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没有对生成心存期待,那么预设必然僵化。重视生成,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3.
晋瑛 《四川教育》2005,(11):33-33
课堂是一个流动的生命历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成,抓住“生成”需要智慧,有意识地“生成”更需要智慧。抓住“生成”,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把“教学意外”转变成“教学资源”,整合进课程。其实,教师应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智慧的展现过程。变化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的教学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有意识的“生成”,要求教师课前精心“预设”,通过“预没”促进“生成”。“预设”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思考、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过滤”、对教学经验进行梳理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又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积淀过程。 教师工作垦充满创造的劳动,教师只有智慧地教学,才能在生成学生智慧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巨大的精神财富,获得长足的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4.
王大伟 《山东教育》2005,(28):34-34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是在读者与之对话中生成的。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何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并努力促成“对话灵光”的创生呢?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活动课对生成性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关键是把握“动态生成”,使整个活动过程形成一个发展、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完全即兴创造,需要预设,同时也需要非预设的生成.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最终促成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实现认知的提升和行为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课堂上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并及时将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得以开发。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现象,生成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实施生成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无效生成或无引领的生成等现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生成”走向“有效”呢?下面以“方程的意义”为例,谈谈在教学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生成”则更为重要。教师只有做有心人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才能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儿童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那么教师在主题生成中应持什么策略昵?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必须针对该系统中“教活动”与“学活动”、“儿童化”与“数学味”、“预设性”与“生成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等几对重要关系进行辩证处理,这样才能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之处在于它在自己的生存中生成了自己的本质(存在);而且,此在的自我生成,是在神秘的情绪体验一畏、烦、死中,由于人领悟到自己是被抛进自己的多种可能性的筹划之中,从而克服“共在”这种异在,才出离沉沦,直面此畏,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的这种自我生成观,实质上不过是唯心主义先验自我本身的神秘内省或主观反思而已,它既非现实的社会生成,亦非真正的实践生成。这一点,与我国传统哲学力主人的社会生成或社会认同有别,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生成相距甚远。明乎此,才能走出当代人学研讨中因偏离实践、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生成的“准存在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11.
李敏 《吉林教育》2009,(7):24-25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在“意外生成”中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12.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文章探讨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出地理教学中关注和利用有效生成的实施策略:教师要真心接受生成,精心预约生成,诱发动态生成,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因势利导,对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使用教学机智,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面对这样的生成,只要我们教师能做教学的有心人,灵活、合理地使用,就一定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灵动和活力.当然,学生精彩的“生成”,需要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才能从学生的思维中“闪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怎么才能使学生的精彩“生成”不断呢?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4.
陈东 《教育》2007,(18)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预设中必须有生成,生成又离不开预设。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教师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因它的生成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才使我们难以把握,但是也只有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才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使课堂精彩纷呈。一、未雨绸缪,课前充分预设教学是一种有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形而中既非道,也非器,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可谓“机械式”的“器物学”,长于分析和机械制造;而中国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合一”为前提而产生的“气象学”为基础的生成论的研究传统,长于对生命和整体的把握。二者是彼此独立的两大科学传统。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的命运,不是被证伪,而是被打败。世界未来科学的发展,将取决于中西两大科学传统的会通与互补。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价,才能在中国文化现代发展中摆正中国传统科学的位置,才能在世界文化和世界科学的未来发展中,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观点已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因为只有在“慢”课堂中,学生才能充分感悟知识的生成和方法的本质.本文将基于初中数学“路径之瓜豆原理”教学,对“慢”课堂和“灌输式”教学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有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9.
前人有这么一个比喻: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要行得快,就得有利于航行的条件。掌握了有利的条件就等于掌握了学习中的“顺流之水”。有“顺水”还得会“推舟”,这样才能成功。学习如行船,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随波逐流,那只能在起点与终点间徘徊,“顺水推舟”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细节,在泛起涟漪的同时适时地推波助澜,这样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以学定教的课堂,生成的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待“生成点”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如何催生生成点,生成点如何演绎?很多教师在“生成点如何演绎”的问题上,做了很多实践和突破,但很少关注生成点的“催生”。“催生”教学的生成点,才是“学”的开始。因此,“催生”生成点,是以学定教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