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讲解提示。有些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如果学生不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句子含义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讲解或提示。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必须先跟学生讲解当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的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句中“黑洞洞”、“碰壁”等词的含义。。、朗读品味。有些句子的含义看似极易理解,但句中的情感必须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如讲《狼牙山五壮土)}中“五壮士”跳崖时所喊的口号,就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壮士们的英雄气概。三、对比探究。有…  相似文献   

2.
一、品词解句,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小学教材精选课文,其语言特点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要抓重点词、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古井》一文,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词是“温情”,“哺育”两词。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渗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一、品词解句,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小学教材精选课文,其语言特点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要抓重点词、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古井》一文,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词是“温情”,“哺育”两词。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渗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也谈语感的培养肥东县滨湖乡养正小学吴和生一、在语境中理解和感受语言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如果孤立地讲解“雪中送炭”一词,学生对其感悟只能停留在“下雪天给人送炭”的表面感知。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读与“雪中送炭”有关的几句话,然后让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5.
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通过几年语文课教学的实践,我以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效果比较好。一、在讲解字、词、句和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在语文课教学中,我坚持把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教“国”字时,不仅浅显易懂地讲解“国”的意思,还引导学生组成了“中国”。“国旗”、“国徽”、“国家”……许多词语,又用这些词语练习口头说话…  相似文献   

6.
贾得禄 《青海教育》2004,(11):45-45
化学的“千变万化”中,各知识点之间,各理论之间有很多相似点、近似点。如能经常地对比分析所学知识,就有可能既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不至于知新忘故,新旧混淆。现就化学教学中分析对比法的应用作几点探讨。一、分析对比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和词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发生混淆的“字”和“词”有:“合”与“和”,“溶”与“熔”,“氨”与“铵”及“胺”,“焰色反应”与“颜色反应”等等。对此,采用分析对比的讲解方法,把重点放在各个字、词的内在含义的讲解上。凡是出现“合”的地方都指的是化合,如化合物,而出现“和”的地方都不是一种纯净…  相似文献   

7.
一、在比较中讲解词语。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这篇课文文句优美,所描绘的景色也十分迷人。教师讲授这一课,就要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来让学生感受这份美。讲解春天景色时,品析“抽出”一词,教师首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抽出”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拟人),其意思相近于什么词(长出)。比较讨论“抽出”与“长出”区别在什么地方?通过联系实际,已知“抽出”是一般人的动作,速度快,教师通过做动作帮学生领会“抽出”不仅比“长出”快,且形象地写出枝条生长的动态,体会树木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生长得生机勃勃。经过比较,学生深…  相似文献   

8.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丰富学生的词(?),提高学生运用词的能力。在词(?)教学方面,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细致的讲解,明确的交代是保证学生用词恰当的重要方法。如我校两个五年级班,甲班的教师在讲解“趴”一词时,形象地说明了它的含义,又交代了它与“爬”的区别,学生都懂得了“趴”的姿势;乙班的教师没有清楚地讲明它的含义,学生就把“老师站在黑板跟前写字”说成“老师趴在黑板上写字”。甲班的教师在讲“刷刷地”一词时,明确地指出“刷刷地”是什么样的声音,因此学生能正确地了解这个词的含义;乙班的老师没有确切的指出它的意义,因此学生把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所发出的声音也写成“刷刷地”。  相似文献   

9.
我教词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有意义的单位。理解词语不仅对阅读有好处,对积累和丰富词汇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词义的讲解一点也不能含糊,一定要尽量设法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确切含义。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通过分析语素来讲解词义是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如第五册《给自己写信的人》中“废寝忘食”一词,通过提问,学生分析出各字表示的意思,然后使  相似文献   

10.
词语积累法     
在教材阅读中恰当地运用“词语积累法” ,是教师进行有效积累的一种重要操作方法。不仅如此 ,它还能让中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学会积累词语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从丰富多彩的词语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效的词语积累法。1.“滚雪球”法。即像滚雪球一样 ,以一词为触点 ,“滚”出许多有关的词 ,将词的“雪球”越“滚”越大。如学习“恬静”一词 ,就可以让学生把过去学过的“平静”、“寂静”、“幽静”、“肃静”、“沉静”、“宁静”、“安静”、“镇静”、“娴静”等意义相连的一组词拿来比较 ,真正弄清其相…  相似文献   

11.
一、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总是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推敲,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真情实感。如《月光曲》一文,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这样写道“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边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教学中,紧紧抓住“望了望”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贝多芬由屋外听琴到屋内弹琴的经过,来体会他由同情到动情的感情变化,体会正是在这“望了望”的一刹那,他产生了要把美的音乐献给这对穷兄妹的激情。二、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材中有…  相似文献   

