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荒原》中的水的象征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纷繁的典故、复杂的象征、多层的意象以及繁杂的结构使《荒原》的意义幽深含蓄、晦涩难懂。本文分析该诗中的水的象征意象,力求展示诗人所赋予这首长诗的主题,让读者从清晰的脉络中看到这首貌似杂乱无章的长诗的整体性,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精神的幻灭,更深切地领会这首诗的旨意所在-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的《荒原》是诗歌嗲上最难解读的诗作之一。该诗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容量大和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根据欧美现代派诗歌注重“意象性结构”的特点,从意象系统入手去解读《荒原》,该诗中交织着“枯萎”、“死亡”、“情欲”、“再生”四个意象系统,它们使诗看似零乱无序的“章句”与作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拈连起来了。由此入手的解读,可以避免传统的感悟式或诠释式解读可能引起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比较全面地、系统地、具体地体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荒原》,对于把握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外国现代派文学的创作规律是大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英美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不仅主题奇特,而且叙事颠覆传统。文章通过时序、时距、频率三个维度,研究了《荒原》的叙事时间--在时序上,分析了其预叙、外部倒叙及混合倒叙;在时距上,研究了叙事中场景、概述、省略和停顿形式的运用;在频率上,探讨了单一叙述、重复叙述及概括叙述的运用。研究发现,该诗叙事中对时间要素的运用在设置悬念、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构建意义秩序和揭示主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誉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在思想内容上,《荒原》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在艺术特征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破碎的忧虑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令人耳目一新。"荒原"之美美在独特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是人类被上帝遗弃命运的写照,它既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也暗含诗人个人悲切的痛楚。皈依英国国教是艾略特走出“荒原”的思想支柱,提倡复兴基督教文化是他消解“荒原”主题的思想基础,建立基督教式的“玫瑰园”是他用来取代“荒原”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著名现代派诗篇《荒原》的成功在于其作者的传统意识。诗人饱读诗书,通今博古,视传统为创作源泉,创造性地把握和运用优秀传统,变历时为共时,借助传统故事、文学语言、神话传说准确抨击西方精神世界,借用传统感受现代荒原精神文明的枯竭,并从传统看到未来。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并形成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各上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让读者从多方位、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艾略特作为象征主义诗歌最有影响的代表,他以自己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与欧美传统学之间形成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他与象征主义运动的其他作家一样,公开反对浪漫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直抒胸臆的创作方法,主张诗歌要靠“直觉”表现“内心”。他同时又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包括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区别,主张将批评的重点投向社会化领域。在学的表现形式上,他提出并坚持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伤方法。《荒原》是他上述诗歌理论主张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只有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地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以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艾略特的《荒原》以其诱人的思辩力量震撼着诗坛。作者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和思考整个人类与人性。作者经过加工、培养,使诗之思辩、诗之哲理与形象、情感、语言相结合,即思辩依附于形象、思辩交融着感情、思辩借助于语言。由此展示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  相似文献   

12.
拼贴和色彩运动是立体主义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绘画特点和技巧,它体现了20世纪初艺术家们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世界的要求。对人类零碎生活经验的重新整合同样也是诗人艾略特的美学追求,在《荒原》中得到了完美再现。《荒原》的拼贴手法主要通过剪辑和内嵌材料两种方法来实现;色彩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荒原》的象征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女性被认为是拥有新生力量的"圣母",是能拯救文明的天使.本文也正是从西方文化中的"天命理想"入手,具体地分析了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认为,<荒原>中的女性都堕落成了毁灭文明的恶魔,唯一的天使"风信子女郎"也只不过是人们脑海里破碎而美好的回忆,于是荒原的继续荒芜成了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永恒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有三个来源: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品、现实生活。这些女性形象及其话语互相并置、相互呼应,给《荒原》搭起了一个框架结构,充分展现了诗歌主题;同时反映了T.S.艾略特对女性有歧视和对女性形象有扭曲的倾向,也展现了被“非个性化“理论掩盖了的诗人面对无法企及的最高实现的痛楚;更体现了诗人所采用的一种拯救“无序“为“有序“(order)的曲折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用弗洛伊德“释梦”及本能论的观点对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作品进行分析。艾略特的作品中充满了重叠的意象与象征,长诗《荒原》就采用梦幻式的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精神的幻灭和对社会的绝望。弗洛伊德学说为艾略特的诗作提供了形式及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卢云  李雪芹 《英语广场》2011,(Z5):14-15
The literature in 20th century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irrationalism presented in moder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Eliot attempts to use modern art techniques in The Waste Land to reveal a real life to readers.  相似文献   

17.
许多中外学者认为象征主义的经典诗作《荒原》是反现实主义的,笔者却从主题、内容、语言和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荒原》的现实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荒原》中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意象是该诗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它们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看似彼此无涉,实际上都有着或隐或显的内在关联,构成了围绕和深化主题的意象网络,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理念,艺术地反映出"一战"后欧洲衰微破败的客观现实和混乱无着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9.
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诗坛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杰出领袖,他的名字已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代名词。文章从其主要作品入手,分析其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