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推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更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实现教育现代化纳入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亦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交往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文明进步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深刻理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革”十年动乱的结束,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学政治课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中学政治课逐渐显得与整个改革进程不相适应1985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他又说:“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一、实施创新教育,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坚持“三个面向”,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是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项宏伟的开创性事业,既然是“开创”,就一定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创新的事业,就一定要首先确定改革创新的方向和指导方针。基于此,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构想,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①这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因此,怎样使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实践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当前主要应当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职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场地建设;要建设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职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场地建设;要建设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机构改革,经济改革,特别是农业体制和经营管理上的改革,效果显著,形势喜人,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勃勃生气。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没有改革,就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振兴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毫无疑问,中小学教育也需要改革,使之同新时期的要求,同经济的发展和“两个文明”的建设相适应,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师化学教学应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王兰学,梁士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也应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向“重德、向农、强能”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一、中师化学教学应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1.中等师范学校的...  相似文献   

9.
实现传统教育思想的整体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历史根源《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我理解,我们今天要改革的“传统教育思想”,就是指的凡与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不相适应的、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而适应今天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则是现代教育思想。传统教育思想是以“过去”为其基本特征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是以标志“现代”与“未来”的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历史上曾有过所谓“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因而也产生过“传统教育思想”与“现  相似文献   

1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它有两重意思,一是教育要全面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要改革教育,从学制、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改革,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抓住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抓住了教育的政治方向,抓住了教育要为什么服务的根本问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贯彻《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认真学习、落实《行动计划》,就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国际激烈竞争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诚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一、发挥学生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即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近年来艺术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针对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大量的教学工作实践为依据,论述了就怎样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怎样培养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创新人才,怎样构建适应安徽艺术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怎样建立有地方艺术教育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在新的形式下要处理好规模和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和科研、改革和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万里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改革教育思想和方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没有多讲,但不等于这个问题就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是今后教育改革中必须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尽管我们穷,在高技术领域里也还是要投资一点”,“建设四化有许多困难,但是最大的困难却只有两个:一个是知识不够,一个是人才缺乏”。关键是需要有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需要具有开创精神的智能型人才。遵照小平同志的教导和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在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应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它的至高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四化”的基础。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除了从宏观上改革一切不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观念和制度以外,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工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前提。在大力提倡素质的今天,大家对音乐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焦子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电大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两课”在电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职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场地建设;要建设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9.
戚远 《中学文科》2005,(4):52-52
近几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考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广西每年的高考都有新举措,明年,“3 小综合”的高考模式对我们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的形势,本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健全实验培训基地,加快“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使职业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尽快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