交决策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美国总统与国会在外交决策权上发生了多次交锋,其结果或是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或是主导地位发生转换。对美国总统与国会外交决策权消长的历史进行探讨、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外交决策权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美外交关系,本文结合美国主要领导人访华期间外交背景和结果,通过分析用典的字面和深层含义,研究其映射出的外交策略。外国领导人在访华中用典,既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赞同和认可,表达了自己的外交意愿,拉近与中国的关系,也让中国在外交中彰显了中国的优秀文化,影响了中国对外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1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别于政府间外交。在习近平的谋划、引领、推动和参与下,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机制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首先,重要政党外交双边机制实现新进展,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的双边机制取得新成果;其次,结合总体外交战略任务,创造性地搭建配套地区(区域)多边机制,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新贡献;再者,主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机制,实现了全球政党外交多边机制的新飞跃,各类政党外交机制都呈现出先进性、统一性和包容性的特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党外交协同机制;结合实际国际影响力,逐步构建全球政党外交机制大布局;科学判断世界趋势,抓住并用好政党外交机制发展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政党外交机制议题与形式。  相似文献   

8.
卡特时期人权成为美国外交的核心和灵魂,但它并没能实现美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即扭转美苏较量的劣势。“卡特主义”的提出和里根上台后的第一任期则使美国外交转到现实主义轨道上来。里根第一任后期开始重新发动人权攻势。里根政府的“人权外交”不同于卡特时期,它是以军事优势为基础,且为美国外交增加了“道义”力量,是对卡特“人权外交”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是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外交新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予以了重申和强调。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广博而深厚的内涵彰显了中国领导人的大智慧,集中呈现了中国领导人对自身发展经历与走向的深层探索和对世界变动矛盾与趋势的宏观把握。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的提出不仅深化了我国对外战略的基本主张,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且拓宽了中国影响世界的渠道,推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产量迅速增长,世界产粮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美国一直是农产品过剩的国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战后人口增长迅速,粮食长期短缺。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480公法,向其它国家提供粮食援助,援助政策往往带有种种政治条件。从屡屡奏效的政策不难看出,粮食援助已成为美国外交中的一种武器。  相似文献   

11.
作为清廷最早的外交官,黎庶昌的外交风格表现为文化外交,即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了解驻在国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做到彼此认同,再以这种认同感为基础,与驻在国人士建立深厚的友谊,以期达到外交目的.黎庶昌在西欧所见所闻以及对外交涉中,已经显现了他的文化外交的雏形;而黎庶昌的文化外交,在日本表现得特别成熟而且有实效.黎庶昌的外交风格成为清末文化外交的典型,也促使黎庶昌完满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相似文献   

12.
美国城市委员会制经历了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有很强的实用性,将其与顺德大部制改革后的市政体制进行比较发现,美国城市委员制对顺德市政体制改革发展有四点启示:进一步优化行政机构及领导职位设置;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建立群众表达诉求的机制;进一步推动民主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了探究体育与人文外交关系,丰富人文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体育发挥其应有的外交功能,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人文外交的提出,体育在人文外交中的地位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基于文献资料的研究,认为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反应,其中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提出人文外交的直接动因。体育是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人文外交领域的功能:体育外交是政府间外交的组成部分;体育是进行公共外交的典型方式;体育外交是民间外交的重要部分。中国社会特别是体育界应高度重视和大力发挥体育外交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对外交流中的价值和功能,服务于现代化和体育强国建设。文章从理论层面丰富和完善了体育外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外交理念创新与实践基础上的外交具体工作都是为国家发展服务。最大限度地提供最契合目前国际政治发展的新特点、新状态,并符合我国外交现状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可操作的外交实践。大国性、主动性与可操作性是我国目前对外工作的主要特点。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外交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理解中国的大国崛起,既要考虑我们现在的发展环境和具体实践,同时也需要理顺我们的发展主题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公共外交时代,承担着重要任务的中国体育外交面临诸多挑战:外交组织层面的有效融入公众、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系统外交组织机制亟待构建;外交价值层面的体育公众人物及其“中国制造”元素凸显不够;外交环境层面的通过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挑战加剧。应对之策:从“各自为战”转向“联合出击”,构建系统的体育外交体系;从“单一说教”转向“讲好故事”,营造和谐的体育外交环境;从“政经利益”转向“长远发展”,重塑向上的体育外交形象;从“被动应付”转向“话语引导”,展示自信的体育外交姿态。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理念和途径。《当代中国外交》作为一门专业课,是“四史”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本课程实施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完善思路,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堂的融入,充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和平崛起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腾飞阶段,外交也随之经历了三次转型.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是和平与发展的契合点和中国外交的本质内容;以经济外交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是和平崛起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8.
以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阐述了公共外交的涵义,论述了加强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体育外交的任务: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部门积极参与,以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要内容,以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获取软权力为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与体育战略服务以维护国家利益。确定体育外交任务的依据是:促进中国和平外交理念与和平崛起方式的国际理解与国际认同,减少"中国威胁论";表达中国"和谐世界"的政治理想并获国际认同,获取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树立明确的体育外交战略目标,为加速迈进体育强国服务;提高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与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绩。最后就完成任务的路径选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世界政要云集北京奥运预示着中国外交的大发展。21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要有大国的自觉性,确立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推行多极化进程,进行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主要舞台,以亚太地区为重点,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进程,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外交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外交观,是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外交领域形成的认识、分析、解决外交问题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统领,是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区别于其他思想学派的根本标志.其基本内涵包括:外交政策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外交关系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总和;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