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除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外,表现在书中的庄子那种大言、狂放、达观所寓含的不与黑暗统治者同流合污、大胆抨击社会弊端、蔑视礼法权贵的独立不羁人格以及他对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都对后代社会产生了深巨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虹波 《学语文》2005,(3):37-37
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好一丛高洁的菊!“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不为世尘滋垢的菊!鄙薄利禄,蔑视权贵,不甘屈辱,嵇康、庄子、项羽,好一群高扬自己独立人格顶天立地的人!  相似文献   

3.
有趣的灵魂     
庄子,一棵守望月亮的孤树.他自由逍遥的生命气质,洞开了一个与生活、自然相处的生趣盎然的世界. 他超然于外,俯仰天地,游目骋怀.面对妻子的不幸离世,"鼓盆而歌",视生死若四时运行.他认为,人之离去,只是寝卧于天地之间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物累,他以天人合一、物心一体的生命智慧,让精神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即便清贫,他依然享受着庄周梦蝶式的心灵桃源.他拥有自由的性灵、丰盈的内心,笑看风云,纵然世界冷若冰霜,他依然活得热气腾腾.这就是庄子,一个怀抱自由、融入自然的有趣灵魂.  相似文献   

4.
美国19世纪重要超验主义作家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一书,折射出东方道家思想色彩,其表现之一即是书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与中国庄子思想的人生观颇有相契合之处。《瓦尔登湖》与《庄子》所体现的人生观主要有三个契合点:崇简抑奢、返璞归真;辨明本末、不为物役;独立自由、精神超越。这种契合体现了梭罗与庄子的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5.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现实灾难以及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现象,庄子有深刻的体悟。他提出的独特的救世之方,是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逍遥自适的心灵境界;以顺世存身为生存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治世理想。庄子救世之方的实质是精神自由,有消极的一面,但也不可忽视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道”是庄子认识论的最高对象和最终目的。庄子所刻意认识的目标就是“道”。那么,“道”究竟是何许东西呢?从《庄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庄周所谓的“道”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1 “自本自根”之“道”。这种道的特征是自为根本,它是大、全、一、足的东西,是独立、完整的实体。它“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夭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等等。它的存在和所  相似文献   

7.
“与物为春”乃是因和谐融洽的物我关系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具体而言,它表现为“万物与我为一”与“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前者意味着主体消解了自我与他物之间、他物与他物之间的人为界限,主体与他物在道的层面泯然相亲。后者意味着主体与他物之间无心的顺应,主体既不以一己意志去主宰他物,亦不因功利关系而迎合他物,物我相宜无逆。庄子与物为春的审美体验,启发了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  相似文献   

9.
“道”是庄子学派全部思想赖以成立的基础范畴。因为,人与世界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取决于天地阴阳的合理性,后者又受制于庄学关于道的规定。于是,依据《庄子》本身阐释道的内涵是我们理解庄子学派的必要手段。在道的世界,庄子学派以为道是绝对的无。它迫使庄学返回现象世界在事实本身中给出万物的起源及存在的依据。“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庄子学派的道包括:a.“无为无形”的道本身;b.“生天生地”的“本源论”的道;c.“无所不在”的存在论的道。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对日常经验感物心动、情与物迁的情物关系进行了消解,同时重新建构了一种不为物转、情物相照的情物关系。情物关系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逻辑基点,同时也是理解《庄子》境界论美学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相似文献   

11.
道教生命哲学对青少年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道教生命哲学包含"天地之间,人命最贵""我命在我不在天""不以名害生,不以位易道""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以及"自然无为"等思想。对此,青少年心理教育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体验人生,实现自我;不为物役,人格独立;植根于爱,心理和谐;顺其自然,遵循规律。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蔑视权贵,主张“无用”,表现在哲学思想中就是追求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些抽象的思想,庄子赋予它以形象的文学因质,即丰富的想象和超现实的夸张、大量采用寓言、丰富多彩的譬喻等等,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色的文章就是《逍遥游》,本文就是以《逍遥游》为视角,管窥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文学因质的。  相似文献   

13.
学界关于道家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的论述似嫌不足。庄子的“逆之则败,顺之则成”的遵道贵和精神、“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的淡泊名利精神、“一而不傥”的人格独立精神、“应时而变”的创新精神、“物无贵贱”的平等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较大影响,道家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态,中国古人高度重视此种心态,因为审美活动离不开主体心灵的自由。“自由”心态具有超越权贵礼法、功名利欲、法度规矩等特点,对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艺术想象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审美创造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1,(3):42-43
庄子视权贵如腐鼠 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呢。”惠子很惶恐,想阻止庄子,于是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16.
赞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国大夫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佳话,一直流传到现在。宋朝包拯,不徇私情,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着。我国历史名臣范仲淹,无私无畏,身为“遣客”(被贬职),胸怀坦荡,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境况下,他不“忧谗畏讥”;即使“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也不能使他“宠辱皆忘”,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后忧,后天  相似文献   

17.
《庄子·秋水》由七篇短文组成,表面上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实则不然。这七篇短文都是围绕庄子的"人道合一"思想而展开,从"疑我"、"非我"、"忘我"、"真我"四个层面,对"人道合一"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客观环境和价值评判观念是影响个体认知"道"的重要因素;"不为物役",摆脱一切束缚,是"人道合一"的必然途径;顺其自然,人道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物”是庄子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物论作为庄子哲学具有范畴意义的理论,表述的是人理解和掌握物的活动价值评价,确证主体生存方式,因此,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支撑。本文分解庄子物论的理论层面之一:是形上与形下叠合而成的道物互映,重点分析了其形上学本体原理由“道—物”思维方式向“人—物”思维方式转化的特点,认为“道”、“人”、“物”三元互映于生命形式是庄子物论的至上境界和圆满终结。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包含独特的思考和视角。庄子所谓“天”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自然之天”的自然界 ,另一层则是具有形而上的价值意味的“自然而然”的境况。庄子反对将“天”与“人”割裂开来 ,认为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 )。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应该采取一种恭敬的态度 ,不可恣意妄为 ,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庄子主张以“道”观物 ,反对以“己”观物。从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万物是不同的 ,比物要高贵得多 ;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汉代道家学者严遵的道德观进行了初步探析,指出了他以《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本体论和《庄子》的相对主义作为哲学基础,集中阐发了“无为自化”、“返归真朴”、“和者道德之用”、“细名轻物”、“知足知止”,以及“留柔居弱”、“不为刚强”的道德取向。这些不仅在中国古代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亦具有历史借鉴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