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初中学生在初一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到初三又再一次学习不等式.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学习新知识,在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不等式的同解原理,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以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先学后教"是当下新课程理念与要求下对于教学策略的一次课堂改革,这里的"先学"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后教"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基础再进行层次性教学,达到因时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探讨了在新课程小学数学"素数"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先学后教"的具体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积怨     
在一次考试中,我到二班监考.二班的纪律历来比较差,再加上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开考前同学们还在吵闹不休,我大声警示了几遍仍然没用.试题发下来了,有几个学生还是在说笑,我真的生气了,再次警告说: "如果再有人吵闹我就不客气了!"  相似文献   

4.
一次普通的单元测试,一次常规的回家作业布置,一次熟悉的假期作业设计,看到了学生出奇的认真、负责和会动脑筋.由此引发笔者思考,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为学生做得更多、更好?其实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看好自己;相信他们会出彩.就是这种内在的尊重、信任,热切的期待、欣赏,唤醒了他们内在的自觉、自律,好强、好胜.这"相信"就是一种"加持力",相信学生爱学,相信学生善学,相信学生的智慧,等等,学生就会给我们更多惊喜,更多感动.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一道压轴题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解答,为准备接下来的试卷讲评课,笔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出了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4种解法.在试卷讲评课上"花样秀解"后,再让学生用相同的思路解答跟踪练习,结果全班45人只有8人能模仿解答,且大多不能作出理性解释.课后调查反馈得到学生不能正确解答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这让笔者意识到"花样秀解"不可取,于是,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后,在"问题导学"思想指引下重新设计了试卷讲评课,在平行班教学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回想过去的教学,回想过去的课堂,回想过去与学生的点点滴滴,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所谓的英语学困生他们基本上在语文、数学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平时连基本的作业都很难完成,更不要说让他们背课文了.所以,他们只要一见到英语老师,就会本能地想起老师苦口婆心地让他们背书的情景,顿时会感到头昏、眼花、手脚发软了.最后就演变成时常跟老师玩"捉迷藏"的游戏.有时候,正好被"逮个"正着,他们也只好"认命"了. 记得有一位前辈老师告诉过我:"对于这部分背诵难的学生,先要搞清楚他们背诵难的原因.如果是因为不会读而不会背的话,那么,先要想办法使他们愿意开口,也就是我们老师要抽时间,不厌其烦地教会他们读;他们会读了,就有了信心,也才会肯读,进而会背.我们千万不要在对他们学习情况不了解的前提下,就要求他们马上背出来.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次学校常规性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堂题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研讨课.课堂中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而又多姿多彩的交流平台,而学生也在一次次的交流活动中,互相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发了组内同行教师的热烈探讨.我们教师的教学理想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多一些启发,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多展示的舞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他们去探究,让他们产生更多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不忘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扶他们一把,给以正确的指导和点拨.  相似文献   

8.
一、活动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二、活动背景2004年4月21日,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迎来了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春游活动。春游地点是颐和园。对于生活在北京的孩子来说,颐和园对他们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认为已经去了多次,没什么可玩的了,再去一次毫无意义;有的学生甚至不想参加这次集体活动了。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为智力测验)后,随机在多班抽取20%的学生,宣称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把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了任课教师。8个月后,再对全部学生进行了一次同样的测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教师,我教的第一届学生早已经迈入社会。他们约定要搞一次"毕业二十周年同学聚会",并"隆重"邀请我参加。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再加上他们是我教的第一届学生,所以我对这些学生有着很深的感情,自然高兴地接受了邀约。聚会在当地一家酒店举行。当年那些"毛头小子"或是"黄毛丫头"如今已经大变了模样,我几乎是个个都不认识了。要不是他们自报家门,我还真难以一口喊出他们的名字。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叙旧。聊着聊着,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我当你们的班主任,挺‘凶狠’的,在座有没有‘恨’我  相似文献   

11.
"游击学生"是"打工经济"时代诞生的一个新的学生群体.因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们跟随着父母,辗转于天南地北的不同学校.他们的学习环境不稳定,每换一所新的学校,就形成一次心理波动.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当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机会."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有反思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同时,对于学生来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兴趣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文字常常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不可言传的细微之处,唤起学生的激情,使他们进入意境.音乐是最富有情感召唤力的,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极力创设能唤起体验的情感氛围,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体验禀赋,营造回肠荡气的情感氛围,拨动他们情感体验的琴弦.在这样的音乐渲染下,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引领他们全身心地进入文本情境.  相似文献   

14.
高一学生的第一次作文,我布置了一篇以"呼唤"为话题的作文,目的有三:倾听学生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习作功底,以便对症下药;熟练操作话题作文. 未想到,一次习作竟让我深陷忧虑.学生的直率坦言、犀利质问令我无所适从.他们看待问题偏激片面、一叶障目尤让人心焦.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心理辅导兼作文指导课,想以此纠正学生们出现的一些心理错误,教会他们辨证地看待问题. 主题一:揭露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5.
正感谢他们,曾经以学生的名义,让我们体验到欢乐和激情;祝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且歌且行。"假如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得零分,我会……"对于几年前第一次带高三的我来说,这不是一次命题作文,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当时学校分配给我的是一个文科班,而且是全校公认的"精英"班,听说班上很多学生在高一高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中,惩罚多是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我调查班级的42位同学,在他们的记忆里,只有一位同学表示她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惩罚.不过,对于他们所受的惩罚,有人感激,有人讨厌.读读他们作为当事人所感受的惩罚,对于我们做教师的了解什么是学生们"喜欢"的惩罚,什么是学生们"不喜欢"的惩罚,一定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华萍 《教书育人》2012,(25):29-30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18.
杨萍 《现代语文》2013,(5):33-3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2011年做了大幅修订,融入很多更为科学的观点和理念,此次语文课标的修订,笔者认为这是一次真正的关于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回归。我们不能再沉溺于题海之中,既让学生劳累,又让自己心累厌倦。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按教材来讲,完全丧失了教学主见,学生也失去了阅读兴趣。我们不能再简单地让学生做机械刻  相似文献   

19.
正现象分析:最近有幸听取好几堂优秀课,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每一堂课中,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他们总是忘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依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度信息传递方式教育学生,学生永远只会被牵着鼻子走路,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善问善答,更要重视鼓励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让师生构成"学习共同体".但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在课上问的多,学生回答的多,而在这些问题中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知识.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答数学习题,描绘函数图象,画出几何图形等,常常会出现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或可能出现的错误,教师处理的方法往往有以下两种:一是发现学生的错误后,对错误之处进行数学辨析;二是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教学中将某一内容的错误归类,加以讲评、纠正,以防止错误的发生.这两种方法无疑是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充分暴露错误过程,学生不能获得错误的心理体验.我在教学中采用一种"有意差错"的方法,即在解题过程中,根据学生容易忽视或弄错之处,有意将解题过程"不露声色"地讲错,最后引出矛盾或说明解答是错误的,然后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这样充分暴露了错误过程,让学生在"情理之中"惊呼上当,使学生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在知识上来一次再认识,在能力上得到一次再提高,从而达到预防错误、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