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和鲁迅同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深远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和编辑家,又同样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又深受广大青年爱戴的一代名教授和严谨学者,他们之间的关系自上世纪30年代迄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所瞩目的话题,乃至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文章详尽揭示有关施、鲁之争的“《庄子》与《文选》”这近百年的文坛公案,并全面论述了施蛰存与鲁迅之间多年互相支持与合作的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4.
《上元灯》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融入东方学的神韵,表现的却是施蛰存感怀往昔的情怀。对现代都市弊端的厌恶,对小镇传统的怀念,汇入从容舒缓的叙述中,使《上元灯》在怀旧情结的烛照下,呈现出古典美的诗情画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  相似文献   

5.
婵的形象让我们极易联想到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同是在封建礼俗制度下被压抑了人性,两人选择的抗争道路却截然不同。曹七巧采取的是报复,疯狂地向所有人,甚至于向自己的儿女报复。她的目的在于破坏,在破坏中得到一种快慰以麻木自己受伤的灵魂;而婵更多的是一种顺从,甚至自觉地维护,对于自己正常人性的渴求,首先感到不应该的恰恰是她本人。她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难道仅仅是由于所要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吗?我想原因不在这里。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于文学的态度。施蛰存对文学取一种欣赏的玩味的姿态,即便在后期加了些许社会的内容,他的本意也只在文学本身。张爱玲却不,她想告诉人们更多超越文学本身的东西,为了加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度,曹七巧的行为越激烈越好,题目“金锁记”那充满象征的寓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而施蛰存纯文学的态度与眼光,让他有时拒绝关注更多社会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以往关于《魔道》、《夜叉》这类怪诞的小说分析极少。只是指出它们对于人物的变态和病态心理作了一定程度的解剖和表现。这样的结论对于文本主题的开掘还远远不够。《魔道》是一篇极度寓言化了的小说,文本中种种隐喻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性文化的含义。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施蛰存的《魔道》,时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令男性人物感到恐怖的已不是“大哥”式的家长,而是“妖妇”城市情欲世界的征服者,她们令男性陷入一种人格与精神分裂的状态中。文本中这几个令“我”神魂颠倒、恐惧害怕的女性形象,有着从陈夫人、巫婆到埃及艳后的僵尸的流变,即从年轻、衰老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其中蕴含着作家及小说中的“我”对美人迟暮的恐惧。  相似文献   

7.
现代心理学上将色调和人的心理、性格联系起来,探寻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色调有着不同的隐喻和象征,于是便衍生出了色彩心理学。施蛰存不是心理学家,但却是这个领域的较早涉足者,并且取得了斐然的创作成就。施蛰存短篇小说《魔道》中频繁出现的两种色调---黑色和白色均有典型的暗示指向,以此为切入点来分析探究人物心理活动轨迹,可以更确切地理解小说的脉络、思路和主旨。  相似文献   

8.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施蛰存《鲁迅的〈明天〉》既不全面又不深入。整篇小说的叙事场景与情节应置于相互关联的语义网络之中。单四嫂子把利比多努力倾注到宝儿身上,极力用宝儿压抑阿五的出现,用母子爱压抑异性爱,以应和王九妈等人构成的他们以及鲁镇上的古风。异性爱以母子爱的面目得到合法的替代与满足。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创作了大量颇具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他的小说《花梦》通过女主角对情感逻辑与物质逻辑博弈的再现,表征了都市人的非理性与欲望化的存在。作家通过对欲望书写来表达他对女性存在的关注与对社会现实的另类探求。小说中的女主角既摆脱了传统的规约又不受现实的束缚,虽然在观念和身体上获得了解放,但离思想和精神的真正解放还有一段距离,她虽挣脱了人的奴隶,却沦为了物的奴隶。因此,当时的女性主体意识还未真正觉醒,女性还未获得真正意义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智者施蛰存     
《中文自修》2001,(6):21-21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是一位学者,对古典诗词有深入的研究,《唐诗白话》即是其古典诗论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诗歌本体论和功能论、古典诗歌创作论、古代诗人批评论和诗歌鉴赏论3个方面,阐述了其诗歌的看法:诗歌是用形象思维来言志或抒情的句法整齐、音韵和谐的文体。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心理分析小说的大师,施蛰存的小说理论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以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历史小说观及都市文学观。此外,其小说理论标攀自由与创新之旗帜,坚持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对小说的文体形式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两则随笔,皆为《史记》而发:一,抓梳,论列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与茅坤“各得其物之情,而律于心“说的渊源关系;二,追索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代打出“一家言”的旗帜所为何来,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5.
一艺术与ideology “ideology”是个拉丁语词,“ideo”源于希腊语“t’δ ε’α”,即观念、理式等,“logy”表示“……学”、“……科学”等,所以可以译作“观念学”或“观念科学”。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和徐訏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独树一帜,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色彩的描写,从不同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作家的审美特点。本文以《魔道》与《鬼恋》为例,深刻剖析他们作品中以黑色为基调展现出的丰富的色彩性,以及渗透在作品中的不同蕴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施蛰存和徐訏的整体创作。  相似文献   

17.
1949 - 1957 年夏这段时期是施蛰存从事文学翻译的黄金期,他翻译了大量东欧国家的小说佳作。施蛰存在此期间翻译的作家作品,是他以前关注欧洲弱小民族文学的继续,同时也可看作他对鲁迅的相关翻译选择有意无意的实践和继承。同时,他选择的苏联和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恰好也与当时的文艺政策、外交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105-109
独语是作家在个体状态下的独自思考,是一种封闭式的关注心灵的自我对话和心灵剖析。独语散文,是以散文形式加以释放的内心独白。史铁生的散文采用"独语"这种话语方式,展现个人世界的无穷以及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深邃。从独语散文的产生原因、独语所要寻找的"心魂"以及达到自我的解救和觅得心灵的"独语"诉求三个角度分析史铁生独语散文的风格和内容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独语散文的魅力和文学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创作,将自己经历苦难后悟出的哲理融于创作中,使得他的散文在质朴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思辨的哲学气息,他的这种个体性书写为当代文学史开辟了新的一种散文书写范式。在史铁生散文的哲学叙事中,他总结出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三种人生的根本困境,并给出了超越这些困境的方法。论文就是以史铁生散文的人生困境为出发点,探寻其超越困境的根本方法,并试图发现这种超越性的美学欣赏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