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乡绅是《范进中举》中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从出场到退场作者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可以说,在本文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他的背后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没有接到任何邀请,主动来到范进的家里,主动与范进攀谈。先是以“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样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歉意,希望范进能谅解他。接着便使出浑身解数与范进套近乎、拉关系,什么“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什么“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连祖师爷都拉了出来,本身二人不是…  相似文献   

2.
小议胡屠户     
谈到《儒林外史》,许多人会联想到“范进中举”这个情节。通常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范进中举后如何发了疯,我以为最令人咀嚼的不是范进本人,而是他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本人是个杀猪的,没文化,属于社会底层。但他完全通晓阿谀奉承之能事。作品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先前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拿了“—副大肠和一瓶酒”,与其说是来贺喜,不如说是来训斥。他把范进称为“现世宝”(丢丑的家伙),说范进“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称范进是“烂忠厚没用的人”。还自以为是地“教导”范进:“看…  相似文献   

3.
看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同学,恐怕都知道吴敬梓笔下的胡屠夫吧!在范进中举前,他说范进“尖嘴猴腮”,不像张府那些老爷,“一个个方面大耳”,说范进赶考是“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却说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府上那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夫前面对范进  相似文献   

4.
现行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世态和人情。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真实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一、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情节介绍《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的后半回,原文回目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很精彩的一个故事。本文描写一个叫范进的穷书生,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毒害很深,拼命猎取功名,一心想挤进仕林。可是他考了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是历来中学语文课本必选的篇目。原因是它既塑造了一个典型生动的人物范进,而且能让大家从中看到一个残酷的事实——科举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这制度怎么害人。说“范进中举”,不能不说,下背景情况。吴敬梓生活的年代,清政府已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朝的统治,钳制思想,他们就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手段。  相似文献   

7.
析读法     
“析读”就是独立地对一篇课文进行篇章段落的准确分析。其步骤大致可以分为①整体感知 ;②美点揣摩 ;③精段赏析。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分析品读 ,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课文的目的。“整体感知”是指通读课文 ,概览一篇文章的全貌 ,抓住一篇文章的要点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以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为例 ,我们可先从整体上感知以下要点 :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范进中举。(可以此感知主要内容)2.小说写的是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际遇。(可以此感知全文结构的两大层次)3.“中举前”主要写了两件事 :①初进学 ,胡屠“贺喜” ;②借盘缠 ,范…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悲剧的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何以范进要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至垂老仍要再试呢?读书人对名的追求是一个原因,但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起更大支配作用的还是利的诱惑,虽然这一点也许许多人不愿意坦然承认。不是么?你看范进中举之前,家里穷得“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及至中举后,又是“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的银子,又是“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的房子,就都送…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强横霸道,凶恶残酷,对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凌辱,中举后众人争相送米送鸡送酒,极力巴结讨好,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忙去拜访,送银子,给房子,攀附拉拢唯恐不及。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如何这般了得?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范进是文木老人在《儒林外史》中着意刻画的丑儒之一。渠热衷功名,迷恋仕进,一旦中举即四处秋风,进士及第后又上下联络、门生勾结,可谓俗极、恶极。然范进生来贤良,想来同“荀枚”“匡迥”之辈不曾两样(可参范进中举前之言行)。渠毕竟不是性恶之人,成为儒林败类虽非偶然,却似也有根由可寻。  相似文献   

11.
细细玩味《范进中举》中的对话,真让人回肠荡气,拍案叫绝。哪怕是几句看似极为平常的“寒喧”话,也无不蕴含着弦外之音,透出说话者的机巧和奸诈,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遭:“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的第一句话含有两点信息:一是拉扯关系。  相似文献   

12.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重要的人物 ,也是作者着意刻划的被科举制度折磨得如痴如狂、迂腐可怜的艺术典型形象。尤其是他中举“痰迷心窍”而发疯的闹剧 ,更是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从祖国传统中医理论的角度分析范进中举发疯的病理机制 ,作者如此描写是符合现实生活的艺术真实。范进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它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通过范进这个“现世宝”“穷鬼”一夜之间发迹而成为“老爷”的描写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态。范进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文学形象。在这篇作品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范进的笑。作者对范进的笑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栩栩如生,让人叫绝。  相似文献   

14.
《范进中举》一文我已教过了十几次了。每次指导学生精读“范进中举发疯”的精彩段落,课堂气氛总是十分活跃。吴敬梓对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的精湛描写使人叹服.历来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绝佳蓝本。但今年,我却有了新的想法.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5.
炼词举隅     
长军 《初中生》2012,(35):13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写范进中举前贫困落拓,乡试前向丈人借钱,被胡屠夫骂道:"……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了……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在胡屠户眼里,秀才女婿只是个癞蛤蟆,把其想中举定性为想吃"天鹅肉",这令范进毫无自尊可言。而一个"天鹅屁"更把侮辱推向极点。从"肉"到"屁",胡屠户  相似文献   

16.
说明:《儒林外史》堪称中国讽刺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一点在阅读《范进中举》时可见一斑。在中举之前,胡屠户对范进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中举后,胡屠户换上了另一副嘴脸;昔日“尖嘴猴腮”,如今却变成了“方面大耳”;“癞蛤蟆”摇身变成了“文曲星”。不仅如此,他还要跟在“贤婿”的身后,将滚皱的衣服小心地扯上几  相似文献   

17.
平心而论,科举制度并非一无是处,有弊端,也有合理的一面。但其弊端,确实是愈演愈烈。于是在1905年,清王朝自己废了科举。吴敬梓着眼于科举制度的弊端,使我们在《范进中举》中看到的简直是一出荒诞剧。中举是喜事,喜事怎么成了荒诞剧?揣摩吴敬梓的讽刺艺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一般的情形,新举人年方二三十岁,家境甚好,亲戚也属士大夫阶层,中举之日会有这样一出荒诞剧吗?喜庆当然是喜庆的,断不至于像范进那样喜得疯起来了。这么一想,可以弄明白吴敬梓怎样构思一出荒诞剧了。事实上,乡试、会试、殿试一出榜,喜欢若狂、…  相似文献   

18.
一“、变化”中探究1.人物形象的变化。例如《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探究可围绕范进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身份的变化……地位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刻思考,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变化,探究他们如此大变、巨变的根本原因。2.人物态度的变化。同样是《范进中举》,有关人物态度的变化可让学生从以下多方面进行突破: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认识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的礼物评价的变化……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名片也称为“帖”。如《范进中举》里张老爷来拜见范进时,就先请人送来“大红全帖”。古代拜见投帖的历史很久。秦汉之际,人们拜访谒见时,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但那时没有纸张,名帖只用削竹木而成,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西汉时称作“谒”,东汉时则称作“刺”。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大概都认为语文课是死板的,就是背背注释、课后练习题,听听课文得了,甚至有的同学说,上语文课容易使我们进入睡眠状态……但是,如果你听了我们班上语文课的故事之后,一定会对语文树立一个新的概念。有一次,我们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把这篇课文当作话剧来演。同学们听后高兴得欢呼雀跃,之后老师安排了一个角色。小江从家拿来一根肠和一桶水作屠户给范进中秀才庆祝用,小坤画一只鸡以作范进卖鸡用……接下来是分工,老师说:“谁愿意演范进?”“我,我……我也想演……”同学们都在争主角,最后,丁小龙演范进,他是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