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用白话文写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对封建主义充满了义勇和正气的宣战书。《狂人日记》的发表,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它被公认为现代新文学的奠基石。茅盾曾高度评价了它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认为《狂人日记》使“中国人一向自诩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梅孜同志提出了《狂人日记》不大适宜于作语文教材的意见,他的理由有三:一曰表现形式独特、思想内容深刻,青年学生难以理解;二曰许多研究者看法分歧,给教学带来困难;三曰鲁迅先生自己“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最不愿意的是有人给小孩读《狂人日记》”。如果以梅孜同志的这三条为标准决定教材之取舍的话,那么现在选入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许多作品都不大适宜于做教材。思想深刻就不能作教材这一点,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站不住脚的,姑且不论。就拿表现形式独特这一点来说,《阿Q正传》独不独特?《孔乙己》独不独特?《药》、《祝福》独不独  相似文献   

3.
《羚举木雕》,不宜作教材,其原因如下:先说“我”,裤子划了个长长的口子,就因为“怕回家挨说”而把裤子换给了万芳.这个行为,虽然不是“我”有意识的,但客观上是损人利己的.把“祸”转嫁给了别人,同时,对自己的家人隐瞒了真相.而隐瞒真相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对父母都如此,对别人可想而知.而诚实,在《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中都有要求,它是中国新一代少年必须做到的,“我”却做不到这一点,这是“我”的一个不可宽容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以《猎狐》作为单元整体阅读教材,我认为不合适,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宋定伯捉鬼》选自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最早出自《列异传》),编入人教版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编入此文的目的,课文前简要的阅读提示中指出;“故事写人用智慧制服鬼,内容有滑稽意味。在科学知识贫乏、迷信流行的年代,写人能胜鬼的故事,具有积极的意义。”积极的意义是有的,但对于初一年级、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却不太好理解;而作为语文正式的讲读课文,恐怕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共编入鲁迅的章7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课本选人的鲁迅章也是7篇,分别是《(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正Q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报上见到一则消息,说某中学开始尝试使用国外教材并要求老师用英文讲授数理化。 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这段时期的文化课若采用国外教材,我认为,其弊会远大于利。 从学习上看,首先是发音问题。目前的中学师资水平,数理化老师不可能都有标准的英语发音。天天听一堆不标准的发音,久而久之,英语课大约就得改成整堂的语音纠正课了。其次,是知识掌握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听力未过关,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理解错误。学习心理中最重视第一次感知的正确性,否则矫  相似文献   

8.
《爱心》不宜收入教材洪学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有一篇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通讯,题为《爱心──一则〈征母启事〉刊登之后》。文章围绕一则罕见的《征母启事》,通过众多人物的言行,综合反映全社会的道德风貌。但作者却...  相似文献   

9.
贵刊1989年第12期刊登了李德元同志关于“《田忌赛马》不宜作教材”的建议。该文的主要观点是孙膑给田忌的主意是“不光彩”的。理由是离开了“公正、水平、风格”六个字。我们认为该文的主要观点背离了当时赛马的要求与规则。从全文来看,当时比赛的规则并不严密,要求赛三场,赢两场者为胜。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也是各自分的,并没有一定要作严格的测试。该文认为“公正、合理”就是要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其实许多比赛中,对手力量的强弱都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会随各种因素、条  相似文献   

10.
《订鬼》多年来选作中学教材,仅从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来看倒没有什么,然而从议论文的规范来看,却不宜选作教材,因为这篇文章:一、中心  相似文献   

11.
<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香玉》篇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值得商榷。编选《香玉》的意图何在呢?文前有编者所按:花仙狐女,美丽多情。文章的结尾部分完整地录入了蒲松龄的评价:"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也许,编者看中的是其中的真情,是蒲松龄通过《香玉》所表达的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一直是鲁迅研究争论的深层次焦点之一,也是其难点所在。由此切入,对所谓“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这一几乎成为定势的说法提出质疑,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重视角和层面,就《狂人日记》文本建构的创作方法、象征、形象、语言等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阐释,揭示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杰作,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小说创作曾经起过开拓新道路的作用.对于这篇小说的研究,当然也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但是,多年来研究者们对这篇小说的解释是有分歧的.分歧就在于怎么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如果我们真正从作品实际出发,就会发现,狂人的确是一个狂者,他的一忧一怒、一言一行,无不具有狂者的特征.同时,他又的确不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他的性格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战士的某些本质.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一)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以“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郁勃激宕、具有积极战斗意义的新文学“白话”作  相似文献   

15.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编选了一组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感情真挚细腻,亲切有趣。对于刚刚迈进初中生活的孩子来说,读来确实是赏心悦目!但是,第二课《羚羊木雕》却冲淡了这种韵味,使本单元课文大为失  相似文献   

17.
《文学和出汗》是鲁迅论述文学人性问题的一篇典范之作。在黑云压城的1928年,它的发表对回击反动文人对左翼文艺运动的围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战线的传播推了波助了浪。《文学和出汗》论题尖锐,语言犀利,  相似文献   

18.
十四今天早晨,很好的太阳。大哥从书房门口走了过去。我忽然想弹琴,就大声叫道:“我要弹琴!”大门外便探进几颗过路人的脑袋,笑眯眯的,等着看好戏;还有赵家的狗,伸着舌头也跑进来。“出去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弹什么琴。”大哥喝斥道。  相似文献   

19.
1918年8月20日,鲁迅在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谈到发表不久的《狂人日记》,为后人提供了一把启开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的“钥匙”:“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然知者尚寥寥也”。①要恰切地把握《狂人日记》的思想命意,必须从鲁迅这个“自白”式的创作动机出发,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及其内在联系,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理解“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丰富内蕴。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