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复习内容第一部分.静力学1.力有哪些基本性质?2.工程上有哪些常见的约束?其约束反力的方向如何?怎样画出正确的受力图?3.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什么?什么是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和解析条件?4.什么是平面力偶的等效条件?平面力偶有哪些性质?5.平面力偶系合成的结果是什么?什么是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相似文献   

2.
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是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的三个主要问题。由于力系的平衡条件是由力系简化的结果直接导出的,因此力系的简化又是三个问题中的中心问题。学习静力学必须掌握好力系的简化理论,下面着重讨论平面力系简化的问题。平面力系包括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平行力系以及平面一般力系。在这些力系中,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是两个基本力系,因为其它的力系最终都可简化为这两个力系,所以在研究力系的简化时应当首先研究这两个力系。  相似文献   

3.
<正>"静力学"在高考中的考点是"共点力的平衡",在考查这个点时会涉及"力的是矢量性"和"力的合成和分解"两个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出现,以生活中的情境为背景,很多学生不能将知识深入理解并运用于情境中,导致失分.下面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分析.一、高考中静力学及研究对象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的作用下平衡条件的科学.解题时,注意,"力系"指物体上的多个力;"平衡"指相对于惯性参照系静止或匀速运动.力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外效应,指物  相似文献   

4.
求解静力学中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是<理论力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求解一般分为四大类,即:求平衡时主动力之间的关系(增力机构平衡问题);求平衡时的距离x或夹角a;求平面桁架杆件内力;求约束反力.要顺利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重视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平衡方程选择.选法不同,虽然结论都一样(除中间铰上受主动何载外),但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却是相差很大.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就平衡时主动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求平面桁架杆件内力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讨论力系简化理论的理论依据、力系简化方法及平面任意力系合成结果等理论力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通过实例分析,为理解和掌握力系简化理论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1 单项选择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从以下两个平面汇交力系的力的关系图所得的结论中,( )是正确的。 图1 平面汇交力系关系图 A.力系a与力系b都是平衡力系 B.力系a与力系b都不是平衡力系 C.力系a是平衡力系,力系b不是平衡力系 D.力系a不是平衡力系,力系b是平衡力系 2)如图2(a)所示结构,给出的横梁AB的四个受力图中,( )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原理]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知,当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任意二力的合力一定是第三个力的平衡力.根据此原理,如使F_1和F_2的合力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都使橡皮条伸长到同一位置),则F_1和F_2的合力与F′等大同向.实验时,由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_1和F_2的合力F的图示,再作出F′的图示,比较F、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8.
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合成平衡法当物体受三个力而平衡时,常常根据任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来求解,即将三力平衡,化为二力平衡的问题。例1如图1—1所示,斜面倾角为θ,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该斜面上匀速下滑,则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大小,方向。解析如图1—2所示,物体受三个力作用:重力mg、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2和摩擦力F1。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指的是F2和F1的合力F,根据力的平衡条件知,F与重力m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mg,方向竖直向上。1.相似三角形法如果作图得到的是普通平…  相似文献   