12.
听说,有位小学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应考,竟“创造”了一种“万能造句法”,譬如,要做“用规定的词语造句”这类题,这位老师便教给学生一个“窍门”——一个填词造句的“万能”格式。这个格式是:老师让我用××造句。如题目要求用“愉快”一词造句,他就造成“老师让我用愉快造句。”这一现象在某些中学也有。有位初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造句“格式”是:××是个×词。如要求用“爱护”一词造句,学生就造成:  相似文献   

13.
上学期我们重视了词汇教学,在启发工作、初步了解课文、生字新词教学、分析课文、朗读指导、复述以及布置作业等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都渗透了词汇教学的因素。一、在启发谈话之后,初步了解课文之前进行词汇教学。这时所教学的词汇有两种:一种是专门名词,如“斯大林的学生时代”一课里的“约瑟夫”“高加索”“毡帽”等;一种是比较艰深的词,如“脏手受屈”一课中的“委屈”。这些词在启发谈话之后教懂学生,可使学生减少初步了解课文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我们教学这些词是联系课文进行的。如王世镇老师教“约瑟夫”“高加索”,就联系课文告诉学生:“约瑟夫是斯大林的名字”,“斯大林小时候就是在高加索  相似文献   

14.
一、演示法。教师将教具直观地显示给学生看或做一些示范性实验,能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对词义的感性认识。如教《蒲公英的种子》中“毛茸茸”一词,我先利用录像和简笔画让学生欣赏“毛茸茸”的小花那可爱的样子,然后出示一个雪白的小绒球,让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毛茸茸...  相似文献   

15.
王卫红 《福建教育》2007,(12):55-55
拜读了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实录,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李老师除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景美、文美外,还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理解“欣赏”和”观赏”这两个词时,她采用比较辨析法:先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桂林山水的画面,再回扣课文问学生“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从而引出新词“欣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义;再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学生回答“观看”,李老师以“观看桂林山水,也可以 ,  相似文献   

16.
<正> 串联法在进行词语教学时,把一个词中的关键字当作重点讲解.在理解和掌握这个词的基础上,再用这个字串联其它词语,使之互相连类,举一反三。如讲“鄙视”一词,就把“鄙”字作为关键字,先讲清“鄙”字的意义,再讲“鄙视”的词义,然后便可从“鄙”字串出“鄙陋”,“鄙弃”和《故乡》中的“鄙夷”来.这样进行词语教学就不是笼统地讲解词语,而是讲授一词连及其它,学员只要记住其中某一个词,便可以联想出其它词语,充分利用了成年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长处.但串词尽量以课本中的词为主,兼顾使用频律较高的词语,不可漫无边际的串下去。如“伟岸”一词,关键字是“岸”,可先串出常用词语“道貌岸然”,这样便于理解“岸”字,串到这里也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7.
国画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怎样在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美术教师所忽视。下面就此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从绘画工具上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笔、墨、纸、砚”是国画传统的绘画工具,它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人们称之为“文房四宝”。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文房四宝”的悠久历史,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的知识。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制笔厂、造纸厂,请工人师傅讲解和演示毛笔及宣纸复杂的制作工艺,回校后组织学生座  相似文献   

18.
初三文言文总复习,量大,有一定难度,我采用抓住重点,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并通过练习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现分述如下。一、古今对比,掌握不同点古今汉语不同点之一,是古今词义不同。古汉语中有一部分词一直沿用至今,其词义毫无变化,如“寡人”、“妾”;有的词换成了新词,如“曰”换成“说”。但有一部分词,词义发生了变化。如“则有去国怀乡……”的“去”是离开。“永之人争奔走焉”的“走”是跑。对此,提示学生要特别注意,重点掌握,切不可望文生义,造成误解。讲解古今词义对比,可让学生从四方面进行辨析。①词义扩大,如“是女子不好”,古“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今扩大到品德等方面;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妻子”指  相似文献   

19.
小学讲读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宇、词、句、篇章结构。我在进行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时,主要抓紧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讲解清楚”,一个是“多写多练”。“讲解清楚”和“多写多练”都是根据课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汉语词汇丰富,句式多变,如果在教学中孤立讲解,漫无目的地追求讲深讲透,那就容易使基础知识教学与课文讲解分离开来,不能达  相似文献   

20.
《吊灯和鲨鱼》是一篇说明科学道理的记叙文,文中三次用到“发现”一词,两次用到“发明”一词。如果仅机械地凭借字义理解或者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模棱两可、不求甚解的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很轻松地区分和应用“发明”与“发现”,教学时可本着“词不离文”的思想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在讲发明故事中,自觉去运用这两个词语,然后在讨论中再辨析二者的关系,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 师:通过预习课文,哪位同学能给我讲一讲发明世界上第一架摆钟的故事。(由于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大部分学生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