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的瓦解和两税法的实施使土地私有制化的趋势日渐加快。传统生产关系的变革孕育了一支新兴的社会力量"富民"阶层。历宋元直至明代,这一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之一,而且其影响已深化到社会的诸多层面。明代的江南地区是国家的财赋之区,"富民"众多且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富民"之于教育,既有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利益的多元化考量。但从客观上来看,明代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富民"阶层有着不可分割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保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勋 《历史教学》2006,(12):13-21
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富民阶层.富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富民社会".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思想家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富民的重要作用,主张保护富民,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保富论"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处理国家与富民的关系,要求保护中国社会内部新的发展力量,实为一种具有崭新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大转型与社会深层变迁.  相似文献   

3.
富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明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拥有一定财富力量的富民阶层。富民的形成主要有力农和经商等多种途径。他们与身份性地主的显著区别在于除财富外没有其他任何超经济特权。正因为如此,在明代的赈灾救荒活动中,富民阶层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并为当时政府所重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富民参与到救荒活动中,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富民阶层。富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富民社会”。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思想家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富民的重要作用,主张保护富民,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保富论”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处理国家与富民的关系,要求保护中国社会内部新的发展力置,实为一种具有崭新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大转型与社会深层变迁。  相似文献   

5.
义利统一的事功思想是薛季宣经济思想的主要立足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薛季宣形成了他"义利统一、予民于利"的经济伦理思想,"核垦田、尽垦辟"的土地使用思想,"明法纪,本节用"的理财思想,"计税量科"的税制思想和边防经济思想,他的经济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家富国富民经济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义利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代自嘉靖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思想方面,"传统的崇本抑末思想和抑商政策受到了冲击","代之而起的是农商并重的思想","出现了一股用商品货币关系去考察一切事物的新思潮";①在消费观念方面,传统的"抑制消费的节俭观念受到了崇奢黜俭思想的挑战";②在生活风尚方面,传统的"拘谨、守成、俭约"和"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生活风尚在城市中为奢侈豪华、越礼逾制、纵情声色的生活风尚所取代.③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阶层剧烈变动.在社会变动中,富民阶层也日渐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的性质,富民在与国家力量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如果富民不能安分守己,或者不能满足统治阶层的需求,再出现一些天灾人祸,那么富民的经济地位就难以维持,甚至破产.  相似文献   

8.
贫民和富民都是历史不可或缺的"剧作者"和"剧中人"。历史"不能只写一面",富民问题无疑属于宋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富民包括大富、中富和小富,他们并非一概"为富不仁"。既不能"见富民就骂",也不能"见富民就捧"。在小富者当中,以勤劳致富者居多。两头小,中间大,"豪横"或"长者"都不是富民的主流。"富民社会"这一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富民养活穷人"、"富民是主要纳税人"等说法并不符合历史实情。不能把劳苦大众排除在外,片面地将富民视为唐宋社会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中晚唐起,富民阶层逐渐崛起。富民阶层成为城乡放贷的主要力量,对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起了积极作用。富民阶层在放贷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牟利,显示出其作为新的阶层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富民'、'农商'、赋役等牧民理政方式和南北整合,近年来相继成为多维度诠释中国古代史的切入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阐释:或依据富民阶层崛起且居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认为中唐以后是'富民社会';或主张宋以降狭义的江南属于典型的'农商社会',明清国家、社会、文化总体形态又可称'帝制农商社会';或从财经政策层面探讨宋、明政府...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社会保险,几乎把社会保险等同于社会保障。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也是由这三部分构成,并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保险工作,民政部负责社会救助和部分社会福利工作。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排除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这外是对社会保障的片面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社会保障知识,避免对社会保障的误解,同时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建议将“劳动与社会保障”称为“社会保障”,并增加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六形态”和“三形态”,“六形态”和“三形态”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二者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两课”社会实践教学能充分体现“两课”教学的发展方向,是评价“两课”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能鲜明体现“两课”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阐述了社会实践教学在“两课”教学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卢梭、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影响着话方宪政的产生、发展。本文从社会契约思想及其与西方宪政的关系人手,结合我国宪政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契约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将会推动我国宪政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旦信念基础瓦解,道德就面临危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场道德危机。一方面以宗教或形而上学为信念基础、以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传统道德,作为一种整体的范式,在现代社会丧失了其有效性;另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在其信念层面上必须经得起现代理性的反思,并将基本的公平价值包含在内,但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比较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主体理性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公平原则,此外,权钱交易、裙带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又严重破坏了现代道德对公平原则的基本信念。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社会的崛起,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复杂变化,其中尤为明显的是社会交往方式的演变。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缺场交往"频繁发生,并作用于人们的交往过程与结果,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缺场交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促进了社会交往的时空无限压缩,促发了"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的产生,进而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对象与规模,提升了交往效率;与此同时,"缺场交往"使传递性经验成为参与者重要的经验积累方式,提高了经验传递的速率和效果。以"社会交往"为重要研究内容和"经验研究"著称的社会学理应面对这一变化,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以准确把握网络时代"缺场交往"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迭出的时期,社会意识形态要预防“塔西佗陷阱”.第一,既要预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体系缺失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公信力,同时也要警觉宣扬和传播这些思想理论体系之社会工具的公信力问题,还要警觉社会信任“韧带”脆弱状况危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正常运作.第二,要厘清社会意识形态依靠的各种社会工具的不同功效.第三,要分析导致“塔西佗陷阱”的社会深层原因,认真解决在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背后的那些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矛盾问题,要积极面对这些年来凸显的劳资矛盾、干群矛盾、贫富分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矛盾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在这些地区,原有的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对城市景观、居民观念、经济结构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有的还相当尖锐。文章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中村”的内部冲融和外部冲融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学业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比较会对个体的学业自我概念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大鱼小池塘效应是二者互相平衡后的纯的结果,具体表现为较强的对比效应和较弱的同化效应,因此最终还是表现出了消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以竹条或木杖打人都叫“笞”,它是一种惩戒性的轻刑。在西汉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笞”罚使用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