9.
夏芳 《职业技术》2006,(6):61-61
求解静力学中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问题.是《理论力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求解一般分为四大类,即:求平衡时主动力之间的关系(增力机构平衡问题);求平衡时的距离X或夹角a;求平面桁架杆件内力;求约束反力。要顺利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重视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平衡方程选择。选法不同,虽然结论都一样(除中间铰上受主动何载外),但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却是相差很大。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就平衡时主动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求平面桁架杆件内力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功的定义式W=Fscos θ求解时,式中的作用力F必须为恒力,即力F在做功过程中其大小和方向都不能改变,如果F是变力,就不能用上式直接计算.下面就结合实例,介绍几种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的科学,平衡是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刚体是静力学中所采用的理想力学模型,在静力学教学中,我们主要研究三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一,刚体的受力分析。即给出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全貌。第二,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系的等效代替和力系的简化。所谓力系是指作用于刚体上的一群力或一组力。在保持力系对刚体作用效应不变的条件下,用另一力系代替原力系,称力系的等效替换。如用最简单的力系等效地代替较复杂的力系则称力系的简化。因此,力系通过等效替换或简化,可清楚地刻画出它对刚体作用的总效应。第三,刚体在各…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二十多所机械行业中等专业学校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由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学科组组织编写了机电类“九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65~85学时)。 该教材在基本保留《工程力学》教材的传统框架的同时,对静力学部分的结构作了大幅度调整。有关平面力系内容,传统的结构是按力系的分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分章,本教材则是按力系的简化和平衡分为两章,且突出了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该教材以能力为本,淡化了理论及公式的推导,强化了应用。教材删除了合力矩定理、法向加速公式的推导,对圆轴扭转时横截面的切应力,梁纯弯曲时横截面的正应力,只作定性分析,由定性分析直接给出公式。对物体受力分析及画受力图,画内力图,平衡方程的应用、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13.
大家知道,物体的一般平衡条件是:∑F=0,∑M=0.在求解一般平衡问题时,往往是根据上述两个条件列出方程组,通过求解方程达到求解目的.对于有些平衡问题,并非一定要同时使用两个平衡条件,因此又有人把上述两个平衡条件分为: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和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在解题过程中,若机械搬用上述方法,有时会使解题过程运算复杂,若换用另一个平衡条件,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下面通过几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4.
1左手定则的巧用 1)用以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安培力是F—BILsinθ,B和J确定了一个平面,并且在平面内二者的夹角是θ,安培力F则垂直于它们所确定的平面,所以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相似文献   

15.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f=uFN求解,静摩擦的大小则没有现成的计算公式,其值可在零至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取值,如何知道其大小呢?下面就分情况分别说明.一、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例)时1,则如依图据1平,一衡条件求解.物体受到两个水平力F1=2N,F2=10N的作用仍静止在地面上,求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解:由于F1和F2的合力向左为8N,而物体处于静止,故由平衡条件知,地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向右,大小亦为8N.二、物体处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则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例2如图2,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A叠在物体B上,mA=2kg,mB=3kg,一水平力F=1…  相似文献   

16.
中学物理中应用公式W=Fscosα求解功,因公式中F只能是恒力,即在做功过程中F的大小和方向都不能改变,如果F是变力,就不能直接用公式来求力F所做的功.但是在平时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阶段,当应用冲量的定义式I=Ft求力的冲量时,式中的F只能是恒力,即F的大小和方向都不能改变.而有的习题中却出现了求变力冲量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求解呢?有以下四个思路:  相似文献   

18.
1 静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平衡的一般规律,这部分基本内容分三个基本问题:(1)物体的受力分析;(2)力系的简化;(3)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作为静力学基本理论的应用这部分最后讨论了平面桁架、摩擦、重心三个专门问题。1.1 物体的受力分析在研究物体的平衡问题时,首先应该对所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即弄明白物体上受哪些力作用?各作用在什么位置?其方向如何?在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需要把所研究的物体从其相联系的同围物体中“分离”出来,也  相似文献   

19.
恒力做功可用公式W=Fscosα来求解,但如果是变力做功,即力的大小或方向在做功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就不能简单套用该公式了.那么,在高中知识范围内如何处理有关变力做功的问题呢?下面结合例题谈谈解决变力做功问题的七种方法.一、利用动能定理求解例1如图1所示,在一光滑水平桌面的中心开一小孔O,穿过一条细绳,当在其下端用力F竖直向下拉时,另一端所系的小球恰好在水平面上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现慢慢地增大拉力,使小球运动半径逐渐减小,当拉力由F变为8F时,小球运动轨迹半径由r变为r2.在此过程中,拉力对小球所做的功是A.0B.4FrC.3.5FrD…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的教法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