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实用与功利揉为一体的杂文学观念使艺术散文在创作技艺和审美思维上得到锻炼,而散文家认识自我、追求主体自由则是散文自由与独立的标志。当散文家自觉地从自然和生命的高度进行诗意遐想与理性思辨时,艺术散文进入了它的鼎盛期。从历时性上看,赋、比、兴代表了艺术散文由方法向体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近日重读宋代大诗人梅尧臣《东溪》里的两句诗“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颇有感慨:古代散文好比生长了千年的“老树”,我们的古代散文教学怎样才能让“老树”“着花”。并进而让学生感到“老树”不丑呢?看时下古代散文教学情况确实令人不敢恭维:大量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个封闭圈,只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字词句以及其它古代言语知识方面的机械讲解;学生视古代散文为面目可憎的“老树”,只能触摸到光秃秃的“树皮”,而难以嗅到那积淀了千年的“花”的芳香。此种做法消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破坏了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散”,是与“韵”相对应的概念。中国的“韵”主要指诗歌,不但必须有韵,而且一向也比较“整齐”。相比之下,不押韵,句子长短不齐,与口头交际用的自然语言差不多的形式写成的各种章,就是“散”。  相似文献   

5.
清人刘熙载(1813—1881)是我国封建末世一位卓有建树的文艺批评家。清同治十二年(1873),刘氏将他”平昔言艺”蓄积的资料,汇刻成《艺概》一书。前人称道该书“涉览既多,会心特远”,论艺“多中肯綮”。新编《辞海》赞许它“编排有序,自成系统,虽只言大概,但精简扼要,多心得  相似文献   

6.
古代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散文是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散文和骈文并存;再往前追溯,就是“文”的概念,文与笔、文与言对举。而我们所讲的艺术散文又与“大散文”的概念不同。艺术散文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本质就是艺术性。当我们从这一美学特质出发,从艺术散文生成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和研讨时,就会大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是作者抒发主观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较好载体,追求意境的优美空灵与心境的独辟蹊径,一篇好的散文就如同一座心灵的大厦。然而,学生只能够看到散文表面的情境,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很难鉴赏散文的神形,要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教师要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和知识基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灵活把握散文的审美原则,依照散文的特性教散文,带领学生进入文质兼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语文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而古代散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中涉及的审美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将审美教育理念融入古代散文的教学中不仅能加强教学特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涵养心性,提升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的自然观也历史地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角度入手,阐释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四大发展阶段,包括神化说、致用说、比德说、畅神说,并揭示每种观念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散文的主要样式、成就、重要作家、流派及代表性著作,均有评述,从中可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脉络和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历来十分关注作品的谋篇布局,古代散文的结构主要有流线式、截面式和散点式等形式,主要体现了形散神聚、首尾圆合、曲折有致和整中求变等特点,在结构方法上体现了简繁得当、双线并驾、写此注彼和骈散间出等方法。古代散文作家们对结构的精心打磨,为散文的曲折、新奇创造了众多结构方法,从而丰富了散丈的结构形式,对于我们今天的散文创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具备审美能力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之一,也是人自身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游记散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好载体。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朗读激趣,移情入境;知人论世,出境远观;展开想象,入境品味;咀嚼回味,出境创造"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初中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建筑叙写,是我国建筑文化中一笔宝贵的遗产,最早见之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自东汉开始,中国关于建筑的描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提高逐渐繁荣,出现了班固的<西都赋>和<东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从中可见当时都城的规模、气派和精湛的建筑艺术.南北朝时期,寺庙建筑在<建康实录>中有真实的记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是中国描写亭阁的佳作.唐宋以后,我国的古代建筑逐渐趋于个性化.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客观上成了先秦时期宫殿建筑的一次总结,成为治古建筑者和中国建筑史者了解先秦时期我国宫殿建筑情况的必读之文.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苏轼的<放鹤亭记>等,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的亭阁建筑并表现了人文情怀.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和再创造时期,在众多作家的笔下都得到了再现.关注和重视中国古代散文中关于建筑的叙写,不仅对当代作家写好建筑名篇有启示意义,对后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也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研究古建筑,研究建筑史,不能忽视古代散文中的建筑叙写.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古建筑、古建筑史的宝贵资料,而且可以见出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继承与弘扬这笔文化遗产,是我国作家、建筑家和文学研究者、古建筑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以“格物”为逻辑起点.以“味象”为基本方式,以“物化”为高峰状态,以“虚静”为心理条件。这些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春树夏花,造化在我。人,即“我”,也就是审美创作主体,在美的生成与审美创作活动的开展中占有核心的和主导的地位,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审美旨趣和审美风格。同时,作为审美创作主体的人在对造化万物进行审美的观照活动中,不同的人,其审美感受则是不能尽同的。同一黄山,有的人赞赏其云海的波诡烟谲,瞬息万变;有的人则感慨其飞瀑的飞沫反涌,烟雾腾空;有的人夸耀其石峰的雄姿矗立,英挺非凡;有的人则美誉其青松的峥嵘遒劲,俊逸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为人类提供了三组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及感物与体物。前者言对象自然之审美欣赏与环境自然之审美欣赏;中者言静态地欣赏自然与动态地欣赏自然,后者言以自然表达自我与同情式地体验自然对象之命运。其中,游物与感物尤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主导方法。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此二者自有其主观性与肤浅性之局限,当以观物与体物之法补充、超越之。上述三组方法既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个性,同时对当代人类环境审美具有普遍性借鉴与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洁 《华章》2010,(36)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自然规律理应成为审美活动的重要尺度.黄金分割的美学意义来自于这种数学模式在自然界中的合理性.它同其它自然规律一样,被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逐渐认识和发现,同时审美活动又要符合自然规律,从而便使黄金分割赋予了审美特性.这是审美本质的"自然人化."  相似文献   

19.
散是最能表现主体精神和最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形态的学体。中国现代早期散充分体现了这一审美特质。然而这一审美特质在三十年代之后逐渐消弥,深刻原因是社会政治学模式的“君临”作用。当代散表面的繁荣无法掩饰散应有的审美特质的遗弃和失落,只有开放的化背景方能培育出绚烂美丽的散之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其悠久的历史相比,中国古代散文译入法国的时间要晚得多,直到 20世纪方才引起法国汉学家的注意。本文将考察20世纪以来法国出版的中国古代散文译本,全面梳理法国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翻译成果,深入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译介的重点与特点,以弥补我国目前对中国古代散文在法国译介状况认识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