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都是各国媒体报道的热点。对于这样一个关于中国的重大事件,英美主流媒体究竟如何对其国内公众进行报道,本文选取了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进行了近3年的跟踪,试图利用文本分析和统计归纳的方法,来发现英美主流媒体报道中国重大事件时在报道时间、数量、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嘉骅 《东南传播》2011,(10):42-45
2010年上半年,媒体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报道引导公众焦点投射到新生代外来务工群体的生存问题上来,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呈现了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图景,分析了媒体报道同类社会事件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媒体报道通过引导公众认知构建社会事件,形成以弱势群体为关注点的传播场域,进而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窦丰昌  李栋 《青年记者》2015,(10):51-53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闭幕了。今年的两会报道与往年的两会报道相比有什么特点?笔者认为,2015年媒体对于全国两会和各地两会的报道,一个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报道”上,2015年甚至可以说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报道“元年”。2015年,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报道“元年”如果只看报纸上的两会报道版面,今年的两会报道和往年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看一看各家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看一看各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号,看  相似文献   

5.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09,(20):86-86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最近做出终审判决,疯狂追逐刘德华的杨丽娟起诉南方某报侵犯名誉权的官司败诉。法院判决认为,本案上诉人及其父母多次主动联系、接受众多媒体采访,属于“自愿型公众人物”,自然派生出公众知情权。媒体报道的确涉及上诉人的个人隐私,但这一隐私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相联系时,自然成为公众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报道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  相似文献   

6.
潘圆 《新闻实践》2010,(5):20-23
尊重尊严是媒体报道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日渐成为媒体报道主流的民生报道,在推进"尊严时代"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发挥了催化作用。站在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新时期民生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维权",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呼唤公民更深层次地参与公众事物的管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这也是"尊严时代"的必然要求。如果把民生新闻等同于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社会新闻,不仅流于表象,而且也在本质上将民本思想浅薄化。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下,伴随着高速化的信息传播,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的媒体态度也逐渐成为了把控流言传播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一些广受公众关注的新媒体事件中,媒体的报道态度更是决定着网络舆论的走向.那么,探析媒体态度与流言传播之间的联系,及媒体态度对新媒体事件发展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体报道态度及流言传播之间的关系作出探究,从而对媒体报道提出一定的实践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通过提供有关国际冲突的信息与评论,为公众设置议程、引导公众舆论,甚至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本文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媒体报道的呈现方式、议题结构、消息来源等方面探讨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以期呈现其报道模式并发现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于雁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40-141
社会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想让社会新闻版面的采编更符合受众的需要,首先要具有新闻意识以及版面设计意识,要能从受众需求角度思考报纸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如何创新,同时对社会新闻的采编要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要能针对公众的疑难问题进行报道,要具有贴近性.同时在社会新闻版版面设计上要有创新,要注意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0.
幸倩 《新闻前哨》2010,(6):56-58
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草根”的生活在网络中得到人们的追捧和认同,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也被网络带到了公众的面前。弱势群体的弱势本应得到社会的救助,然而在媒体对弱势群体中的公众人物进行报道时,善意的初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2010年社会流浪者“犀利哥”的媒体报道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媒体在弱势群体报道时如何更好地体现社会良知。  相似文献   

11.
代晓利 《新闻世界》2014,(11):178-179
近年来,媒体在对城管和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以负面报道为主,"城管"和"老人"的媒介形象被负面化、污名化。公众对"城管"和"老人"的偏见的形成与媒体报道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常江 《新闻界》2013,(14):13-19
<正>或因嫌疑人、受害人的身份敏感,或因作案手段特殊,一些案件在被媒体报道后撩拨了公众的神经,成为了公共事件,引起热议。从张金柱案,到药家鑫案、李天一案、周克华案,我们都能看到在司法进程之中,媒体报道与舆论压力的影子。这之中,有公民对公共事件的强烈的参与热情,有案件侦破速度与媒体的报道、公众的知情欲望的不同步,有公众对公权的不信任,也有媒体在法庭之外对嫌疑人道德意味浓厚的"审判"。  相似文献   

13.
曹林 《青年记者》2016,(24):8-11
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靠媒体报道所塑造的,媒体报道制造的拟态环境,主导着人们认知世界和了解事实的视角.媒体报道什么,公众就会看到什么.每天大街上会有很多起年轻人扶老人的好事,可媒体不报道,却炒作渲染一两起疑似“老人摔倒了无人扶”的事件,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就往“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上去引,使人误以为我们身边都是这样的缺德现象,这就形成误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媒体担当着“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舆论引导功能.舆论引导是需要能力的,尊重新闻专业主义,媒体就有引导力,反之就会形成极强的误导.新媒体时代,误导性的报道尤其容易形成病毒性的传播效果,需要防范滋生误导性报道的以下五种病原体.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电视传媒的倾向性",是指"电视传媒在报道和评述新闻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基本倾向"①.众所周知,电视媒体报道是公众了解有关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其议题选择、表达形式等方面会给受众提供认知框架;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也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受众的思想.如果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影响他们对有关事物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入手,对我国"国内首对同性恋者结婚"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媒体的报道偏见,并指出这种偏见报道给事件当事人、同性恋群体和公众三方带来的危害。提出跨越不同健康群落间的沟通屏障是媒体实现健康传播意义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蓉 《东南传播》2010,(12):20-23
针对短时间内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公众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质疑,本文以报纸为取样对象,选择《人民日报》、《华商报》和《南方周末》,以校园暴力事件有关的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报道体裁、报道题材两方面进行内容分析,呈现报纸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总体构建。通过分析看出,媒体报道加速校园暴力事件的连续发生,并冠之以"示范效应"的观点有待商榷。不同类型的报纸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遵循不同的报道理念,除了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以及对信息全面深入的阐释和分析外,还需告知公众,理性的社会和公众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负面新闻,从不同角度发挥着报纸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媒体报道聚合是指一种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吸取它类媒体相关内容以提供更多更深的新闻来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媒体报道方式.在国内外各种突发事件报道中,运用媒体报道聚合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极大地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社会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纵观近年来许多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时,除突出自身优势外,还吸取了其他媒体长处,为受众尽可能提供更快更多更深的新闻,这种媒体报道相互聚合现象日趋成熟且大有发展之势.为了深入探讨这种现象,笔者从媒体报道聚合表现形式、传播功能及如何运用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张磊 《中国广播》2009,(2):62-64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众对新闻关注度的日益提高,新闻的深度报道也日益成为所有媒体报道中的头条、重点。做好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能更好地洞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受众了解实情的“欲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政府决策、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就广播而言,全国很多广播电台都设有新闻深度报道的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19.
许佳 《新闻世界》2022,(4):66-69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参与公益活动,那么,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公益报道?这是媒体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实践、实战层面,通过案例文本,分析媒体在公益活动中的职责、媒体报道公益新闻的社会效果,及媒体公益报道中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改进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柯江 《新闻传播》2024,(3):64-66
本研究主要从大熊猫丫丫归国事件中主流媒体报道的传播策略及其对公众态度以及认知的影响出发,以大熊猫丫丫的归国事件为背景,收集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关于此公共事件的微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经过不同的叙事过程和呈现方式,提高公众对于相关公共新闻事件的关注和认知水平,对事件的传播和公众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受众对特定信息的筛选和忽略等问题。本文旨在为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路径优化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