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舆论影响力展开深入研究,先结合广播电视新闻自身的传播力、舆论核心优势等对融媒体时代新闻的舆论影响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重点阐述了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的实施要点,主要包括新闻节目设置发挥本土优势、精心制作优质新闻内容、创新新闻传播方式、拓展新闻传播渠道、提高新闻时效性等,确保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拓展主流媒体传播阵地,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
马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16-117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就会通过QQ、微博、SNS社区等互联网平台行进意见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事件实行爆炸性的传播,便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作为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反映的网络热点舆论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主导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乃至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影响网民价值判断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热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入手,找到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因势利导,探讨网络舆论的控制机制,掌握其引导策略,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管晶晶 《新闻战线》2020,(2):99-101
全媒体时代,一向“高冷”的科技新闻,在舆论场备受关注。然而一些科技新闻事件先是被夸大解读,然后又被质疑批判,屡屡反转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广泛传播、不断发酵。面对乱象,主流媒体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内容与手段并重,坚守客观的底线,重构传播新范式,加强议程设置与引导,重新审视内外宣,占据舆论主阵地,抢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郑焱 《新闻战线》2022,(5):84-87
无论传播介质和形态怎么变,内容永远是受众最为看重的媒体供给。一篇好的科技报道,应该是宏观时代视野、科学专业审视、大众传播视角结合的产物。强化专业思维、热点思维、全局思维,致力优质、精准的内容生产,科技报道才能呈现独特的品质、格局和舆论价值,真正打破传播“圈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越来越自由,新闻舆论反响越来越大,要想正确引导新闻传播舆论,就必须强化新闻传播管理。新闻传播管理是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避免那些荒谬、虚假的新闻被传播,进而避免不良舆论的产生。本文就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做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新媒体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自媒体、新媒体深受大众关注,直接改变了当前信息传播形态和媒体舆论格局。因此,优化信息内容,积极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丰富传播形态,适应全新传播生态,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就发展成为当前传统媒体适应媒体融合环境的应对举措。研究以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为基础,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新变化,结合融媒体时代传播规律,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逐步从传统媒体转变为融媒体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多种传播介质传播新闻信息,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新闻事件。这就要求当代新闻记者要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对新闻的敏感能力。  相似文献   

8.
构建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要重视新闻传播的规律和“常识”。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全媒体也就没有了内核,即使形态上融合了,也会是没有灵魂的空壳,或者只是谋取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微博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的形态在微博平台得以扩展。网站评论、专家评论和网民评论共同推动舆论的形成与走势。本文依据微博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评论,分析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发现客体呈现出由新闻事件本身或事件当事人逐渐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晓源 《采.写.编》2023,(12):117-119
本文从媒体深度融合的视域出发,研究高校融媒体建设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首先文章指出高校融媒体建设是时代所需,是现实所需。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校融媒体建设现状存在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链不完整、舆论监管能力差、尚未形成专业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文章指出高校融媒体建设的三条合理路径,一是构建院、校、社会三级联动,打造“新闻+服务”平台,二是加强舆论信息的把关,打造高校融媒体舆论责任制,三是打造专业的、闭环式、开放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融媒时代的背景下,新闻进行可视化包装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新形式,成为了如今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研究融媒时代下受大数据发展的影响,产生的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新闻可视化包装。  相似文献   

12.
黄葵 《编辑学刊》2022,(6):96-101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在把握公共传播特征的基础上应具备适应传播生态的公共传播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和新技术适应能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路径,建构适应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沈世纬 《青年记者》2016,(22):50-51
当今,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舆论场正迅猛崛起,全媒体时代已大踏步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场景犹如一个严肃的新闻殿堂,媒体是居高临下的信心中心,人们正襟危坐地洗耳恭听.而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的场景则如一个娱乐场,受众可任意挑选自己中意的内容和场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由于垄断话语权而独领风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多元、多变、多样,已成为舆论生态的新特征.少数传统媒体在优胜劣汰中退场.“传统媒体的冬天已经来临”,有人发出悲观感叹.  相似文献   

14.
当下,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到来,舆论信息的传播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新闻媒体,话语权自发地处于释放期,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些舆论有其真实、健康的一面,但也有非理性的传播和表达,加之新媒体的虚拟性、趋利性、快捷性等特点,很容易产生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现象;也会导致虚假信息的急速扩散和发酵,由此也就凸显出新闻舆论工作“谁来主导、如何主导”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明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的责任和使命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导向及实践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创新转型已经成为了主流媒体的战略选择。本文以“新闻联播”抖音号为例,分析了新旧传播格局下传统主流媒体转型过程中的新闻生产及传播策略,旨在为主流媒体创新转型、扩大主流声音、提升舆论引导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随时都可以对社会热门事件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这就导致了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对舆论走向产生影响。百度、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于热门事件的舆情发展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体现作用,本文对“红眼睛蓝兔子”邮票引发的舆情进行分析,以网络舆论为依据对热点舆情的特点、传播特性等进行分析,探究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自媒体是如何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影响舆论发展的,从而摸清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微时代"由此应运而生。作为"微时代"发挥力量的主要平台,微博上的公开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微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微博成为政府发布决策、信息公开的最新渠道。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下时政新闻互动、碎片信息共享、交联传播等传播特性,指出了"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能够进入良性循环,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因为出现在春节期间,涉及到城乡差距和现代人的婚姻观念,虽然是一则典型的虚假新闻却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通过这一事件的分析,虚假新闻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因其触动了受众的内心,释放了社会情感。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和信息传受双方提高媒介素养是规避其传播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楠 《青年记者》2017,(29):29-30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非常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并且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导致恶性舆论的发生.舆情反转新闻指的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由于不同时间段不同人发布的信息不同,舆论的态度会随新闻“剧情”随时逆转,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这几年来“扶人被讹”“天价鱼”“诈捐门”等事件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几乎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舆情的反转.由于竞争激烈,媒体不了解新闻的全部真相就进行报道,致使舆情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姚婷 《新闻爱好者》2022,(10):91-93
融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手段、流程、形式和内容等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而以信息传播为服务对象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是满足融媒体时代阅读特点要求的重要手段。融媒体时代的阅读特点要求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具有简洁、生动、精准、高效等特点,而将新闻信息形象化、动态化、交互化、叙事化是应对上述问题和要求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